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1, 2023

百人圆桌论坛:重建马来西亚

社会运动历程:民主意识从萌芽到开花

在我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时代感召下,马来西亚数年前终于实现了独立以来的第一次政党轮替。我国从摆脱英殖民控制到完全独立建国,只是经过了一甲子时光,已在民主转型的斗争进程中实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望尘莫及的民族共融和经济发展高度。

如追溯马来西亚的国家社运路线图,我们不能忘了当中无论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皆举足轻重的三大运动分水岭,即:① 处于民主意识萌芽时期的华团民主人权运动1986年)、② 政改风起云涌的烈火莫熄运动1998年)以及 齐心推动公平选举制度与治理机制改革的净选盟大集会2007年)。

 

为国家建言献策的缘起:华团文献,一脉相承

                论及我国华团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得益于众多有识之士、智囊团体和各路精英的共谋献策,我们也紧贴着时代的发展和精进,提出了各项值得政府参考,甚至直接引用的宝贵意见和行动方案。

                80年代的《马来西亚全国华团领导机构国家文化备忘录》、《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到迎接千禧年前面世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

从在华总名堂下主催的《马来西亚20年行动方略》转为成立隆雪华堂主导下由各族公民组织的行动方略联盟。如今隆雪华堂在庆祝百年成立之际,率先启动华社内部省思国家与族群的前路,并力邀其他跨族群公民组织加入草拟的《重建马来西亚》过后,意欲达到 带动风潮,理念引导;拟定共识,行动方案 之效果。

 

省思国家现况:政治转型,与时俱进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选变天,改变了国民对政治生态的认知观念。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颠覆了全人类的生活常态。

身处这个讯息万变的年代,我们必须拿出勇于改革的魄力与毅力。新常态需新论述,唯有紧贴时代脉搏,才不会轻易受到时代洪流的淘汰。

眼下国际地缘政治、国家政权和社会民生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必须从新时代挑战中确定新趋势和寻求新机遇,并开拓新理念与新思维,创造转型新动力及新举措。

 

 

华社变动:正视与回应

                随着社会从物资相对匮乏到普遍充裕的年代,国家包括华社中产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愈见明显。加上跨族群思维在国内社会互动一直流于形式,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民生发展的土壤中。这些时代特征都是华社必须予以正式与回应的时代变动。

另外,华教也有必要随着时代变迁而重新检视其核心论述及实际内涵。我们必须注重华文教育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中心任务,并从民族情感号召、从民族群权益捍卫,提升至成为推展全国各族母语教育兼专业化的实际工作。

 

国家挑战:种族、宗教、贪污

目前,我国面对的核心挑战已趋向宗教种族极端化,主要应对思路是必须妥善处理国民的内部矛盾及回应保守宗教势力的论述。

经济民生建设方面,在新政府集中资源的全力推展下,全国迎来后疫情的经济重建计划。事实上,我们这个年轻的国家,应该朝向实现全民共享,财富共创的公平政策规划的目标挺进。

另一项值得留意的课题是有关各民族的忧虑。不难发现,马来民族依然缺乏安全感,因此必须设法安抚马来民族的焦虑,让他们感觉确保马来主权不受威胁。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重振华社对国家、政府的信心。集中建设国民认同,尤其要正视包括东西马,从地理、文化与语境理念层面上的磨合。

跨种族互动不可少了各宗教信仰之间的相容、共融及同理心。我们必须提倡、促进和贯彻包括各宗教对于共同普世价值的共识。

面对如此盘根错节的国家和文化结构,我们从民到官,从社会到政府都要上下一心,共同执行积极方案,那就是 接受分歧,容纳异己;和而不同,追求共识。

 

事分轻重:形塑共识

从民众社会最底层培养起基本、健全的公民素养,塑造出独立思考和崇尚知识的社会风气,以沉着应对国际政治及国内政治暗流汹涌的变局。

从下一代做起,培养年轻人的危机处理、处事和与社会沟通的能力,化解时代不公义带来的社会负能量,并拒绝社会陷入内卷的恶行循环,寻求世代间的共识。

 

拟定目标:构建与执行

谈到华团能力范围内可办到的事项,主要必须认清一个重点,即从理念宣导的层面提升至华团积极参与落实行动的社会工作。华团也要协助塑造新国民认同,培养出国民共识。要设法构建统一的大马论述。此举将有利于从民间释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并与世界接轨。

无论如何,最终的目标将会是包容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促进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存共荣,凝聚官  民的力量。

最后,我们还要谨慎乐观看待由政府提出《昌明大马》(MADANI)以支援贫困为名的经济理念,即主要针对B40族群发出各项生活津贴,进行精准建塑扶贫生态圈。


编注:陈友信作为隆雪中华大会堂顾问于9月20日,出席《隆雪中华大会堂100周年庆系列活动》并在《百人圆桌论坛:重建马来西亚》论坛担任主讲者之一。

以商养文:让陈嘉庚精神「活在今天」

 

我谨代表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向第三届嘉庚论坛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这项国际盛会举办至今踏入第三个年头,一如既往地与各参会嘉宾共同探讨、分享和交流陈嘉庚精神的现代意义。

嘉庚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陈嘉庚先生的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的致敬,更是对他奉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的事业和慈善事业贯穿了一生,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理念和价值观一直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有责任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陈嘉庚的亲身经历给我们极大的启迪,即「以商养文」的广义是通过经商途径的利润来支援文教活动。在我国(马来西亚),华社认可陈嘉庚先生提倡倾资兴学的理念与精神,所以华社对教育的支持总是义无反顾。同样重要的是明察华教终究是华文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守其初衷,则是要弘扬中华文化,故「以商养文」应包含对文化事业的助力!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渊远流长且细水长流式的进程,其渗透影响力是非同凡响的!在我国处于转型变局之际,希望本地华社华团领导及民众,务必将一部份精力资源注入文化事业,包括确保国家文化纳入必要的中华文化精髓!

我相信,本届嘉庚论坛将为各位参会嘉宾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增进对嘉庚精神的理解,激发在新时代有效宣导嘉庚及他那一代人的精神内涵的新思路!纪念伟人的最佳方式,不外是待人处事时,尽量落实有关人物的举止言行,让该人物「活在今天」。

我也希望通过本届嘉庚论坛,能够进一步加强各国嘉庚精神工作者的沟通及联系。

最后,我要向组织本次嘉庚论坛的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你们的辛勤努力和精心筹备,才让这一盛会得以成功举办。同时,我也要感谢各位嘉宾的支持和协助,您们的参与和贡献使本届嘉庚论坛更富意义。

祝愿第三届嘉庚论坛圆满成功!


编注:陈友信作为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主席于10月21日在中国厦门致辞。

Monday, November 6, 2023

21世纪的华教

         在马来西亚,“华教“是华文源流教育的通称,是指以华语为母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语。同时,华文教育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并且是结合了马来西亚本土多元文化特性的教育系统。

五十年前由胡万铎领导的霹州华教工作者在独中陷于低迷处境时挺身而出,积极并及时开展独中复兴运动。

六一年在政府及执政党人士展开直接间接威迫及利诱下,短短几年,西马71所私立华文中学竟有55所接受改制,而吉打东海岸三州不剩任何华文中学,就仅霹州为例,全州17所华文中学仅剩2所不接受改制。

“华教”,我的定义是具有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特质的“华文教育”系统;并且,随着全球教育改革浪潮时代变迭以及我国新政局的出现,“华文教育”的发展已结合了新新一代及友族人士跨族群的需求及融合了多元性的特质。教育是为未来培育人才,基于此普及共识,我认为21世纪华教应具备以下四大重要元素。

一、多元进取校园文化、中华文化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塑造

数据统计,有超过 90%的马来西亚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接受基础教育,这反映了华社对母语教育的重视,认可华校、独中认真办学的口碑以及华教推行的素质教育,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华校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广受家长欢迎,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校风,乃是关键要素。华教的教育理念着重成人成才,尤其先成人后成才。华校强调人文素养,贯彻自律、自重、自强的精神,通过校训、校歌、联课活动等,传承先贤的办学理念与爱校精神。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0 年至2020年这十年间,非华裔学生占华小学生人数从 11.84%提高到19.75%,成翻倍增长,这显示华小的办学获得非华裔家长的青睐,吸引越来越多友族同胞把孩子送往华小就读,华小是我国最具有多元族群的学校,能融合各族群孩子在华小一起学习。在2006年至2022年这16年来全国华文独中非华裔学生人数从663人增至1541人,增加了878人,呈132%增长态势,这都有助于发展建塑马来西亚多元种族交流融合的华教新文化。

华教设立的初衷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在此高科技时代,文化特征会愈受重视,就如趋势学者约翰·奈思比(John Nasbitt)在其著作“高科技,高人文素养”所再三阐述的世界发展趋势观察,在跨国界的交往互动中,个别族类会更珍惜其独特文化特征。

二、重视新科技的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此高科技时代,许多独中和华校为了因应全球科技化和资讯化大时代发展之所需,开设并强化创新科技教育(STEAM)课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科技创新知识,进而培养具有高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以进一步学习新兴技术,包括了人工智能AI、区块链、大数据、半导体、芯片、云计算、量子计算、5G6G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装备和精密仪器等等。

2023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未来五年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工作都将发生变化,未来更需要的是能够有效运用AI应用工具能力的人才,大数据分析、管理技术和网络安全将成为就业成长最大驱动力。为此,独中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更专业化以因应未来挑战,以培养符合就业市场未来需要的人才。

新时代重视的是智慧而非仅是知识,办事能力而非仅是学历,团队精神而非仅是个人的卓越。独中教育务必定期时检讨教学纲要及注重全人教育,使得华校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就会拥有强的竞争力及执行力,助力国家的发展转型。

三、华文教育走向国际化

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大马华文独中外国学生有687人,占全国华文独中学生总人数的1%,除了中国和泰国的国际学生外,还包括一些来自日本、印尼、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学生。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独中录取一定比率的外国学生绝对有其好处,因为这将促进本地学生与国际学生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让学生们了解来自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和国情等,增广见闻以及扩大朋友圈等等。

另外,外国学生既然选择就读独中,等同于他们也会选择参与独中的统一考试,推进独中统考朝向国际化、公开化的目標前进,进而让统考成为一个国际皆认可的考试。

统考是少有以华文授课广受全球著名大学接受的大学预科文凭,2012年才开始的香港中学文凭DSE是以华文、英文双语授课及考试的预科文凭,目前也积极在全球争取各大学的承认。我国统考当局应主动积极探讨国际化途径,扩大其影响力。

四、训练具备未来能力的学生

在工业革命4.0时代下,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的智能信息技术正引发新一轮的教育变革,牵引着人类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型。因此,我们训练的学生要与以前的要求不同,第一是训练学生具备做决定的智慧,而不只是学习丰富的知识,人云亦云。知识累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升华成自己思辨的智慧,是“转识成智”的成长蜕变。第二是“有能者得之”,要深刻认识到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是最终决定的关键因素。

21世纪必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四类型:

(一)协作力:强调团队精神及整合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抗压力:这是有关心理风险及情商指数,它包含了面对未知及接受

失败继续进取的特能。

(三)竞争力:洞察自我强弱、坚持不懈及担当能力。

(四)学习力:终身学习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跨领域、跨国界的学习。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一定要关心学生上述生活能力的发展,这远比掌握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因为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处事能力,还关乎这他们未来看待世界和处理自己生活的心态,这肯定将影响其人生的走向、发展甚至生命素质。换言之,会决定一个人最终能企及的人生高度。

结语:

以上所述仅是宏观思考,要如何落实则需各华教工作者进一步做微观规划,包括慎密精准的执行方案、果断决策的领导层、充沛的资源,特别是高度共识、强执行力的团队,此四个元素缺一不可。

21世纪的华教已有更广阔的定义,华教共同体不只是独中和华小而已,包括了国民型中学的师生、国中的华文班、各大学的华文学会、华文系、师资师范大学的华文组,华教队伍有了新动力,当然其主力仍是拥有主导权的独中队伍。

华教是指华文教育,而不是华人教育,华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这始终是华教工作者需牢记的办校原则及初心。

 

编注:陈友信作为马来西亚独大教育机构主席于5月27日,担任2023年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教育研讨会 - 21世纪独中教育的传承与革新:使命、方针与教育政策的新方向》主礼嘉宾致开幕辞

Friday, October 20, 2023

《教育事业之变与不变》

(一)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 顺势而为,灵活变通

1)必须充份认识到外部世界和国内外社会递增的不确定性、不可控性以及不可预测性因素。

设法具备完善的知识、精深的技巧和足够的经验,掌握自身的风险承担和抗压能力,以应对不停演变的趋势。

面对时局变化,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培育面对未来挑战、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良性贡献的人才做好充足准备。在讯息万变的社会变局中,单靠象牙塔里的学术知识不足于应付各种变数,唯有加上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处世智慧、决策力及执行力,才能冲破重围,化危为机。

 

2)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巨轮以前所未见的步伐迅速前进。

踏入21世纪网络信息职能时代所带来的未知性激增,学生需具高抗压力,拥有接受失败且坚持不懈的意志力。

在追求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造成社会原子化的时代,学生将需要学懂怎样克服犹豫、多疑、恐惧、孤僻等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引导人生正轨。

如学生具备足够坚强的生活斗志和应变能力,可望从敌对、偏执、冲动、依赖的生活体验中反省,领略人生的真谛。

 

3)知识本应无屏障,人类思想结晶从跨学科、跨领域再到跨国界,而且这个趋势有增无减。

人类文明盛衰交替的历史一再告诫我们,伟大领袖的才能和带领固然重要,团队思维往往比个人表现更易成功。一个完善、健康而运作良好的团队,可让个体并发出比预期更强的执行力。

在团队的协作互动中,我们得以磨练自身的团队精神、整合能力、调理伙伴关系的说服力;同时,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强调对话文化,更善于评估与鼓舞,并精于检讨改进自我。

 

 

(二)以不变应万变” -- 观察变化,处变不惊

1)处于科技时代需掌握基本科技能力,但得兼顾人文素质、艺术修养与自然美感的熏淘。

放眼全球越发达的城市,其天际线总是千遍一律。具有文化底蕴而让人惊艳、打从心底折服的文明特征或文化内涵将更被重视。

伴随着高科技包括虚拟产品的涌现,当地本土情怀及民族特色将会被充分凸显出来,其精神地位自然会跃升强化。

 

2)教育是为了培养扎根本土,拥有国际视野观的人才。

21世纪的网络发展早已从根本上突破了人文交流、创意点子在国界上形成的地理隔阂。

在可预期的未来,我们将回归到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为出发点,注重人如何既可仰望星空(身怀国际观),还能脚踏实地(拥抱本土观)的精神面貌层次。

 

3)强化智商(IQ)与情商(EQ),两者不可缺一,彼此相通,共同作用。

智商是基础,在智商达到一定门槛值之后,人的成功才80%取决于情商。除了少数特例,很多成功者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结合的典范。

面临复杂的人际冲突、或高难度的谈判时,如果有了强大的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也会非常有助于厘清局面、把握关键环节、找到突破点,把事情处理地更好。

 

4)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脉络,用成熟的眼光观察事物,用理性的头脑思考问题,判断是非曲直,辨别美丑善恶,提出符合实际的见解。

 

最后,谨此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同时希望各位教育界人士趁此机会互相分享想法和实战经验所得,联手在教育业这条延续人类文明火种的路上深耕细作,为明日贡献一份力。谢谢大家!


编注:陈友信作为英迪教育集团主席为育伯乐讲堂(EduRISE)于10月1日(周日)举办的《教育事业之变与不变》商业论坛提供献词内容。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23

教育现代化:面对未知的时代使命

时代的巨轮不断先前推进,每个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时势面貌、时代需求及其应运而生的社会趋势。说到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则是为了培养出步入21世纪迎来信息网络智能时代的高技术含量人才。

论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必不能少了现代知识传播的普及性。诚然,学习是公民的自然权利,也是智慧文明火炬传承的必要途径,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有义务满足民众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诉求。从整体公民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势在必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实现12年义务教育学制;经济实力后来居上的中国也在深圳市、上海市陆续开始12年基础教育试点工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共同富裕的理念不单止是通过教育的普及化催促财富的再分配,而是世界各国更多城市积极加入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大趋势,让全民教育普及的理念遍地开花,桃李满天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好比人生商职场的竞争装备,须不停迭代升级,终身学习就是以因应知识的贬值更新。“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智慧告诉我们,人们在不同年龄及不同领域必有不同学习方式、导向及内容。在一个全民热心教育、醉心学习的心智健全的社会,我们要朝向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

当然,教育现代化步伐不能忽略社会性的扎实根基。这是一门务实非务虚的学问,其内容务必贴合时代演变的脉搏,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说,现代化教育范畴之广即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其理念也要接地气,即立足于基层,也面向社会大众,要为国家政经文教发展转型服务,与时俱进。

至于教育现代化的前景路在何方,则要从我们这一代起步,共同构建其未来可能性。要为未来文明社会储备人才,即意味着必须打破眼下教育制度内卷及长期来为社会精英服务的盲点,打造一个全民皆可向学、皆有心学、皆能上学的教育蓝图。这才是应对未来发展需求,从真正意义上克服了肤色或种族差异、贫富鸿沟、性别歧视及意识形态壁垒的我们,作为世界公民该有的自信气质、该拿出来的正确态度!

要谱写好世界大同这首时代曲,理应是不同乐器相配合、呼应及协调的一首“求同存异”的美妙协奏曲。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完美平衡、融合和兼顾国际性及本土性。事实上,21世纪的网络发展早已从根本上突破了人文交流、创意点子在国界上形成的地理隔阂。我们将回归到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为出发点,注重人如何既可仰望星空(身怀国际观),还能脚踏实地(拥抱本土观)的精神面貌层次。未来人才竞逐场上,拥有涉及广阔的国际视野遂变得日愈重要。放眼全球越发达的城市,其天际线总是千遍一律。具有文化底蕴而让人惊艳、打从心底折服的文明特征或文化内涵将更被重视。伴随着高科技包括虚拟产品的涌现,当地本土情怀及民族特色将会被充分凸显出来,其精神地位自然会跃升强化。

纵观世界文明进步的轨迹,这是一部由全人类用血泪书写出求解放、求自由、求进步的历史大典。教育现代化是迈向多元开放性的进程。社会复杂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同学科、商职场环境交际孕育出的新想法接踵而至,每位个体的个人跨领域综合能力更需加以锻炼、强化。总言之,未来社会国民需掌握层次和范畴更加多元的生活技能、与世界同轨同频的开放包容心态,以及明捷而细腻的多元思维,且缺一不可。

 

应对新时代的能力

同样的,21世纪是一个讲求个人内在实力主导一切的精彩时代。在各种机会面前,人们基本必备七大能力,即:协作能力、创新抗压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共情能力 / 同理心、论述能力,以及生活能力。

首先是协作能力,一个完善、健康而运作良好的团队,可以让个体并发出比预期更强的执行力。在团队的协作互动中,我们得以磨练自身的团队精神、整合能力、调理伙伴关系的说服力;同时,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强调对话文化,更善于评估与鼓舞,并精于检讨改进自我。

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个人必须具有抗压能力,以及不惧失败的心态。

抗压能力涉及的则是心理风险及情商指数这两项评估。在这里,我们共分为3大意识层面。行为层面上,我们如何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敏感度、从过度在意得失、强求、无法致歉的思维习惯桎梏中解脱出来;情绪层面上,我们怎样克服犹豫、多疑、恐惧、孤僻等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引导人生正轨;个性层面上,我们将致力于从敌对、偏执、冲动、依赖的生活体验中反省,领略人生的真谛。

现代人也要具备面对未知的能力,即要适当评估风险的冲击和代价、具备危机意识考量,才能有创新及突破旧有框框的心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管在哪里都需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这个“适”不仅是你适应所处的环境,还包括对周围的人的理解、配合和互助。这就是我们自我打造竞争能力的焦点所在。第一步,即要洞察自我强弱点,明智选择适合自己的“主战场”。唯有这样,才能把胜算最大化,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在充满自信的舞台上从容地发光发亮。明确了导向过后则要长期坚持不懈,要知道“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这一个民间智慧。最后则是要勇于接受失败,懂得重新振作,不吝于屡败屡战,才能择善而固之。最后,再从自我圈子的个体竞争力,演化成团队竞争力,在团队中具有鲜明而利于带领团队冲破重围的担当能力。

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现代化的精髓所在,即学习能力之上。新时代的学习境界让我们有机会翱翔于数据洪流中。就是从这些碎片化的数据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再转化成具价值的知识,终究升华成引领我们时代进步的智慧结晶,利于执行。

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习及提升,一旦人们具备了学习的动力,就会想方设法创造出学习的效力。而身处这个大数据年代,通过已实现即时传播的数字学习途径,相信能加速每个个体的学习力,让人类的智慧种子散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知识本应无屏障,从跨学科、跨领域再到跨国界,这些都是有识之士近些年来从学习合作至合作学习中落实开来的珍贵经验之谈。加上蔚然成风的线上线下双学习模式,以及开创职教发展的企教合作先河,都是我们值得深入钻研的领域。

共情能力不仅是同情他人的悲惨遭遇,也不仅是恻隐之情,而是从他人的思维、他人的角度、他人的处境体验世界,也是俗称「同理心」。

共情不只是换位思考那么简单,也得具有深切体会对方的思维与感受。这才能更易于与他人交流互动,建立信任,有效率地待人处事,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其著作《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把有智慧总结为叙述故事的能力,大多数人的不少认知都起源自故事这载体,而论述能力则表现在将高深智慧深入浅出地纳入故事情节脉络中。从而将高深理论和高感性交汇融合以感召他人,追根究底是感性的能力,以人、景、事转置于另一人、景、事,以加深聆听者的理解与感触。

随着世界趋向高度功利、个人化及高科技的大环境,未来人类挑战肯定包括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和生活能力就是追索生命的意义。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能令人对生命充满热情、对未来生活洋溢着热诚,确保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冷酷现实及各类挑战。未来世界是不确定性倍增的情景,要能维持自己生存延续的能力是个基本要求。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奥地利作家——费兰克尔(Viktor E. Frankl)的《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认为,在极限的苦难中,确能从生命意义的追求中,重新振作活下来!对于生命, “活下来” 本身就极富意义了。

 

教育现代化的平衡价值观

                马来西亚独立至今不到70载,人民就经历了数次的政党轮替,接受民主选举的洗礼,建立起了基本的民主思想和公民意识。因此,国内政局的更迭衍生单元思维与多元思维的不同温层在矛盾对立中对话,若能创造出更多理性交流空间,实则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过程。在不同思维派别的对话碰撞中,我们必须灌输和谐包容,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兼容并蓄的态度,才能导向更多元和进取的新社会思潮。这是多元开放中的平衡角度。

                另外,随着国际动向从单极霸权趋向多极局面,教育应注重对话取代对抗,文明互动取代文明冲突。人类历史本应该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脉络各异的历史和国情,多元色彩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璀璨斑斓的文明面貌,从而让我们由衷惊叹于文明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各文明互动中的平衡导向。

                至于科技提升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平衡熏陶,则是推动人类文明巨轮继续向前跨进的主轴。未来人才唯有通过东西文化交融,古为今用,并且善于应用科技技术,才能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先锋精英。这是科技与人文素养之平衡磨合。

                当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共存到达一定的高度,则会实现天人合一的思维。这也是一种学术名为“心流状态”(Flow)的精神层次,其特征在于完全沉浸在活动中并专心致志,使相应过程令人满足且令人愉悦。精神思维到此高度的人将能把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对外传扬时则能达到深入简出,给人学富五车的印象。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动向。

                时代的好坏,取决于人们在年代的撕裂中如何自处、适应和精进求变。随着网络年代催生的各种新思潮接踵而至,我们必须理解个人主义和个人特色、自由理念,两者在思维层次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现阶段全球资源得到极大程度善用的社会发展脉络中,我们更应该设计出顺应人本、跨界跨科、灵活多变的教育体系,鼓励每个独立个体自由发挥所长,通过释放不同个体的潜藏天资和人格魅力,为21世纪第三个十年进入新人文时代并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这是大我和小我的平衡兼顾取向。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元素:-

教育现代化精神,注重在勇于探究未知,强化创新及归纳能力。随着高教的国际化,必须掌握好包括传授、探究及理解国内与全球议题交错的能力,因我国始终和国际关系密切,国际贸易更是我国经济成长的要素。

基于我国的多元基因及历史现实,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尚需包含以下元素:-

1)      以生为本、以学带教;

·         树立教师的育人意识、敬业精神、尊重学生。

·         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         提倡弹性教育,因地//生制宜,有教无类。

 

2)      多元开放、人文情商;

·         锻炼学生既传承东方传统价值,又汲取西方的优秀文化素养,拥抱文化冲击。

·         培养学生以多元角度看待社会课题,处理问题兼具高情商能力。

·         掌握与其他族群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力,并能欣赏跨文化的多元观点。

 

3)      科技创新、教研合一;

·         善于运用科技产物,接受发展的非线性,迭代进化迅速。

·         勇于应用跨界思维,学会融合跨科知识。

·         掌握数字化的应用价值,重视人工智能的泛化能力。

·         对于高等教育,教学与研发相辅相成,也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唯一法门。

 

4)      扎根本土、放眼国际。

·         以文化和母语的根为基础,扎实应对全球时事变化。

·         学习国家社会的永续发展知识,自我期许成为能应对未来挑战的跨国人才。

·         立足在地身份认同,融入多元文化语境,拥抱普世价值观念。

 

我国教育改革的未竟之业

                (一)授权与教育自主

·         将部份教育决策权传授至州教育局,甚至县教育厅。

·         各校(特别是中学及大专学府)增强办学自治权,建塑自主在地特色。

·         必须贯彻绩效为录取教学与研究人员主要考量的办学理念。

·         教职员表现的评估必须采用明确的表现基准(包括学生对教职员表现的评估),表现不佳者也将因此被终止服务或停止晋升。

·         学术自由方面,管制大专院校与学术机构的法令,必须保障学术自由的法令。

·         通过行政改革,包括由教职员投选副校长与系主任等措施,来鼓励大专院校的同僚合议与服务文化。

·         承认学术人员协会的角色,并让他们参与学术上重大事务的决策。

·         公资大专院校招生必须根据绩效与需要原则,不得根据种族分配。

·         公资大学招生程序必须下放,而且不受教育部管制,以便各所大专互相竞争,以录取更多更优秀的学习者。

 

                (二)制衡及回馈机制

·         教育为立国之本,但必须实现合理而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

·         务必尽速成立向国会负责的独立教育监察委员会(Ombudsman),成员来自行业及学术人员。

·         政府的拨款应该涵盖国立和私立大专,且应具有透明和合理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应经过公开讨论而后制定。

·         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的认证过程必须透明、可信与独立,排除政治干扰,并定期性与各大专院校负责人交流互动,以及检讨得失进展。

·         国家教育部必须保持开放、中庸的态度,并始终与公众同步发展国内的高等教育,聆听及接纳来自学术界的建设性回馈。

·         必须废除《大专法令》(UUCA)以及其他压制学术界人士的法规。

               

(三)宗教与教育

·         我国教育机制的潜在挑战,则是宗教力量过多影响校园文化及教育内容。

·         我国教育者务必坚持宗教宣导与学校教育分离,各宗教各有其宣导场所及时段,坚持宗教自由,但宗教课程不具备强制性,也不是影响学子的正规学习生活,特别是对于数理科技的学习。

·         比较宗教课程应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宗教教育主张,务必防御各宗教间的相互诋毁,促进各宗教的理性交流及共同普世价值观念。

·         比较宗教教育务必从理性分析各宗教的相同及差異,从知识层面促进理解。

 

                (四)教育与就业

·         所有大专院校应该被鉴定,并被分类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社区大专与工艺院校。

·         在考虑到院校的角色与分类的前提下,鉴定应该涵盖研究、教学以及学生的雇用价值。

·         扩大技职教育规模与定期检测教材,以与市场需求接轨。

·         为不同水平的技职教育的资格发展其行业标准,以培养能够在区域与全球层次表现卓越、不落人后的技职人才。

 

                (五)教育国际化

·         多元文化、跨种族的理念与环境是造就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化的基石。

·         鼓励内部的学术和教学人员走向国际化,以提升竞争力及充分发挥潜能。

·         鼓励更多高等院校跟海外知名学术中心展开教学及研究上的国际合作。

·         建立马来西亚国家电子学习中心,以此共享最前沿的学习教材及内容实践。

·         与国际互动的学习社区,如:跟各国卓越大专学府的研究所成立研究网络。

 

编注:陈友信作为董总署理主席以及独大教育机构主席2023920日(周三),在隆雪华堂百年系列的《国是论坛 - 教育主题》,获邀以《教育大未来》为题目发表上述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