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2, 2011

华团产业归谁?

 谈华团资产的管理

我国传统华团大部分都购置产业。这些产业有些是纯由会员捐款,也有向社会公众或其他民间团体募捐而建,甚至政治人物及部门也曾慷慨解囊。经过多年经营,再加上历年来产业地价的增值,一些华团的产业已价值不菲,华团的财务来源也尊定了稳固基础。

近年来社团产业信托制度衍生不少问题。遇到华团面临会员锐减而议决解散时,如何处置华团产业更成了社会课题。至于社团参于商业活动确又引起诸多纠纷。为了因应许多新现况,华团不得不正视华团产业管理及寻求方案。
         
其实谈至华团产业归谁,我认为在法律上华团产业虽归于有关团体的会员,但在情理及华团伦理上,这些产业的受益者应包括整个华人社会。购置建设华团产业时很少团体仅靠会员的捐助,况且更不会是目前仅存的会员单独出钱,出钱出力者肯定包括不少已逝去的会员及其他社会团体/个人。若任何华团意图瓜分自己团体的产业,让会员平均分利,将严重打击社会对公益事业/民间团体的公信心。
         
华团是非营利的民间团体,有者甚至已提升为名副其实的公民组织。它的产业是供应用而不是为了累积资本,运作过程遵守取“自社会,回馈社会”的共识。要照顾会员福利,不该以社会公器去谋私利,个别弱势会员可得援助但绝不能全体会员平均坐分利益。
         
虽说理论上华团资产可以再投资,以求取存余造福社会会员,但历史经验佐证此类参商业活动往往引发不少人事纠纷及利益冲突,甚至带上公堂,破坏了华团服务社会的创会宗旨。除非交由专业人士全权管理,华团领导人又能坚守管理权与有权断然分隔,否则不宜鼓励华团涉及商业活动。
         
华团要严守其公共性的特色,坚持操作透明及向公众责任的处事原则。领导社团绝然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这样华团才能继续与时代并进,感召后进,促使华团转型成公民团体。

Monday, August 1, 2011

有理有节的公民运动策略

谈白小保校抗争

当接到《庙里的课堂》出版者要求我为此书作推介时,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一直以来都想为白小事件作这样的总结,即白小的保校抗争,确实是公民运动有理有节抗争策略的成功例子。 

2001年白小关闭,至2009年白沙罗中华小学在白小原校重新启用,这的确是个充满挑战,风波起伏的公民抗争过程。这是捍卫社区教育权利的草根运动,更是华教保校的基层行动。

隆雪华堂在2001年年底挂上记日牌后,经历三任会长(已故旦斯里颜清文,陈志成及拿督黄汉良)保持着贯彻始终的共识,屡受压力而不屈服。有一次我与华总同行与前首相阿都拉对话,谈到白小问题,岂料首相私人秘书林博士竟大声说雪华堂悬挂的白小记日牌不拿下就不必谈此事。在我开腔辩护后,还好当时华总总会长拿督斯里林玉唐也仗义直言,而首相也明瞭事理转开课题。 

白小保校运动是个没有个人英雄的公民社会运动,庄白琦编著的《庙里的课堂》不是历史书,它仅是一个运动参与者对此抗争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心得感受及经验分享,各方人马不必太过敏感。历史是人民写的,而人民这称呼包括了所有参与此运动的民众。

我称之为有理,乃因这保校运动也是保家园运动,是不可否决的社区需求;其有节在于不卑不亢的抗争策略。 

在大选和补选期间,抵着官方压力白小村民们继续争取任何政党的舞台公开坚持诉求。当有关当局建议旧白小已经迁校,不能重开,但可以通过迁校的方式来处理。这技术性处理被接受为不违反为社区保存一间华小的原则。这种伸缩性的协商,正是有节的公民运动手法,值得被肯定。
白小保校运动因其有理有节抗争策略,赢得了不少朝野支持力量,令当局虽不满却基于民意而没有悍然镇压。

让我们从这成功的公民运动中学习,看到成绩才会继续推动各领域的公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