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0, 2011

华教运动的伙伴

国民型中学的再出发及新定位

厘清历史的定位
华校是华裔先辈经千辛万苦一砖一瓦自力更生建立的,而华教的历史则是风雨不停,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史。后来有独中和国民型中学之分,其实是华校改制的历史产物。两者间为了求存偶有竞争对立纷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华教运动的主力军必然是独中。历史上华校的土地和校舍建设都源自于华社,当一校分为两校时,校地主权归于独中是合理合法的。当然也有个别独中国民型中学两校经过协商或有不同处理方案,如共同筹款建设新校园让其中一校搬迁以求双赢。
50多年后的今天,再来检讨政府对华社的承诺,政府实施一元化教育政策的隐议程是清楚不过的。60年代初政府及马华促使华文中学改制,尤其是1960年的教育法令引起1962年改制风波;当时有71所华文中学面对22条件改制以换取津贴的考验,最终只有16所选择继续成为独立中学,放弃了津贴。目睹今日国民型中学遭遇的发展困境,更佐证了当年华社反对华校改制的立场是正确的。当局为了单元教育的最后目标,以利诱威迫的手段来推动华校改制,过后又不实践承诺,这是华社必须继续力争的。

透视现今的状况
经过了整50年的发展,如今全国独中有近7万名学生,国民型中学13万华裔子弟,而国中的华裔学生有近24万人之多。不少许多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毕业生也投身华教运动及发扬中华文化,绝大部份的华小教师来自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毕业生,这是因为参加师资培训者需要有SPM 文凭。尽管国立师训学院已经接受独中生凭高中统考成绩提出申请,但条件是必须同时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优等的成绩,这许多事实阐明国民型中学同人在推动华教运动的贡献,许多热爱中华文化的董家教也努力保持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特征。在现今新的客观环境下,把国民型中学称为华教运动的伙伴实不为过。
国民型中学的困境
马来西亚的政治向来为族群问题主导,教育课题就在族群思维笼罩下给华人带来许多难题。华社的基本资源是有限的,但国民型中学目前迫切需要华社和华团的是声援及关怀,而主要不是物质支持,因为政府负有财务上支持国民型中学的责任。其实国民型中学问题诉之不尽,比如校地问题,在一些独中与国民型中学必须共用校地情况下,基本教学设施难以齐全,发展受阻,双方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本地大学的门槛窄,考试的竞争更是节节上升,政府华文科目考试批改制度并不透明,造成超高标准及批改的争论。此举打击了学子们选读华文的信心,许多华裔学生基于功利或务实考虑而放弃修读华文。

一些国民型中学上课的华文节数也只剩 34节,这完全违反当局当年应允改制后学校可享有三分之一时间教华文的承诺 。当局甚至根据国中母语班制定标准只提供3节的华文师资而已。目前华文师资荒,中学华文老师只由师范大学培训,但目前已激减甚至中断此培训计划。

国民型中学经费不足是办校的主要挑战,政府提供国民型中学的发展拨款不足,有些学校被迫以原本的科目拨款用以发展,以至设备不齐全。至于派遣不谙华文的华裔校长到国民型中学掌校更是华社必须提防的,这是因为没有完善的规划来培训师资和校长等,我们建议应由董事部推荐校长人选。不谙华文的学生被遣派入校常有所闻,特别在偏僻的地区。这将腐蚀华校传统的传承,也将逐步使国民型中学进一步变质。目前教育法令已取消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只设有学监会,而且学监会权力也有限,难以主导或影响学校的行政及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发展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任何民族都有爱护本身母语的天责,世界上许多开明的国家为了适应国内各民族需要,都采用了多语文政策。我们华社应联合服膺于多元语文政策的各族人民,继续向政府争取母语教育的发展。政府及马华对国民型中学发展有不可推切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正视当年说服华校改制所许的诺言至今没履行。李孝友     针对华校改制问题公开向华社表达忏悔固然可取,但更重要的是今后有关的政党及个人如何纠正此错误,这才是大家应关注的课题。

我们有必要将国民型中学重新定位为华教运动的同盟军,但华教运动主次角色有分,其主力依然是以华文为行政及教学媒介的独中及华小。然而国民型中学及国中的母语班及华文学会,也是我国华教运动的伙伴。

国民型中学的再出发,必须扮演发扬中华文化的平台,并为国家培育优秀的华裔人才,为华校训练未来华教工作者。其实国民型中学可与独中联办许多课外活动,让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机会为推动中华文化互相支援,互动学习。

国民型中学的发展是既要向有关当局争取应享的权益,又要和华社华团紧扣相近,力求华社华团的关注及支持。华社应发挥力量集思广益,如国民型中学的董家教、校友们,及各华教团体应以议题共认为基础,筹组具代表性的全国性机制以发展国民型中学造福华社贡献华教。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我国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全球母语教育呼声高涨之际,在政坛两线制隐然成型,朝野政党都皆较愿聆听民意之时,华文教育工作者应紧握时代契机,开拓新境界,扩大华教队伍,吸纳各方盟友,给予在国民型中学及国中内推广华教及中华文化者关注及支持。

Friday, January 7, 2011

迈向世界和平的教育理念

推介池田大作的《通往世界大学的道路》
《通往世界大学的道路》这本书把大学誉为孕育世界和平的城堡。通过促进大学间的“对话”,藉此管道让年青人们迈向“精神的丝绸之路”,以达致世界和平的教育理念。
人家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拜读了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此书,深感拜读阅人无数经历丰富、思维深厚者的书同样深具意义。
以下是我对池田先生此书的思考摘要: 
池田四大 思想重点
一)知识通往和平
通过学生与教授的交流互动中,切磋琢磨出人类追求和平的本性。创价大学以访问大学知识交流促进互动,也让学生们透过对话的方式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如:中日、日韩、日俄等友好交流。访问韩国庆熙大学时,池田强调韩国是日本的文化恩人(传播汉字、佛教、青铜器等)。通过大学殿堂的交流,学生应以宽容和感恩的心来化解历史的包袱,并诚心诚意地缔结友好关系,这是以教育界的对话孕育的和平思潮。
二)文明对话
现代社会功利趋势增强,精神空洞化也与日俱增,然而人类却不断地上演各式各样的宗教间矛盾但个别学者强调的却是文明的衡突。要解决全球环境濒临的危机,加上区域纷争和恐怖事件等,池田大作毕生追求的是文明的对话,此书犹如“睿智的光芒”照亮人类引领人们前往和平包容之道。

1993年,池田先生赴哈佛大学,在《21世纪文明与大乘佛教》的公开演讲中,以“生也欢喜,死也欢喜” 的佛学生死观来探讨人生。能在西方卓越大学阐述东方哲理,意义非凡。当池田先生访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时也开启了东西文明对话的契机。这一趟东西文化的交流,强调掌握外语以培养“人的力量”,启发跨出小我以造福后代的思想。

文明的对话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减少,并让人心互通彼此产生互信,广义而言教育是联结人,联结文明的轴心 ,藉以传授许多普世价值观。
三)人本主义
生命之爱以人为本,开拓人们以捍卫“人类利益”为起点,培育创造和平的世界公民。池田先生强烈反对军国主义,对于绝对性国家主义不以为然。他公开宣称日本偏狭岛国根性的重大原因就是欠缺坚定不移的哲学,以及歪曲的“国家主义”教育。池田先生提倡人本主义的哲学和教育联盟对策来平抚人心,有望教育来塑建理智的人格以面对种种不平的待遇,如:各族文化冲突,歧视弱势群体和妇女,侵犯人权等问题,都需要以正面的力量来化解以上的摧残。

在访问夏威夷大学时,池田先生提出了跳出以 “国家安全”为中心的思想框框,构筑以人类安全为中心的世界。他推崇三点思想改革:1)从知识转向智慧,重视实践,2)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追求多元开放思维,和3)从国家主权转向捍卫人的主权。他身体力行入世思想,认为注重 “人间革命”是开辟和平确保人类安全的真正道路。

四)教育促进世界和平
若只是等待,世界不会更美好,我们必须走进世界,推动教育革命以促进世界和平。访古巴哈瓦那大学时,卡斯特罗议长首次在国内穿着西装来迎接池田先生,议长相信只有教育才能拯救人类,于是发动扫盲运动,并有二十万志愿教师响应。池田先生在此次会晤中成功让文化教育交流跨越政经的冲突。

池田五大教育理念
一)以生为本
西方最古老的学府,博洛尼亚大学已逾900年历史之久,誉为教育与智慧之城。大学以学生为主,其校长是由学生遴选,执行至17世纪。教师上课时需获学生允许才能停课,教师需召集一定的听课人数,否则罚款。本着大学是因学生而成立,学子是大学的主体,推行学生评估教授,特别重视“授课理解力”,也公开评分结果,让这结果成为日后学生的选科标准。

二)学术自主
大学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建筑物与设施,其骄傲是来自于大学师生的成就。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骄傲是星罗棋布的人才辈出,以及毕业生们如:《国富论》的亚当。史斯密、近代化学之父布莱克、热力学温标的创始人开尔文男爵、近代土木工程学之父郎肯、诺贝尔奖授奖人则有20等余人,影响了世界发展,这所大学最令人称道的是其成人教育与妇女教育的先驱地位,享有盛名,更坚持遵守学术不受权威左右的学术立场。
                                                                                              
三)学生自治
秘鲁约圣马科斯国立大学 ,拥有学生自治参与校政的传统。它创设让学生负起责任参与大学各种事务的体制。若有纠纷与冲突,校方会付出诚意进行协调,彼此间都有不断地进行对话。校风鼓吹着“对话需要勇气,而懦者无法进行对话,对话是勇者选择的光荣道路”的理念。

四)  寄宿制及个别辅导制
牛津剑桥的首脑这样说,“想要了解这所大学,不但要到学院的宿舍去看看,而且要突击!”。寄宿制度提供教师、学生共同生活交流的机会,宿舍更是学生运动的据点。经由宿舍生活锻炼出来的人分外坚强,拥有独特的光彩。个别辅导制与学院制相辅相成,辅导师因才施教与学生进行身教制度,是学生解惑的不二法门。

五)思想的启蒙校风
莫斯科大学的创立精神是“奠定做人的基础”,培育真正的教养,通过交流和切磋中琢磨出对真理追究到底,对自然与社会形成法则睿智的学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则以发扬当代新思潮为己任,也是美国公民权运动及反越战运动的核心,并享有推崇自由和平的校风。池田先生受邀主讲《对二十一世纪的倡言》,曾圈点了人类要超越将生命手段化的“科学技术的世纪”,迈向生命尊严的“人性世纪”,并呼吁学生们思索“作为人的自立之道”,其演说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给学生注入新鲜的感动与勇气,也启发了他们对生存意义的继续探索。

池田先生是位佛教学者,推崇东方文明对话,但对回教文化的交流显示不多(土耳其不能代表传统回教文化),这确是我们对他未来工作的期许。希望大学的殿堂构筑新的和平与友好的桥梁。愿人们通过教育可以缩小差异包容不同,并彼此产生互信和友爱,迈向和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