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民主治理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从90年代走到今天,市民的参与层面已逐渐加深,505选举选民高度的参与是公民社会早期对两线制的孕育、催生到今天的深化,提供了必要的力量与条件,尽管面对各种的挑战,成果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华社研究中心曾于1995年主办以“公民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2005年隆雪华堂配合第22届华人文化节,联同华研、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也主办了“国家机关与公民社会”的论坛,而本届的研讨会联办团体扩大,除了隆雪华堂,联办团体包括:中马钟灵校友会、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马来西亚留日同学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等,以 “民主治理与公民社会”为主题,研讨会的目的无非是希望透过独立与客观的学术研究来探索国家与社会关系,思考当前的社会脉动,带动公民社会发展。

这次的研讨会,另个目标也望藉此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做阶段性的总结及检讨其实践成效,更期待能对我国公民社会运动做理论建设,并以邻国的经验为借鉴,梳理出应迈出的方向。

公民社会的群众运动,特别是谈到母语教育,过去总被外界错误的解读为存在单元的种族思维,华文教育的捍卫甚至被政治人物抨击为沙文主义,政治的操弄,模糊了母语教育的真谛,也曲解了公民社会的精神。

董总捍卫母语教育的大集会、绿色盛会反对莱纳斯群众运动、以及净选盟诉求的干净选举等,号召力巨强,吸引数十万人潮走上街头,此不分种族的参与,展现跨越族群,突破局限于单元的种族思维,直接粉碎了部分政治人物的刻意误读与渲染。其实我国的许多问题及困境皆引发自种族思维的泛滥,公民社会的推动却也是对抗这我国万恶之母的一帖良药。

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构建的基础不能没有公民的参与。众所周知,民主政治最忌讳的是公民的冷漠。505的选举前后,公民参与的程度可说创造了马来西亚的历史,也因此为两线的深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参与公共治理,补国家机器之不足,正是公民社会组织的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生活型态的愈见丰富、多元与复杂,社会管理的职能、领域更加多变与广阔,政府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已无法胜任,这就需要社会承担起部分自我管理的责任。而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在此就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隆雪华堂这些年来结合各个民间团体、组织,积极推动各项社会醒觉运动,从早期推动的民主人权,到公民社会,以至于今天跨族群行动方略联盟的成立,可谓一步一脚印,扮演着建构公民社会的积极角色。

过去这一两年,公民社会的大集会虽然人数众多,但没有暴力与破坏,示威的和平与秩序,显见其成熟。而数次大集会的警民冲突,明显是国家机关的不当镇压,处理不当,导致当政者与公民组织的关系紧张。至于当新闻从业人员竟也被警方公开殴打、更暴露了国家机关无法在公民社会的茁壮成长期给予引导,而只知诉诸单纯的压制和威慑。

过去的经历显示,政府总是设法限制公民行为和组织的活动空间。这样的限制无法避免地导致公民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包括积极对抗或是默许。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间组织的串联更发挥了整体互动的功能,对抗的规模与资讯的分享使得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更易传递与建立共识。

就如大集会的讯息,动员与号召,几乎瞬间就可在手机与网络上流窜,所有的言论控制已留为空谈,而国家机关的所作所为也因此受到更严苛的监督。这种新趋势是任何当权者都必须接受的。

对于公民社会存在的意见分歧,随着多元的思维,彼此也应该互相尊重。民主社会的其中要素是:对立团体之间必须彼此容忍或尊重对方的言论和结社自由,这也是对待其他平等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可以肯定,公民社会需要理性、包容、尊重的公民素养,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关,公民社会的挑战仍然是十分严峻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