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1, 2023

教育现代化:面对未知的时代使命

时代的巨轮不断先前推进,每个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时势面貌、时代需求及其应运而生的社会趋势。说到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则是为了培养出步入21世纪迎来信息网络智能时代的高技术含量人才。

论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必不能少了现代知识传播的普及性。诚然,学习是公民的自然权利,也是智慧文明火炬传承的必要途径,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有义务满足民众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诉求。从整体公民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势在必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实现12年义务教育学制;经济实力后来居上的中国也在深圳市、上海市陆续开始12年基础教育试点工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共同富裕的理念不单止是通过教育的普及化催促财富的再分配,而是世界各国更多城市积极加入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大趋势,让全民教育普及的理念遍地开花,桃李满天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好比人生商职场的竞争装备,须不停迭代升级,终身学习就是以因应知识的贬值更新。“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智慧告诉我们,人们在不同年龄及不同领域必有不同学习方式、导向及内容。在一个全民热心教育、醉心学习的心智健全的社会,我们要朝向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

当然,教育现代化步伐不能忽略社会性的扎实根基。这是一门务实非务虚的学问,其内容务必贴合时代演变的脉搏,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说,现代化教育范畴之广即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其理念也要接地气,即立足于基层,也面向社会大众,要为国家政经文教发展转型服务,与时俱进。

至于教育现代化的前景路在何方,则要从我们这一代起步,共同构建其未来可能性。要为未来文明社会储备人才,即意味着必须打破眼下教育制度内卷及长期来为社会精英服务的盲点,打造一个全民皆可向学、皆有心学、皆能上学的教育蓝图。这才是应对未来发展需求,从真正意义上克服了肤色或种族差异、贫富鸿沟、性别歧视及意识形态壁垒的我们,作为世界公民该有的自信气质、该拿出来的正确态度!

要谱写好世界大同这首时代曲,理应是不同乐器相配合、呼应及协调的一首“求同存异”的美妙协奏曲。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完美平衡、融合和兼顾国际性及本土性。事实上,21世纪的网络发展早已从根本上突破了人文交流、创意点子在国界上形成的地理隔阂。我们将回归到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为出发点,注重人如何既可仰望星空(身怀国际观),还能脚踏实地(拥抱本土观)的精神面貌层次。未来人才竞逐场上,拥有涉及广阔的国际视野遂变得日愈重要。放眼全球越发达的城市,其天际线总是千遍一律。具有文化底蕴而让人惊艳、打从心底折服的文明特征或文化内涵将更被重视。伴随着高科技包括虚拟产品的涌现,当地本土情怀及民族特色将会被充分凸显出来,其精神地位自然会跃升强化。

纵观世界文明进步的轨迹,这是一部由全人类用血泪书写出求解放、求自由、求进步的历史大典。教育现代化是迈向多元开放性的进程。社会复杂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同学科、商职场环境交际孕育出的新想法接踵而至,每位个体的个人跨领域综合能力更需加以锻炼、强化。总言之,未来社会国民需掌握层次和范畴更加多元的生活技能、与世界同轨同频的开放包容心态,以及明捷而细腻的多元思维,且缺一不可。

 

应对新时代的能力

同样的,21世纪是一个讲求个人内在实力主导一切的精彩时代。在各种机会面前,人们基本必备七大能力,即:协作能力、创新抗压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共情能力 / 同理心、论述能力,以及生活能力。

首先是协作能力,一个完善、健康而运作良好的团队,可以让个体并发出比预期更强的执行力。在团队的协作互动中,我们得以磨练自身的团队精神、整合能力、调理伙伴关系的说服力;同时,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强调对话文化,更善于评估与鼓舞,并精于检讨改进自我。

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个人必须具有抗压能力,以及不惧失败的心态。

抗压能力涉及的则是心理风险及情商指数这两项评估。在这里,我们共分为3大意识层面。行为层面上,我们如何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敏感度、从过度在意得失、强求、无法致歉的思维习惯桎梏中解脱出来;情绪层面上,我们怎样克服犹豫、多疑、恐惧、孤僻等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引导人生正轨;个性层面上,我们将致力于从敌对、偏执、冲动、依赖的生活体验中反省,领略人生的真谛。

现代人也要具备面对未知的能力,即要适当评估风险的冲击和代价、具备危机意识考量,才能有创新及突破旧有框框的心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管在哪里都需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这个“适”不仅是你适应所处的环境,还包括对周围的人的理解、配合和互助。这就是我们自我打造竞争能力的焦点所在。第一步,即要洞察自我强弱点,明智选择适合自己的“主战场”。唯有这样,才能把胜算最大化,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在充满自信的舞台上从容地发光发亮。明确了导向过后则要长期坚持不懈,要知道“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这一个民间智慧。最后则是要勇于接受失败,懂得重新振作,不吝于屡败屡战,才能择善而固之。最后,再从自我圈子的个体竞争力,演化成团队竞争力,在团队中具有鲜明而利于带领团队冲破重围的担当能力。

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现代化的精髓所在,即学习能力之上。新时代的学习境界让我们有机会翱翔于数据洪流中。就是从这些碎片化的数据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再转化成具价值的知识,终究升华成引领我们时代进步的智慧结晶,利于执行。

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习及提升,一旦人们具备了学习的动力,就会想方设法创造出学习的效力。而身处这个大数据年代,通过已实现即时传播的数字学习途径,相信能加速每个个体的学习力,让人类的智慧种子散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知识本应无屏障,从跨学科、跨领域再到跨国界,这些都是有识之士近些年来从学习合作至合作学习中落实开来的珍贵经验之谈。加上蔚然成风的线上线下双学习模式,以及开创职教发展的企教合作先河,都是我们值得深入钻研的领域。

共情能力不仅是同情他人的悲惨遭遇,也不仅是恻隐之情,而是从他人的思维、他人的角度、他人的处境体验世界,也是俗称「同理心」。

共情不只是换位思考那么简单,也得具有深切体会对方的思维与感受。这才能更易于与他人交流互动,建立信任,有效率地待人处事,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其著作《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把有智慧总结为叙述故事的能力,大多数人的不少认知都起源自故事这载体,而论述能力则表现在将高深智慧深入浅出地纳入故事情节脉络中。从而将高深理论和高感性交汇融合以感召他人,追根究底是感性的能力,以人、景、事转置于另一人、景、事,以加深聆听者的理解与感触。

随着世界趋向高度功利、个人化及高科技的大环境,未来人类挑战肯定包括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和生活能力就是追索生命的意义。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能令人对生命充满热情、对未来生活洋溢着热诚,确保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冷酷现实及各类挑战。未来世界是不确定性倍增的情景,要能维持自己生存延续的能力是个基本要求。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奥地利作家——费兰克尔(Viktor E. Frankl)的《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认为,在极限的苦难中,确能从生命意义的追求中,重新振作活下来!对于生命, “活下来” 本身就极富意义了。

 

教育现代化的平衡价值观

                马来西亚独立至今不到70载,人民就经历了数次的政党轮替,接受民主选举的洗礼,建立起了基本的民主思想和公民意识。因此,国内政局的更迭衍生单元思维与多元思维的不同温层在矛盾对立中对话,若能创造出更多理性交流空间,实则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过程。在不同思维派别的对话碰撞中,我们必须灌输和谐包容,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兼容并蓄的态度,才能导向更多元和进取的新社会思潮。这是多元开放中的平衡角度。

                另外,随着国际动向从单极霸权趋向多极局面,教育应注重对话取代对抗,文明互动取代文明冲突。人类历史本应该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脉络各异的历史和国情,多元色彩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璀璨斑斓的文明面貌,从而让我们由衷惊叹于文明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各文明互动中的平衡导向。

                至于科技提升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平衡熏陶,则是推动人类文明巨轮继续向前跨进的主轴。未来人才唯有通过东西文化交融,古为今用,并且善于应用科技技术,才能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先锋精英。这是科技与人文素养之平衡磨合。

                当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共存到达一定的高度,则会实现天人合一的思维。这也是一种学术名为“心流状态”(Flow)的精神层次,其特征在于完全沉浸在活动中并专心致志,使相应过程令人满足且令人愉悦。精神思维到此高度的人将能把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对外传扬时则能达到深入简出,给人学富五车的印象。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动向。

                时代的好坏,取决于人们在年代的撕裂中如何自处、适应和精进求变。随着网络年代催生的各种新思潮接踵而至,我们必须理解个人主义和个人特色、自由理念,两者在思维层次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现阶段全球资源得到极大程度善用的社会发展脉络中,我们更应该设计出顺应人本、跨界跨科、灵活多变的教育体系,鼓励每个独立个体自由发挥所长,通过释放不同个体的潜藏天资和人格魅力,为21世纪第三个十年进入新人文时代并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这是大我和小我的平衡兼顾取向。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元素:-

教育现代化精神,注重在勇于探究未知,强化创新及归纳能力。随着高教的国际化,必须掌握好包括传授、探究及理解国内与全球议题交错的能力,因我国始终和国际关系密切,国际贸易更是我国经济成长的要素。

基于我国的多元基因及历史现实,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尚需包含以下元素:-

1)      以生为本、以学带教;

·         树立教师的育人意识、敬业精神、尊重学生。

·         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         提倡弹性教育,因地//生制宜,有教无类。

 

2)      多元开放、人文情商;

·         锻炼学生既传承东方传统价值,又汲取西方的优秀文化素养,拥抱文化冲击。

·         培养学生以多元角度看待社会课题,处理问题兼具高情商能力。

·         掌握与其他族群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力,并能欣赏跨文化的多元观点。

 

3)      科技创新、教研合一;

·         善于运用科技产物,接受发展的非线性,迭代进化迅速。

·         勇于应用跨界思维,学会融合跨科知识。

·         掌握数字化的应用价值,重视人工智能的泛化能力。

·         对于高等教育,教学与研发相辅相成,也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唯一法门。

 

4)      扎根本土、放眼国际。

·         以文化和母语的根为基础,扎实应对全球时事变化。

·         学习国家社会的永续发展知识,自我期许成为能应对未来挑战的跨国人才。

·         立足在地身份认同,融入多元文化语境,拥抱普世价值观念。

 

我国教育改革的未竟之业

                (一)授权与教育自主

·         将部份教育决策权传授至州教育局,甚至县教育厅。

·         各校(特别是中学及大专学府)增强办学自治权,建塑自主在地特色。

·         必须贯彻绩效为录取教学与研究人员主要考量的办学理念。

·         教职员表现的评估必须采用明确的表现基准(包括学生对教职员表现的评估),表现不佳者也将因此被终止服务或停止晋升。

·         学术自由方面,管制大专院校与学术机构的法令,必须保障学术自由的法令。

·         通过行政改革,包括由教职员投选副校长与系主任等措施,来鼓励大专院校的同僚合议与服务文化。

·         承认学术人员协会的角色,并让他们参与学术上重大事务的决策。

·         公资大专院校招生必须根据绩效与需要原则,不得根据种族分配。

·         公资大学招生程序必须下放,而且不受教育部管制,以便各所大专互相竞争,以录取更多更优秀的学习者。

 

                (二)制衡及回馈机制

·         教育为立国之本,但必须实现合理而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

·         务必尽速成立向国会负责的独立教育监察委员会(Ombudsman),成员来自行业及学术人员。

·         政府的拨款应该涵盖国立和私立大专,且应具有透明和合理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应经过公开讨论而后制定。

·         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的认证过程必须透明、可信与独立,排除政治干扰,并定期性与各大专院校负责人交流互动,以及检讨得失进展。

·         国家教育部必须保持开放、中庸的态度,并始终与公众同步发展国内的高等教育,聆听及接纳来自学术界的建设性回馈。

·         必须废除《大专法令》(UUCA)以及其他压制学术界人士的法规。

               

(三)宗教与教育

·         我国教育机制的潜在挑战,则是宗教力量过多影响校园文化及教育内容。

·         我国教育者务必坚持宗教宣导与学校教育分离,各宗教各有其宣导场所及时段,坚持宗教自由,但宗教课程不具备强制性,也不是影响学子的正规学习生活,特别是对于数理科技的学习。

·         比较宗教课程应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宗教教育主张,务必防御各宗教间的相互诋毁,促进各宗教的理性交流及共同普世价值观念。

·         比较宗教教育务必从理性分析各宗教的相同及差異,从知识层面促进理解。

 

                (四)教育与就业

·         所有大专院校应该被鉴定,并被分类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社区大专与工艺院校。

·         在考虑到院校的角色与分类的前提下,鉴定应该涵盖研究、教学以及学生的雇用价值。

·         扩大技职教育规模与定期检测教材,以与市场需求接轨。

·         为不同水平的技职教育的资格发展其行业标准,以培养能够在区域与全球层次表现卓越、不落人后的技职人才。

 

                (五)教育国际化

·         多元文化、跨种族的理念与环境是造就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化的基石。

·         鼓励内部的学术和教学人员走向国际化,以提升竞争力及充分发挥潜能。

·         鼓励更多高等院校跟海外知名学术中心展开教学及研究上的国际合作。

·         建立马来西亚国家电子学习中心,以此共享最前沿的学习教材及内容实践。

·         与国际互动的学习社区,如:跟各国卓越大专学府的研究所成立研究网络。

 

编注:陈友信作为董总署理主席以及独大教育机构主席2023920日(周三),在隆雪华堂百年系列的《国是论坛 - 教育主题》,获邀以《教育大未来》为题目发表上述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