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促进变革,推动转型


谈青年在建塑公民社会的角色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考验的时代,是一个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机!

出生在这一个年代,生活物质上的是丰足的,可是带有时代使命感的新一代年青人,肯定是不会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这一代青年和以往年青人对于改革社会热诚依旧,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使他们充满时代使命感,特别是对于此变革的时代。

1.1从民主人权运动到公民社会运动
在八十年代中期,华社处于苦闷的年代,当年的青年运动(特别是隆雪华青)以推动民主人权运动为思想理论,强调基本人权的重要性,希望当政者不要以国家利益为籍口以削夺人民的民主人权。  彼等反对各类恶法,如:内安法令、社团法令、官文机密法令、印制法令等。

然而当年的民主人权运动似乎是以因应违反民主人权个别事件为主,理论建设尚欠不足。在社会改革运动遇到阻力时,缺乏跨种族活力以动员各族群的支持。理论上华社工作者已有多元跨族的思维,但落实此思维的具体工作做得不够,也缺乏客观气候。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烈火莫熄的社会运动,进而掀起308政治风暴,而令两线制隐然成型。公民社会运动正蓄势待发,各层次多领域的公民社会活动也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公民社会理论建设早已在国际上篷勃进行,社会运动的环环相扣,在整个社会改革中名司其职,民意之重要性更显著了。这加速了欲建型以民为本机制及体系(如要求第三票地方选举,联邦与州政府的权力分享,人民主权运动等)

要有公民社会的建立,先得建设健全的民主令心理。要广足是人民的公民意识,就得做持久性的社会心理转型工作,更重要达至社会民主共识,使到违反民主之人与事成了人人可讨之的过街老鼠。

1.2跨越与突破
华裔青年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变革工作,就得率先推动这三领域的跨越。(一)首先我们得跨越语言的障碍,更不要将自己限于华文圈子里。要扎根中华文化或本土思维是无可厚非的,但处于此无疆界时代也得放眼世界,有正确的世界观。(二)跨越种族:我们民族青年都得以多元思维为傲。多为跨族群活动,必要时也得为民族请命。(三)跨越国界:不少现代社会运动都是无国界之限,如:环保、反贪、废除死刑等。如今浮现的东盟架构,吾等更应把握时机,顺势而进。

目前不少社会课题已成了国际性议题,也是世界公民意识所需关注的,如:环保、人权、反毒等,新一代青年可应用电子设备进行跨国贯连,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2.0 转折时刻的新挑战
在这新科技时代,不少新挑战来自科技网络的冲击。很多年轻人都是科技网络的佼佼者,但与此同时也是沉醉于网络虚拟世界的“隐行人”。迷失于网络的虚与实中。至于多媒体所呈现的沟通媒体,令个人力量膨胀,也令传统平面媒体受到极大考验。至于网络虚拟世界所产生的潜在非社会化风气,也是社会必须正视的不健全趋势。网上出现横行的网霸,歪曲乌陷之言论,似乎不需负文责,这些新问题也得受社会重视。

2.1网络天地
科技发达已至社会网络化,如今资讯无孔不入,造成虚实难以测量资料泛滥难以取舍,所以在善用科技的同时,我们都要制衡及选择,更要转数据资料为知识,及提升应用的智慧。

2.2议题结合
议题结合是整合社会力量的起点。我们希望突破权威,尊崇理念领导,让大家来同谋共议,达成共识为整合基础。新议题的团体的成立将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加速形成。

2.3资源整合
我们需要结合各个社会的力量来相互支援。我们必须突破政治迷信,以为政治改革社会就会自动跟随变革。社会民主化工作需要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参于,为了扶助新兴事物及公民组织,资源分享及经验交流互动是重要的。

2.4矛盾处理与应变能力
随着社会变迁急速,在目前的社会个人思维比团体意识更高。公民组织的涌现,社会工作中所需处理的内部矛盾更多。新一代社会工作者的团结能力及容纳异己的意识更为重要。

我们要分内部矛盾的处理手法和对外原则性 对立方式。在不违反大原则下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是有必要的,更要确保处理任何争论留有异议的空间。

环境的复杂化对社会工作者的应变能力有至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念领导吸取各方各族的经验意见,集思广益地面对转型社会的挑战。

变革从自我开始
社会是众人组成的,有志于社会的改革者必须对自我有所要求,时常鞭策自己,力求提升。他人之长,过错之处可以给于建议指正,但态度要正确,以包容和体谅的心来达成互动进步的效果。对于前人的贡献须有正确认识,当我们评后前人时其时代的限制必须考虑在内。新青年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继续进步。社会工作者要改革社会重要的是保有持久力,坚持不懈就是基本条件。在进行社会工作时要阶段性地总结成绩才能更有效更积极继续坚持,同道中人之间有必要肯定及学习。

在建设公民社会之际,我们需要正视这根本性的自我改革我们主张以两线制的确立来推进社会的改革。年轻的朋友们,谨记你们的时代使命,是时候动起来!拿出你们的魄力及冲劲,放出你的能量,共同迈向改革之路!

Wednesday, December 8, 2010

“优势互补”- 重审东盟中国合作论坛

2001年底,当时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丹斯里颜清文联络我,谈起为了推进东盟中国的经贸合作所构思的合作论坛,我深受打动,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此合作论坛的工委会主席之职。
为了能专业化地策划并执行此计划,我们聘请了冯久玲女士为此论坛的计划执行人,并聘了多位专职职员为此论坛及展览工作。为了使此论坛更有意义,马中经贸另设展览工委会推动展览工作。
这次的筹办工作确实不简单,除了须筹足经费外,更得多次到东盟各国访问其华商会等,以动员更多东盟华商参与其盛。当中国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应允出席时,我们确是松了一口气。至于邀请主讲者则主要由冯女士负责。她确实也尽责邀请到阵容可观的讲师团,包括:中国东南亚研究商务委员会总干事许宁宁;上海市小企业中心主任梅建政;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电子东盟”信息通讯技术公司总裁Idros Abdul Hamid,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牛绍尧;印尼战略和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董事Mari Elka Pengester; 中国社科院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柬埔寨吴哥窟旅游发展局局长Chau Sun Kerya等。
这论坛是中国总理朱镕基在200111APEC 高峰会宣称 “ 10+1” 合作概念后,首次以 10+1”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该次会议吸引超过千人出席开幕仪式,包括200多位以中国为主的外国商家,400多位本国商人,以及100多位国内外的传媒界人士。
这活动具有三大划时代的意义: -
(1)   论坛直接间接促进东盟区域概念,对东盟架构的催生提供了及时的动力。
(2)   推动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发展趋势,首次倡导东盟中国的经贸合作互动及优势互补。
(3)   突显我国在促进东盟中国合作运动中的领先地位,趁着中国“走出去”经营策略刚起步时,抢先机努力开拓商机。
其实在此论坛结束后,中国在2004年开始在广西南宁筹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一系列相关活动,并配上原已举办多年的民歌节,使得此国家的盛会一年比一年成功。如今每年吸引不少过七八千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参与,也带来了南宁市的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