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14

隆雪华堂推动民主运动的历程

隆雪华堂成立至今九十年,其发展历程也是华社民主运动的反映。
回顾过去,早在丹斯里李延年领导雪华堂期间(1975年至1982年),为了能让更多有志于参与雪华堂工作的华团直接成为雪华堂会员,又不违背廿二个董事会成员的意愿下,雪华堂领导层仅能先成立雪华堂非营利有限公司接纳新会员,最终于八十年代底才彻底改组雪华堂,接纳新会员而注销雪华堂非营利有限公司,让雪华堂成了名副其实的雪隆华团最高领导机构。
1986年会员大会通过雪兰莪彭氏联宗会彭谷明的动议:“研究廿二名永久会员的代表自动成为董事的条例并另立条例规定所有董事皆由会员大会选出以符合民主精神”,1999425日召开的雪华堂特大以155票对29票,通过取消永久董事保留永久会员。争论十多年的课题终告解决,这是隆雪华堂朝向组织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回顾过去
 雪华堂于2006年改名为隆雪华堂,正是为了避免当时新成立的所谓“隆华堂”鱼目混珠。隆雪华堂自1980年代至今,三十多年来积极推动华团华社民主化进程。从雪华青八十年代中期立下“民主人权”鲜明立场,至九十年代后期,雪华堂全面推动公民社会工作,而至2011年在本堂主催下成立跨族群公民社会组织的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这三十多年的历程值得留下一笔,我将这民主历程分成几个阶段论述。
(一) 华团宣言时期
这时期从邱祥炽掌舵开始,1983年在槟城召开全国华团文化大会,起草并通过《国家文化备忘录》,吹起华社文化自强的号角,并于1984年由雪华堂发起第一届全国华团文化节,每年一度由各州华堂轮流举办;紧接着1984年的捍卫三宝山运动,1985年在雪华堂与董教总催策下成立了全国十五华团,并拟定《华团宣言》这划时代的文献。十五华团于1985年成立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并于1986年成立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
这个时期华社人才辈出,由于雪华堂的邱祥炽、张景良,董总的林晃升、教总的沈慕羽领导有方、合作无间,华社民主运动朝气蓬勃,而《华团宣言》成了这时期的代表作。参与这时期的宣言运动者包括刘锡通、许博义、陆庭谕、李万千、莫泰熙、陈业宏、柯嘉逊、陈友信、杨培根、朱自存、永乐多斯、戴小华、张碧芳、游若金、蔡维衍等人。
《华团宣言》首创以多元国民思想带出全国性课题,尤其以华社关注的课题着墨较多;执笔者都是华团工作者及华团精英。记得有次当民权委员会与环保组织交流时,我国环保人士古密星(Gurmit Singh)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华团宣言》的语文教育事项,为何只提起“政府应承认前南大及台湾各大学的学位文凭”,而完全不提起其他国家符合学术水平的学位认可问题,例如印度的大学。问得我们一时无言以对。以今日的角度回顾,《华团宣言》视野仍有局限。
民权委员会于1986年提出“两线制”主张,在大选期间号召华社“支持反对党,促成两线制”。这也是华团近代史上自觉自强运动的启蒙篇章。
正当华团民权运动方兴未艾之际,1987年基于教育部委派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至华小担任行政高职而掀起抗议集会,不料时任首相马哈迪动用《内安法令》开展“茅草行动”,大事逮捕政党和民间团体领导人,以至华社民主运动受压制而陷入低潮。
(二) 大选诉求时期
经过“茅草行动”的震慑,再加上隆雪华堂九十年代更换领导班子,转向采取协商立场,隆雪华堂确实在民主征途上走了歧路。幸好这时大会堂内有一部分董事、雪华青及一些委员会继续以民主人权立场推展工作,间中还闹出要“重组民权委员会”(一位领导人甚至说民权委员会仅有两位委员也能操作,结果事实证明了其贻笑大方的言行。)、华社研究中心的托管纠纷、《工商指南》主权风波等。这段时期,雪华堂与战友董教总似乎渐行渐远。
眼看雪华堂士气低落,1998年丹斯里颜清文绝然担负时代任务,挺身而出,与一批民主改革理念的董事,获得会员及董事成员的委托,掌握隆雪华堂的领导权。隆雪华堂就如再生凤凰重现光彩。
1999年本堂民权委员会草拟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并与16个全国性华团组成诉求工委会,先后获得2095个团体联署支持,在第10届大选前获得朝野政党的全面肯定(包括时任首相马哈迪)。这是振奋人心的华团政治自强运动的又一篇。没想到国阵在选举大捷后,于20008月间诉求工委会庆祝一周年之际,巫青团竟公开恫言要诉求工委会收回17项诉求并向土著公开道歉,否则将火烧雪华堂。一时国内政治气候再次风声鹤唳,诉求工委会被迫搁置其中七项诉求;而过后首相马哈迪也在国庆献辞中公开诬称诉求工委会如同共产党及回教极端组织阿尔马乌那,并洋洋得意说大选前肯定诉求仅是权宜之计。
 《诉求》的内容是在《华团宣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论述国家各项课题。由于《诉求》是由单纯华团人士发起,没有及时团结更多各族人士参与,以至于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被别有居心者诬蔑为华族单元要求。
诉求运动的夭折,确是伤了不少华团华社的心,但雪华堂并没因而士气低落,反而是逆流而上,继续为民主民权工作献力,也为公民社会运动储积力量。
在丹斯里颜清文领导下,这期间社会性功效最显著的活动包括1998年加入并领导马来西亚纪念日据士气殉难同胞工委会、1998年立百事件及赈济养猪业灾黎、1998年抗议印尼排华事件、19992000年间捍卫吉隆坡义山墓园群、2001年支持白小“保留原校,争取分校”,以及2001年捍卫新闻自由,反对政党收购媒体等。
诉求运动涉及了不少华团工作者,包括郭全强、颜清文、陆庭谕、莫泰熙、柯嘉逊、李万千、周素英、陈松生、蔡庆文、黄进发、冯久玲、吴健成、姚丽芳、陈玉璇、谢春荣、陈友信、陈亚才等。
(三)行动方略时期
在颜清文奠定雪华堂再出发的新基础,接着会长陈志成、黄汉良紧跟着民权传统,并进一步推展公民社会运动。除了针对“隆华堂”成立掀起的反对运动,这期间隆雪华堂推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工作包括“反对英文教数理”、反对内安法令、支持成立警察违例行为独立调查委员会(IPCMC)、反对高压电缆穿越万挠新村等;特别在反对英文教数理运动过程中,隆雪华堂与其他友族团体有了较深的合作互动,为往后跨族群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石。
自笔者2009年被选为隆雪华堂会长以来,董事们对跨族群工作有了更全面的共识并身体力行落实。除了举办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以双语举办不少时事讲座,让隆雪华堂的硬体设备资源公开给各族团体应用,同时对于华社扎根工作也从不忽视。
这时期重要活动包括创立公民社会奖、出版《改革国民教育》、举办“春雷动地”史诗歌舞剧以及“堂堂九十”史诗歌舞剧、国际母语日庆典。支持环保运动的项目包括反对莱纳斯稀土厂、捍卫边加兰运动、反对武吉公满山埃采金、参与绿色和平大集会、捍卫苏丹街、反对在古迹区兴建118大楼、剖析《教育发展大蓝图》等等。这段时期的三位会长也发动赈灾活动,包括2006年赈济南马大水灾灾黎、台湾八八风灾、海地(Haiti)大地震、中国汶川大地震、印尼巴东(Padang)大地震等。
2008年华总会长丹斯里林玉唐的委托下,笔者成立了廿年行动方略委员会,号召四十五位各族专家学者撰写四大领域卅四篇为国事建言的论文,并于2009年汇聚百多位华团华社工作者拟定行动方略草案。然而当华总新领导层因理念不一而决定重组/解散廿年行动方略之际,身为委员会主席及主催者,我便决定由隆雪华堂继续贯彻这跨族群公民运动工作,并于2011年召集了另24个各族不同领域的代表性公民组织,筹组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这联盟自成立以来做了不少跨族群社会工作,包括成立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社会包容计划、技职教育运动、国民型中学发展运动、历史书委员会社团改革活动等。
行动方略运动与华社前两个时代运动的最大提升,是其文献一开始就由各族专家学者及社会工作者所拟定,在落实工作也直接涉及各族公民社会组织。这也算是隆雪华堂开华团工作方式的风气之先。
前瞻未来
隆雪华堂最近这几届领导的转型工作重点包括:
1)组织民主化:改永久董事为永久会员、选举制度的改良、设立完善信托人规章、弹性采用非常设委员会进行组织与动员、董事会决策的民主机制、董事会开放给媒体全程出席等。
2)行政的现代化:职员评估机制、行政电脑化、职员责权分工、网页的设置与定期更新资讯等。
3)活动专业化:筹备工作及检讨工作的系统化、会议规范、财务管理专业化等。
在健全化华团组织方面,我们的确立下不少运作典范,建立健康、健全的工作文化;当然尚有不少改进的空间,我们会继续努力。
本堂九十年纪念庆典的主题定为‘扎根华社、迈向多元’,正正阐明了本堂的工作重点及需贯彻始终的主轨思维。从1987年雪华青响起“育我华青、民主为训”的号召,至如今推展建塑公民社会的社会改革工作,隆雪华堂确是与华社国家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我尝试将隆雪华堂未来最迫切的社会任务,归纳为下列五个领域:
(一)带动华社健康风气,建设积极社会心理
在目前功利意识泛滥,社会崇拜财务虚名风气横行之际,华团有责任树立社会人文素养,让社会精神与物资力量并行发展。
网络的蓬勃发展和移动电讯的蓄势待发都将对现今社会产生崭新的正面负面影响。
隆雪华堂有必要随时准备敲起社会警钟,带动社会正能量,表扬好人好事,为弱势人士与团体仗义直言,让社会充满和谐包容之气。
(二)扎根华社,与代表性华团携手共进
华社在八十年代中期充满朝气,十五华团扮演积极重要角色。过后基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各领导性华团之间渐行渐远,原本整合的力量开始涣散,殊为可惜。我们不赞同一言堂,让个别团体垄断某个领域的话语权;但我们重视各领导性华团的沟通协调,以观念共识领航。隆雪华堂有必要以理念为基础,继续与更多代表性华团保持密切伙伴关系,为华社及国家的事业携手共进。
(三)扮演公民社会推手的角色
我国传统华团多以联络乡情、照顾会员福利为创会宗旨。个别议题团体也多半局限于华社的圈子内运作。我国政经文教正迈入转型阶段,公民社会运动也悄然崛起。隆雪华堂有必要在公民社会的理论建设及落实工作加把劲,并当仁不让地当起华社的意见领袖,为社会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公民社会可称是朝野政党之外的第三股社会力量,其潜力在我国尚有待开拓;跨族群多元思维是公民社会组织的特征及理论基石。隆雪华堂通过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建立各族群公民社会组织理性沟通的平台。我们务必继续以理念倡导,议题动员方式,以跨族群多元开放意识从事社会改革,以及进行国民团结的社会工作。
(四)培育青年、以伙伴关系共同成长
许多传统华团都有后继无人之叹。但环顾周遭,又见不少新兴议题团体涌现,包括环保团体、净选盟(Bersih)、净选盟妈妈(Mama Bersih)、社区艺术组织、表演艺术组织等,可见我国社会不是一潭死水,只是年长一辈与年轻一代确有代沟,特别是传统华团领导与网络世代更是沟通欠缺,再加上社团的运作模式需要磨合两代人的活动习惯。
隆雪华堂可以成为新兴议题组织的孵化器,开放硬体设备推行资源共享(当然不是毫无管理机制)。当然,我们也期待掌握新科技,熟悉网络的朋友也能尝试将他们的专长、观点和影响力伸展到社团。我们认为,只有新人涌现的组织,才是个有美好明天的团体。
(五)前瞻性思路,理念导航
华团一向关心政府政策和时事,但是通常是被动反应,比较缺乏前瞻性思路及策略规划。
隆雪华堂近年来通过与友团的联盟进行不少前瞻性活动,尝试化被动为主动。以《教育大蓝图》为例,与其在框框内打转,不如汇集民间各方力量,重新思索我国的教育理念,从原则上思考我国国民应有的教育体制及系统。只有大格局思考,我们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才能对工作与活动讲求实效,善于应用有限的社会资源,以达致最显著的社会效应,进而建立一个进步公平繁荣的国家。
结语
其实雪华堂九十年走来也不是一贯正确的,当中也出现歧路。这一点我们不必自我讳言。雪华堂过去也发生过领导层反对过陈嘉庚代表南洋一千万华侨违反了广大华社民意,也曾在一九五一年一面拒绝新中国政府派员赴马进行华侨调查,同时却又为台湾蒋介石祝寿。至于在九十年代高举协商大旗妄想通过重组民权委员会使其消音,与董教总争论华研托管纠纷,工商指南主权风波及对雪华青的民主社会工作多方阻扰,更是历历在目,许多过来人记忆犹新。可见的一个团体/组织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其当权的领导层,特别是华团的例子。
隆雪华堂的威望是建立在它成立至今大部分领导层都坚守当年成立宗旨:做为华社的喉舌,不卑不亢下情上达。往后隆雪华堂的道路也不会毫无风浪的,其路向则有赖有志之士继续高举民主民权大旗,扮演公民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如此则华社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