Monday, December 30, 2013

我们还需要方言吗?

众所周知,方言是华人社会的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通用;华语和方言并用是华社的普遍现象。最近听闻国营电台爱Fm准备从明年起取消方言新闻的播报,引起社会的关注,担心式微的方言会加速灭亡;当然也引起“我们还需要方言吗?”议论。

根据了解,国营电台爱Fm(以前称为翡翠广播网、第五台)从1946年开始播报方言,形成该电台的特色之一,对不谙华语人士提供便利,以便吸收和掌握资讯。因此,当取消方言新闻的讯息传出,令大家都感到震惊。不过根据较后的消息,令人欣慰的是,电台已经决定维持方言新闻的播报。

当今社会趋向高科技,经贸越走向全球化时,文化上则会愈来愈本土化。这是对族群个人差异缩小的自然反应。方言恰恰就是地缘关系的标志。其实籍贯方言是地缘族群的文化遗产,更是研究地方文化的有效管道。许多方言也是文化的活化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不可抹滅的功劳。

即使到今天在学校里讲方言,可能也要面对校方的处罚、罚款。其用意良善,即不希望方言阻碍华语华文的学习,然而将方言和华语绝然对立,却是错误的。保存并适当推进方言,并不表示我们不重视华语。华语与方言是可以并存共进的。方言讲得好,并不表示其华语的掌握就会受到影响。

许多人争议说:新一代已经掌握多语,我们还需要方言吗?实际上方言作为传播讯息和知识的媒介,其角色可能逐渐式微,然而,方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备本身的文化内涵,这一点也是不容否认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全世界有许多语文语言逐渐消失,或者面对严重的危机;中华各方言应当也是其一。我们对待方言的的态度,应是检讨其使用的功能和传承的意义,而不应当是加速方言的灭亡。

对于保护方言的方案,我倒有下列两个具体建议:

(一)  乡团在推广方言及相关活动,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例如举办方言班、方言歌曲的歌唱、方言诗歌朗诵等等;

(二)  学校推广华语,家庭可延续方言的使用,即家庭成员之间可以更加广泛的使用方言,使方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主要的沟通语言。


目前不少年轻华人已不谙方言,有些甚至不知其籍贯。为了建立族群的自信心,文化自信应是事关重要的元素,而方言确是族群文化的宝藏。我们这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务必要提防各方言在我们的手中消失!


23/12/2013

Monday, November 25, 2013

从《教育大蓝图》省思华教运动

教育发展大蓝图》从去年9月公布初稿,到今年9月宣布定稿,这一年来,全国各地华团都在探讨和剖析此份主导未来教育走向的蓝图。这种积极和认真的态度是令人欣慰的。

(一)我们对《教育大蓝图》的态度和行动:

隆雪华堂连同国内代表性华团组织一起努力,做了多项工作,其中包括:
(1)针对《教育大蓝图》成立专案小组,进行深入的分析;
(2)举办《教育大蓝图》初稿举办华团研讨会,也通过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进行跨族群交流,以收集各方意见;
(3)出版中文和英文版的研究报告,定名为《改革国民教育: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初版)的评析与建议》,并广泛流通;
(4)在今年815日与负责国民团结工作的首相署部长佐瑟古禄(Joseph Kurup)交流,反映华社观点;
(5)在今年93日与教育部总监以及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机要秘书对话,针对大蓝图的内容,具体表达华社的看法和建议;
(6)出席教育部举办的《教育大蓝图》修订版推介礼;
(7)1013日针对《教育大蓝图》修订版举办研讨会;
(8)响应董总发动的“反对教育大蓝图中不利华教发展之条文”的百万人签名运动。

总体而言,我们处理《教育大蓝图》的手法和态度是:
(1)阅读《教育大蓝图》初稿和修订稿;
(2)主动与各民间团体广泛交流,以及
(3)收集和归纳意见和建议,向政府各相关部门反映民意。

(二)《教育大蓝图》透露的讯息以及我们的主张:

《教育大蓝图》是放在国际框架和评比中,检讨马来西亚教育的现况,并提出阶段性和明确的路线图。我们从《大蓝图》中发现几个特点:

1)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拨款相对充裕,是在国际平均标准之上,比起周边国家,例如新加坡、印尼、日本、南韩、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都高。但是我国学生的平均学术水平却是偏低,以PISATIMSS为例,目前我国的国际排名是名列后面算起的三分之一。

2)我国的师资充裕,甚至过剩。我国学生对老师的比例是131,比起国际建议的161还要低,表示老师可以更好的照顾学生。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全面出现在华小。华小长期面对师资短缺和课室不足的状况,至今尚未妥善解决。

3)《大蓝图》采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成果,在报告中确认在初学阶段,母语教育最为有效。可是《大蓝图》所倡导的语文政策,是双语政策,即马来文和英文,而不是母语政策;相反的,只是将华文和泰米尔文列为附加语文(Bahasa tambahan)。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小学教育列为应用不同媒介语的母语教育;母语学校应该成为各民族的首选学校。

4)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除了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信托学校(Trust school),以及简称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经营的其他学校;其中华社对信托学校的了解最少。这类学校是由国库(Khazanah)委托属下的Amir Foundation接管的政府学校,以私营手法管理,目标是全国设立500所。换言之,中小学华文教育面对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华校必须树立本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历史课程的内容值得华社密切关注。我们认为,历史科列为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必考和必须及格的科目,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定。在执行方面,校本评估虽是国际大趋势,但是推行时必须顾虑到各种条件的配合。目前教师工作量大,行政工作多、校本评估资料输入的电脑不稳定等,都深受诟病。

《教育大蓝图》尝试吸纳国际的规范和做法,但是落实的过程中又受制于国内单元种族思维、教育行政效率的不彰等因素,很多措施和构想无法到位。

(三)对华教运动的省思:

对于华社和华教运动而言,我谨此重申以下的观点和省思:

1)我们以审慎的态度看待《教育大蓝图》,顾虑《大蓝图》对华教发展的潜在危机,这些都是合理和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了解《教育大蓝图》的法定基础来自1996年《教育法令》。华团有必要进一步针对该法令动员民众进行持续不懈的抗争。除了防范之外,我们也有必要想方设法为华校和华教开拓更为宽广的道路,以发展的思路因应华教面对的挑战。

2)华教不被公平对待是我国单元思维的结果,种族政治的产物。我国政治上不能达致公平的目标,国内各少数民族就不可能享有公平待遇,华教更不可能单独获得平等地位,享有合理机制化的资源分配。正置此政治两线制成型的历史关键时刻,华教运动必须结合各族群的公民运动,放下身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任何夸大、激化甚至公开化华团内部矛盾,直接间接分裂华教力量的势力,其破坏性是巨大的,华社华团必须坚决制止之。

3)华教团体必须求同存异紧密合作,尤其是董教总,更是必须恢复战略伙伴关系。彼此各自为政虽然也能做出一些成绩,但整体的效果、成绩、对华社的心理影响、战略上的作用等等,都远不如董教总并肩作战来的有意义、有实质效果。

在此华教发展的大好时代契机,董教总必须重新步伐一致,带领我国华教运动又守又攻、见树又见林;华教甚至可以定位为全民教育的选择,提升为全国人民的首选学校。

18/11/2013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民主治理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从90年代走到今天,市民的参与层面已逐渐加深,505选举选民高度的参与是公民社会早期对两线制的孕育、催生到今天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力量与条件,尽管面对各种的挑战,成果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华社研究中心曾于1995年主办以“公民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2005年隆雪华堂配合第22届华人文化节,联同华研、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也主办了“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的论坛,而本届的研讨会联办团体扩大,除了隆雪华堂,联办团体包括:中马钟灵校友会、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马来西亚留日同学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等,以 “民主治理与公民社会”为主题,研讨会的目的无非是希望透过独立与客观的学术研究来探索国家与社会关系,思考当前的社会脉动,带动公民社会发展。

这次的研讨会,另个目标也望藉此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做阶段性的总结及检讨其实践成效,更期待能对我国公民社会运动做理论建设,并以邻国的经验为借鉴,梳理出应迈出的方向。

公民社会的群众运动,特别是谈到母语教育,过去总被外界错误的解读为存在单元的种族思维,华文教育的捍卫甚至被政治人物抨击为沙文主义,政治的操弄,模糊了母语教育的真谛,也曲解了公民社会的精神。

董总捍卫母语教育的大集会、绿色盛会反对莱纳斯群众运动、以及净选盟诉求的干净选举等,号召力巨强,吸引数十万人潮走上街头,此不分种族的参与,展现跨越族群,突破局限于单元的种族思维,直接粉碎了部分政治人物的刻意误读与渲染。其实我国的许多问题及困境皆引发自种族思维的泛滥,公民社会的推动却也是对抗这我国万恶之母的一帖良药。

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构建的基础不能没有公民的参与。众所周知,民主政治最忌讳的是公民的冷漠。505的选举前后,公民参与的程度可说创造了马来西亚的历史,也因此为两线的深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参与公共治理,补国家机器之不足,正是公民社会组织的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生活型态的愈见丰富、多元与复杂,社会管理的职能、领域更加多变与广阔,政府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已无法胜任,这就需要社会承担起部分自我管理的责任。而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在此就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隆雪华堂这些年来结合各个民间团体、组织,积极推动各项社会醒觉运动,从早期推动的民主人权,到公民社会,以至于今天跨族群行动方略联盟的成立,可谓一步一脚印,扮演着建构公民社会的积极角色。

过去这一两年,公民社会的大集会虽然人数众多,但没有暴力与破坏,示威的和平与秩序,显见其成熟。而数次大集会的警民冲突,明显是国家机关的不当镇压,处理不当,导致当政者与公民组织的关系紧张。至于当新闻从业人员竟也被警方公开殴打、更暴露了国家机关无法在公民社会的茁壮成长期给予引导,而只知诉诸单纯的压制和威慑。

过去的经历显示,政府总是设法限制公民行为和组织的活动空间。这样的限制无法避免地导致公民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包括积极对抗或是默许。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间组织的串联更发挥了整体互动的功能,对抗的规模与资讯的分享使得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更易传递与建立共识。

就如大集会的讯息,动员与号召,几乎瞬间就可在手机与网络上流窜,所有的言论控制已留为空谈,而国家机关的所作所为也因此受到更严苛的监督。这种新趋势是任何当权者都必须接受的。

对于公民社会存在的意见分歧,随着多元的思维,彼此也应该互相尊重。民主社会的其中要素是:对立团体之间必须彼此容忍或尊重对方的言论和结社自由,这也是对待其他平等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可以肯定,公民社会需要理性、包容、尊重的公民素养,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关,公民社会的挑战仍然是十分严峻的。

Tuesday, October 29, 2013

新时代的新青年

在这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新思维的涌现及新能力的需求也就不言而喻。许多国家的政经文教各领域都面对转型的挑战。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当然也应有所准备,以在未来时代的大潮中从容面对。

(一)                  掌握新能力:

在求学阶段,学生应掌握下列三种因应这时代的能力
(i)               学习能力
(ii)             创新能力
(iii)           高情商能力

在这知识爆炸变化无穷的年代,新青年必须掌握学习能力,以进行终身学习。也正因为如今发展迅速,世间对创新能力更为重视。至于高情商能力,更符合时代要求。如今不是个强调单打独斗独行侠精神的时代,团队精神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若没有高情商能力,将是建塑团队的阻力。

(二)                  网络时代的人文养成:

进入网络时代,学习的模式、讯息的取得与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等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所谓“秀才不出门,亦知天下事”,是用来赞美个别人士的学问渊博、观察敏锐。

在网络时代,人与人愈见疏离。比如,进入餐馆或者出席宴会,低头族围绕餐桌,10个人坐在一起,大家各自忙着按手机,只顾自己浏览网络讯息,或者宁可跟网络上的朋友对话,却懒得跟坐在对面和旁边的人交谈,整个吃饭时间谈不上几句话。这种现象,大家习以为常。

一旦有一天,手机、iPad或者iphone忘了带来,有的人就显得坐立不安,好像少了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不知如何是好。

低头族在家庭的情况,也跟在外头相差不远。空闲的时间都留给了电脑和电子设备,跟家庭成员的谈话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其实很近,但是心理的隔阂可能非常遥远。一些父母天天看着孩子,看的是外形,却看不透孩子的心,不晓得孩子心理真正在想什么。
我认为网络时代的人文养成,要从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开始,不论是对熟悉的人或者陌生的人,学习表达、沟通、交流是初步和重要的开始。当人宁可选择与机械对话,而不想跟人直接互动,这是如今的社会大危机!

(三)                  竞争时代的生命教育:

最近,青少年选择提早结束生命的案例越来越多。社会人士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不论他们寻短见的理由是课业的问题、感情的问题,或者家庭的问题,大家不免还是觉得惋惜,原因是这些问题即使再困扰,恐怕也不需要以结束生命作为一种选择。

有的人说现代青少年是草莓族,外表光鲜,但是应对压力和解决困扰的能力偏低,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掌握不足,对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缺乏深刻的体会。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提升,原本是件好事。可是,少了生命教育,缺乏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熏陶,负面的情况往往在当事人面对挫折时凸现出来。

其实,我们的先辈很多是目不识丁者,在困难的环境中挣扎,最终凭着个人顽强的意志力,为自己开创一片出头天。我感觉到我们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的传统智慧并没有过时,对在座的各位,具有相当实用的参考价值。

有人说:世界上能让你不快乐的只有你自己,能让你重拾快乐的也唯有你自己。每一个人最大的挑战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也是一种习惯。

结语

我国目前正置转型的关键时刻,而未来终归是属于你们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身为雪华青的团长曾如此激励过我的青年团队:青年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今天回顾此言,何尝不是依然可以送给各位。


20131028
第八届全国国民型中学学生领袖培训营

雪兰莪厦门公会60周年会庆暨博饼会致词

马来西亚乡团组织的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乡团一直扮演极为重要的功能。

联系乡情的情感,协助乡亲排难解疑,以及推动文教活动,甚至在经济上协助乡亲都是过去乡团扮演的社会角色。

马来西亚数目庞大的乡团组织,从传统走入现代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蜕变,以期因应社会对乡团的期许。

厦门公会本着创会的宗旨,这60年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福利工作,成绩斐然,包括为华教筹款、关注民族教育发展、主办学术研讨会及发动中国赈灾筹款等。

乡团组织的凝聚力,很大程度是因为彼此的共同乡音与不能割舍的乡情。

今天,虽然华语的使用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已经是主要的沟通语言,这主要得力于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华裔子弟多在华小就读,直接带动了华语的广泛使用。

然而,华语与方言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在不忽略华语作为沟通语言的工具下,我们也不可忽视方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其所涵盖的特殊文化元素。

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渐渐不说方言,甚至听不懂方言,这绝非好事,应该引起乡团的共同关注。

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方言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言, 它包含了独特的历史、传统,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从中国历史来看,通常方言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这种局域性特点 ,其实也使得方言成为了解当地民俗文物的重要工具。 方言可视为一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我们认为,乡团组织应该正视方言逐渐消失的问题,并应该在力所能及之处,善加推动方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家庭里。华人可以在使用华语作为家庭沟通语言的基础上,也应该不时从小跟孩子也使用自己的方言交流,让孩子从小感受方言的表达方式,并进而产生对方言的好感与学习的兴趣。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如何吸引青年人加入乡团,使得乡团能够引进更多的新血以开展更多有意义的社会工作与活动。过去,乡团予人的印象总是缺乏朝气与活力,以至于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进入科技与资讯的年代,乡团在维护传统社会角色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掌握时代变化的脉动,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彰显乡团存在的价值及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同时让青年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只有青年感受到乡团是一个可以发挥个人所长的平台,将会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从而落实个人对社会与国家的抱负与理想。

值此欢庆厦门公会60周年之际,我们期望本会能随着社会对乡团组织更大的期许,踏出更稳健的步伐,带动乡亲与社会的脚步迈向新的里程。

2013年10月5日

Friday, August 2, 2013

505后的省思

505是我国政局分水岭。它不只确定了我国政坛两线制的成型,更是我国单元种族政治与多元种族政治的直接对垒。
大选的成绩显示,超过半数的各族选民意愿是要政党轮替。他们希望国家政策更加透明化、管理更民主化;既要选委会独立操作,也要选举机制更能体现一人一票同等比重的民主原则。
朝野双方有得有失
大选后,朝野双方都似乎犯上选后疲劳症。执政党虽赢得政权又夺回霹雳和吉打两州政权,但全国选票无法过半。在柔彭两个传统堡垒州被民联入侵,只能算是惨胜。民联感受刚好相反,为其失掉霹吉两州政权耿耿于怀,至于那些确信这届大选能改朝换代者更是士气低落,有者甚至对国家未来失去信心而远走高飞,飞离乡土。
其实我认为,选举结果是朝野双方有得有失,人民才是最后的赢家。长远而言,对于我国民主改革进程,这届选举的结果也许不是坏事。这或许是大改变的前奏曲,和平过渡的调整期?所谓好事多磨。
人民的选票成绩提醒执政党要听取民意,必须废除或修改违反民主人权的法令,并尽速进行民主改革及经济转型。在野党也得到了教训,这届大选证明民意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取得执政权后若没落实选举诺言而又不照顾民生,人民照样会弃之而去,如吉打州的实例。
以多元种族动员对付种族言行
此次选情华裔选民大幅度倾向民联,当然会引起马来极端分子的反击。华人在投下一票时已有心理准备,如今公开摊牌后政权却没转移,当然得审时度势,步步为营。即要继续推动民主改革的公民社会运动,在发动民族维权运动时也务必争取更多其他族群的参与。社会运动要有理有节,进行时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在目前国家社会即将改变的关键时刻,这种坚持更是成败的重要因素。
华社必须了解对应单元思维极端种族分子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发动多元思维力量,千万要预防华社任何社会运动沦化成民粹运动。
即使是有关只涉及华社或纯粹华族权益的社会运动,我们也应尽力争取友族的了解、支持甚至全面参与。华教运动已多次得到淡米尔基金同道的支持,若能得到马来语教育运动者的同声支援更为美事。行动方略曾和回教改革运动(Ikram)及回教维新阵线(Islamic Renaissance Front)针对教育大蓝图取得支持母语教育的共识;甚至在与教育部官员面谈时,这些马来同胞也和我们同声支持母语教育的发展。至于在响应谴责英军的峇冬加里屠杀案,这些巫族印族同胞更是和华团步伐一致。当然当巫族提出他们较熟悉的课题,如叙利亚及埃及屠杀平民事件,华团也当仁不让地和他们站在一起。公平正义的运动本就是超越肤色的。


教育蓝图:要见树又见林
就以华社因应教育大蓝图为例,这份教育大蓝图事关我国未来的教育政策及发展方向、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水准等重要课题。它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培训及国家竞争力。无可否认这份蓝图是以单元思维为基础,所提出的一部分规划和建议,肯定直接或间接冲击我国华文教育的前景,华社不能掉以轻心。
华社对此蓝图必须有整体的视野,不要流于片面。我们既要全面批判单元教育的思维和政策,也要从跨族群的角度,客观剖析我国教育机制所存在的弱点和缺失,以及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于邻国的症结(如我国高中数理水平竟比泰国巴西落后一年,比新加坡落后两年,比中国落后三年)唯有以见树又见林的视野来把脉,才能协助提升我国教育素质,培养具有爱国意识、人文素养极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只有以理性争取方式,建立更多各族公民团体的共识,更大幅度争取各族人民反对对母语教育不公的政策,才能一劳永逸地从政策层面争取母语教育的平等地位。
国家转型正置此时
置此国家转型的时代契机及关键时刻,华团的社会运动必须注意运动的形式及尽量增加多元民族元素,避免无限上纲的民粹主义,切切不可夸大矛盾丧失理性。我们要团结广大的各族民众,更要和各族公民组织紧密配合加强沟通,这是社会改革的不二法门。
只有正确的策略,在此社会变革的紧要关头,我们才不会不知不觉中成了种族分子煽动种族情绪的武器。

Tuesday, July 9, 2013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2013年会员大会

主席陈友信发言稿
6/7/2013

Salam sejahtera;
各位,大家好!
Vanakam;
A very good afternoon.

首先,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会员大会。
一转眼,我们又召开第二次的会员大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呈现和评估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同时集思广益,以便建设一个更好及更强的联盟。

我们的联盟是极其特殊的,因为它不是在受指示下成立,也不是为单一的议题而奋斗。我们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马来西亚”而结合在一起。我们的组成正好反映了马来西亚的多元色彩,包括族群、宗教、意识形态以及地理分布的多元。行动方略联盟当中,不论是大社团和小组织、富裕者和贫困者、男性和女性,我们都一律欢迎,因为每一个团体都可以根据本身的能力作出贡献。

我们的《15点宣言》指引前路;我们的章程规范我们的操作;我们的客观性、公平与正义感强化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团体得到许多人的祝福,他们能够跨越小我,为大我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因此,我们的会议和会务具有生产力,还有许多愉快的活动。

在这一年来,我们发现到凡是对所有人有利的,也明显的对于我们个别人以及我们的族群有利。对于某个族群有利的,也同样可以让所有人受惠。我们也发现到,如果能够结合众力处理某个族群关注的课题,我们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们学习到相互了解的重要性,包括我们的好恶、关心的重心、忧虑以及让我们兴奋的事项。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是将这种相互了解扩大到我们的区域。如果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能够有效运作,那将是对我们国家的巨大贡献。

行动方略是为公民社会而运作。我们不是为了获益,而是提供服务。对于人民的需求,我们更加接近,而且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如果政治构成分裂,那我们是团结的因素。


过去一年,成果可圈可点,各位可以参阅常年报告书。我们的活动包括:

1.国际母语日庆典;
2.对《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2013-2025》作出回应;
3.举办探讨《教育大蓝图》的座谈会;
4.联办后干净选举行动(Post Bersih)新选民与意见调查座谈会;
5.有关叙利亚的座谈会:“我们能够忽略叙利亚吗?”
6.联办有关泛太平洋合作伙伴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座谈会;
7.举办主题为“非政府组织引领变革”的非政府组织大会;
8.欢庆开斋节、屠妖节等节庆。

我们的六个专案委员会也如常运作,包括:
1.改制中学委员会;
2.技术与职业教育委员会;
3.真实的马来西亚历史运动委员会;
4.关注中学辍学状况委员会;
5.社会发展委员会;
6.母语教育发展委员会。

斋节月即将来临,我们将商讨未来的行动。我们准备为行动方略《宣言》中提到的十五个领域拟定行动计划。

我们感谢所有团体和个人的参与,让许多计划得以落实。我们继续努力,行动方略将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联盟。我有信心,在创造一个更美好及幸福的马来西亚方面,行动方略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

Terima kasih
谢谢
Nandri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