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4, 2010

促进变革,推动转型


谈青年在建塑公民社会的角色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考验的时代,是一个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机!

出生在这一个年代,生活物质上的是丰足的,可是带有时代使命感的新一代年青人,肯定是不会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这一代青年和以往年青人对于改革社会热诚依旧,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使他们充满时代使命感,特别是对于此变革的时代。

1.1从民主人权运动到公民社会运动
在八十年代中期,华社处于苦闷的年代,当年的青年运动(特别是隆雪华青)以推动民主人权运动为思想理论,强调基本人权的重要性,希望当政者不要以国家利益为籍口以削夺人民的民主人权。  彼等反对各类恶法,如:内安法令、社团法令、官文机密法令、印制法令等。

然而当年的民主人权运动似乎是以因应违反民主人权个别事件为主,理论建设尚欠不足。在社会改革运动遇到阻力时,缺乏跨种族活力以动员各族群的支持。理论上华社工作者已有多元跨族的思维,但落实此思维的具体工作做得不够,也缺乏客观气候。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烈火莫熄的社会运动,进而掀起308政治风暴,而令两线制隐然成型。公民社会运动正蓄势待发,各层次多领域的公民社会活动也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公民社会理论建设早已在国际上篷勃进行,社会运动的环环相扣,在整个社会改革中名司其职,民意之重要性更显著了。这加速了欲建型以民为本机制及体系(如要求第三票地方选举,联邦与州政府的权力分享,人民主权运动等)

要有公民社会的建立,先得建设健全的民主令心理。要广足是人民的公民意识,就得做持久性的社会心理转型工作,更重要达至社会民主共识,使到违反民主之人与事成了人人可讨之的过街老鼠。

1.2跨越与突破
华裔青年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变革工作,就得率先推动这三领域的跨越。(一)首先我们得跨越语言的障碍,更不要将自己限于华文圈子里。要扎根中华文化或本土思维是无可厚非的,但处于此无疆界时代也得放眼世界,有正确的世界观。(二)跨越种族:我们民族青年都得以多元思维为傲。多为跨族群活动,必要时也得为民族请命。(三)跨越国界:不少现代社会运动都是无国界之限,如:环保、反贪、废除死刑等。如今浮现的东盟架构,吾等更应把握时机,顺势而进。

目前不少社会课题已成了国际性议题,也是世界公民意识所需关注的,如:环保、人权、反毒等,新一代青年可应用电子设备进行跨国贯连,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2.0 转折时刻的新挑战
在这新科技时代,不少新挑战来自科技网络的冲击。很多年轻人都是科技网络的佼佼者,但与此同时也是沉醉于网络虚拟世界的“隐行人”。迷失于网络的虚与实中。至于多媒体所呈现的沟通媒体,令个人力量膨胀,也令传统平面媒体受到极大考验。至于网络虚拟世界所产生的潜在非社会化风气,也是社会必须正视的不健全趋势。网上出现横行的网霸,歪曲乌陷之言论,似乎不需负文责,这些新问题也得受社会重视。

2.1网络天地
科技发达已至社会网络化,如今资讯无孔不入,造成虚实难以测量资料泛滥难以取舍,所以在善用科技的同时,我们都要制衡及选择,更要转数据资料为知识,及提升应用的智慧。

2.2议题结合
议题结合是整合社会力量的起点。我们希望突破权威,尊崇理念领导,让大家来同谋共议,达成共识为整合基础。新议题的团体的成立将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加速形成。

2.3资源整合
我们需要结合各个社会的力量来相互支援。我们必须突破政治迷信,以为政治改革社会就会自动跟随变革。社会民主化工作需要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参于,为了扶助新兴事物及公民组织,资源分享及经验交流互动是重要的。

2.4矛盾处理与应变能力
随着社会变迁急速,在目前的社会个人思维比团体意识更高。公民组织的涌现,社会工作中所需处理的内部矛盾更多。新一代社会工作者的团结能力及容纳异己的意识更为重要。

我们要分内部矛盾的处理手法和对外原则性 对立方式。在不违反大原则下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是有必要的,更要确保处理任何争论留有异议的空间。

环境的复杂化对社会工作者的应变能力有至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念领导吸取各方各族的经验意见,集思广益地面对转型社会的挑战。

变革从自我开始
社会是众人组成的,有志于社会的改革者必须对自我有所要求,时常鞭策自己,力求提升。他人之长,过错之处可以给于建议指正,但态度要正确,以包容和体谅的心来达成互动进步的效果。对于前人的贡献须有正确认识,当我们评后前人时其时代的限制必须考虑在内。新青年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继续进步。社会工作者要改革社会重要的是保有持久力,坚持不懈就是基本条件。在进行社会工作时要阶段性地总结成绩才能更有效更积极继续坚持,同道中人之间有必要肯定及学习。

在建设公民社会之际,我们需要正视这根本性的自我改革我们主张以两线制的确立来推进社会的改革。年轻的朋友们,谨记你们的时代使命,是时候动起来!拿出你们的魄力及冲劲,放出你的能量,共同迈向改革之路!

Wednesday, December 8, 2010

“优势互补”- 重审东盟中国合作论坛

2001年底,当时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丹斯里颜清文联络我,谈起为了推进东盟中国的经贸合作所构思的合作论坛,我深受打动,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此合作论坛的工委会主席之职。
为了能专业化地策划并执行此计划,我们聘请了冯久玲女士为此论坛的计划执行人,并聘了多位专职职员为此论坛及展览工作。为了使此论坛更有意义,马中经贸另设展览工委会推动展览工作。
这次的筹办工作确实不简单,除了须筹足经费外,更得多次到东盟各国访问其华商会等,以动员更多东盟华商参与其盛。当中国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应允出席时,我们确是松了一口气。至于邀请主讲者则主要由冯女士负责。她确实也尽责邀请到阵容可观的讲师团,包括:中国东南亚研究商务委员会总干事许宁宁;上海市小企业中心主任梅建政;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电子东盟”信息通讯技术公司总裁Idros Abdul Hamid,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牛绍尧;印尼战略和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董事Mari Elka Pengester; 中国社科院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柬埔寨吴哥窟旅游发展局局长Chau Sun Kerya等。
这论坛是中国总理朱镕基在200111APEC 高峰会宣称 “ 10+1” 合作概念后,首次以 10+1”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该次会议吸引超过千人出席开幕仪式,包括200多位以中国为主的外国商家,400多位本国商人,以及100多位国内外的传媒界人士。
这活动具有三大划时代的意义: -
(1)   论坛直接间接促进东盟区域概念,对东盟架构的催生提供了及时的动力。
(2)   推动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发展趋势,首次倡导东盟中国的经贸合作互动及优势互补。
(3)   突显我国在促进东盟中国合作运动中的领先地位,趁着中国“走出去”经营策略刚起步时,抢先机努力开拓商机。
其实在此论坛结束后,中国在2004年开始在广西南宁筹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一系列相关活动,并配上原已举办多年的民歌节,使得此国家的盛会一年比一年成功。如今每年吸引不少过七八千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参与,也带来了南宁市的城市发展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马中经贸合作的契机和挑战

中国经济崛起是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大事,而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提供给大马人民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契机。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多元亚洲发展模式,这包括了多类型的市场、多层次的区域发展及多元社会经济状况,所以到中国进行贸易商务活动也得采取多元因应的策略。

马中经贸契机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1) 200211月东盟与中国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定于2010年正月正是落实全面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2)协议内容包括相互降底至废除关税、消除非贸易壁垒、推行互相投资及经济合作。
3)东盟中国整合后产生的17亿人口的共同市场及接近3兆美元国民生产总额。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东盟带来正负面的挑战。东盟可能尚失了原有的欧美市场,但也开拓了与中国经贸投资的商机。
2)基于低成本及提供大量高效率员工的优势,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3)在中国入世后,对保护专利权的承诺及落实,加上政府利商的政策及庞大的市场,促使外资涌现。
4)中国品牌已逐渐被国际市场接受,从中国制造提升至中国创造势不可挡。

3.中小型业发展潜能
1)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动力,更是华裔经济建设的主要部分。
2)中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占具重要的地位,中国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 40%
3)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小企业也受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4. 服务业商机处处
1)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对服务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服务业具备国际水准。
2)服务业的主要资源是人力资源,我国可能提供此领域的服务,包括培训与教育、现代化管理、保健服务金融财务及国际行销等。

5. 中国急需增强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1)入世对中国而言意味即要提升国内经营条件及环境,又得提高产品质量及国际促销活动。
2)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
3)通过战略联盟,寻求中方合作伙伴,各献所长,优势互补。

6. 全球国家竞争力居首,配合中国“走出去”策略
1)中国首次被列为全球最具国家竞争力的国家,并预测将于205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中国人均收入已超3千美元,具备了到国外投资基本条件。
3)中国商人对分散投资至国外有强烈企图心。  

经营心态
    
1.持久力
1)恒心处事及坚持不懈是中国创业的基本要求。
2)不离不弃地专守自己专长的领域,但随着现实情况作策略性调整。

2.真心诚意
1)在中国经商需遵守中国法律条规,避开灰色模糊领域,不走法律漏洞,不清楚的事不干。
2)抱着诚意在中国办事,才能赢得中国伙伴及有关当局的信任及协助。
3)不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除非只求投机取巧。

3.不卑不亢,学习再学习
1)在中国创业要掌握忘切的本事,然后再学习,如在地产发展上,必须先忘切我国执行的英国土地法,认真学习中国本身的土地法,才不会一败涂地。
2)千万不要过分信任或依赖对方的“高层关系”,以办事的绩效为评估标准。

4.不慌不急
1)处事按部就班。
2)不需随外部事件变化而草率决定,事件往往并不如所见所闻的紧迫。
3)在中国创业机会到处有,不急于一时。

经营策略
  
1.经营本土化
1)寻求当地 适当合作伙伴。
2)务必委派我国代表长驻中国,但经营团队必须逐渐本土化。

2.建立健全关系网络
1)重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定期向有关部门请教。
2)通过中方合作者建立广泛人脉,关系需时培养,日久见人心。
      
3.专注精神
1)专注自己最熟悉最专长的行业,而不是最热门的领域。
2)选定特定地区/城镇,不一定得选沿海大城市,根据自己的投资策略及市场调查作最后决策。
3)若是固定资产投资,应选择开发区(但不是县开发区)

4.优势互补,加强附加价值
1)与中国商人进行经贸合作必须选择能为中国企业带来增值作用的行业,以达长久经营的目标。
2)鉴定自己的附加价值,如品牌效应、国际关系、营销网络、人力资源等,以作为长期合作的条件。
3)中国市场已不是“原始”市场,更不再视资金为主要吸引力,技术创新、信息化资源及自然能源是目前中国企业寻求外方合作的热门焦点。

5.确立定位
1)中国的多元市场需多元策略,市场定位及产品定位是经营成败的关键。
2)品牌的建立及认同是在中国经营确促长期发展的不二法门。

马中经贸主要领域

1.传统出入口贸易
1)力争中国名牌的马来西亚或区域代理权。
2)
出口大马的特有产品及开拓中国市场
3)传统制造业被中国制造工厂取代后的转型,如转为塑造自己的品牌,建立国内外销售网络。
4)成为中国产品出口海外的策略伙伴。

2.进入中国的窗口
1)基于我国的法制、双语优势、跨国人才及国际网络优势,我国商家可成为海外企业进军中国的商业伙伴。
2)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条件可吸引外资以马为最初立足点,拓展中国业务
3)双向投资
- 具有优势的我国企业可在中国投资特定的领域,如:农业加工,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服务业等。
- 吸引中国资金赴马投资,配以利商政策及第二家园计划。

投资纠纷起因
在中国投资的许多海外商人都曾遇到各类各式的难题纠纷,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想当然尔”的海外商人更是因投资中国市场而血本无归。庞大的新兴中国市场对海外商人的诱惑力还是不减当年。随着中国入世,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而呈现商机处处,更令人趋之若鹜。在中国投资热潮之际,我们不可对在中国投资最常引起纠纷之因掉以轻心。

1.沟通误解
基于双方同样采用汉文华语,许多海外华人到中国经营过程反而产生沟通上的误解重重,以至把良好的合作商机毁灭了。这是同文同种,但生活背景及国情不一,语言发展相异所产生的负面副作用。

2.法制不彰
中国的法律制包括商业法等与海外法律相异不小,投资外商缺乏对当地法律足够认识,个别领域的人治色彩浓厚堵远超许多国家,公关的重要性令轻视它者付出巨大的商业代价,引起无谓的纠纷。

3.以海外经验办事
每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的国情,中国尤然。若华商不虚心学习;熟悉当地办事方法及过程,单以在海外累积的商业经验为处事原则,肯定吃亏。

4.表象繁荣与实际投资环境差距大
中国许多城镇都全力招商投资,不只承诺各种优惠条件,也让外商参观有关地区最繁荣最成功的工程发展,实际上,其投资环境可能与外商的期望差别太大。然而,许多外商正在此种种“假象”的影响下拟定投资策略作了错误的投资,事后又因“被误导”而心理不平衡,引起许多合作后遗症

结言       
到中国创业前,首先得破除一大文化迷思,虽然中国人与大马华人同文同种,同是炎黄子孙,但基于后天环境及国情差异,对于语言内涵及文化认知已有不小的距离,先入为主的主观看法往往引起不了不必要的误会。
       
要与中国经贸合作,能译华文及熟悉中华文化固然是明显优势,若合作伙伴是来自祖籍故乡的乡亲也会享受更融洽的关系,但千万不要迷信乡亲效应。中国新一代企业界人士都是务实的,只有互有优势才有长远的合作基础,单想靠乡情友谊经商是一厢情愿的美丽误解而已。

Tuesday, October 5, 2010

高等教育的新趋势

在知识经济挂帅的大时代,人才就是国家的竞争力,人才就是创造国家财富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教育,决定人才;人才,决定世界未来。因此,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索取无不竭泽而渔。除了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和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与日俱增。因此,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要求除了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解惑为主的模式,除了人文的熏陶、品格的塑造、思维的训练,也需要兼顾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所需的适当人才。

现今的高等教育的传授内容包括:(i)传授事实、理论与资讯(ii)训练灵活的创意思维、强化人文和艺术涵养及提升价值观,同时,(iii)培养学生的就职技能、开发新技术并与企业合作。这符合现今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及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因此,加强市场导向的人力培训是高教必然新趋势。

国家发展需要专业人力资源培训配合,而职业教育是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不能再是仅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灌注,高等教育是要培养有独立思维及人文素养的下一代,但也要确保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走出校园即能融入社会,对社会发展趋势拥有敏感、敏锐的高度触觉,并在职场上能展开有效执行力!很多国家已把高等教育视为终生教育的一环!因此,许多国家在大学后提供继续教育或再进修和再培训课程,就是让在职人员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信息的无穷变化,不断更新资讯与知识的终身学习。因此,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对高等教育新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世纪,具备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海外的学习经验,无疑将会增加大专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的筹码!因此,高校与国际接轨,建立海内外大学间的联盟,促进科教合作与学术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广泛的学科外,也能浸浴在多元文化的色彩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培养国际型人才;以便能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地区或全球性范围的重大课题,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趋势。

世界高等级教育改革的另一趋势,就是高等教育的学分制依然方兴未艾,这反映到高等教育应是以生为本,让学生自行选择学习速度,选科伸缩性大,提供学生更多选科的机会,评估制度亦多元化,这包含了个案研究、中期鉴定、课堂表现与互动及年终考试为学生成绩评估,而非以终考作为成绩的唯一定夺;在重考及重修方面,学分制度也顾及到学生的心理,不及格的科目可获重考或重修有关科目,不似学年制,考不及格可能重考,再不及格就得重修整年所有课程或面对退学的厄运。我国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都已从传统英式学年制改为美式的学分/学科制。

由基金会、宗教团体或社区等民间兴办的非营利私立大专教育学府日益增加,还有营利的私营高教学府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例如:韩国256所大学中,就有206所是属民间机构创办的,美国5千多所大专院校中约4份之一是私立学府,英国的Buckingham大学、BPP大学、澳洲的Bond大学及新西兰的Asia Pacific国际大学等等都是著名的私营大专院校。国家要普及化教育,那么高教必须从少数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如我国马来西亚,从七十年代不超过5%适学青年才能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大专教育,如今已增至到31.5%,希望到了2020年,40%的青年可获得大专或以上的教育,从而提高全民的学识与学历,那么,更多高等私立教育机构的参与将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块。

显而易见,高等教育不仅是栽培拥有专业学识的知识年轻人,也需培养出他们有能力掌握常识,是个博闻有见识的知识份子,并懂得去赏识他人优点,是心量宽广有才识的青年才俊;除此,他们也是具有胆识,能承担大我及小我的重任,敢于创新力求突破!这才是真正符合这个大时代的优质高等教育理念和目标。

Tuesday, August 17, 2010

新格局中的隆雪华堂新角色

在国家与社会转型、“新旧”交替的激荡之际,新思维新学说的迭起、酝酿、开展是必然的现象。许多力求进步的组织也为了因应时代的需求而调整定位。本文试着从308政治波海啸后所带来的政治新貌及其深远的影响,探讨成立于1923年,走过87载岁月,历经多少风云际遇的隆雪华堂在国家新形势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308现象后的效应:

一场308政治海啸让国阵五州失守,推翻了国阵长期盘踞的2/3多数国会议席,打破一党/一个阵营独大的局面。308对国阵无疑是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打击!308全国大选成绩,如巨石掉进平静的湖中心,涟漪泛起,逐渐扩散,为大马政海掀起汹涌波涛!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医生就此说过,308政治海啸证明了华团影响力减低!蔡医生的话堪称精准!无论是来自工商界或是社团领袖,皆对国阵忠诚拥载,在大选前无不直接间接地为国阵站台、拉票。但选民,尤其是许多华裔选民对国阵领导的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行政偏差、官吏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等等积压已久的不满和失望,终汇成一股求变烽火,并在吉打、槟城、霹雳、雪兰莪及吉兰丹五州猛烈燃烧,国阵政权在这五州终于崩溃!

独立50年的我国政治格局也在308后迈入前所未有的变局,从单一政党执政,孵化出两线制政治雏形。人民对两线制政治是有所期望的。在两线制下,煽动族群情绪,挑衅宗教敏感课题的政客将较难得逞。因为谁能执政,谁主政权,将胥视谁能真正具体落实民主治国,巩固民主精神;两线制政治的价值核心,就是朝野政党彼此能起到相互制衡和健全良性的竞争;两线制下的政治有助防腐败、霸权和独裁的政府,而在制定政策、施政以及网罗人才方面亦将会更为透明与开放,这将有助建立一个问责、民主、以利民政策为主的政府!

(i)国阵力挽狂澜拼政绩

国阵为挽回308的政治颓局,除了竭力拉拢一些民联政客跳槽,也加紧塑造和提升信用和政绩。这正是两线制能为人民带来的好处。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在2007年提出了《马来西亚经济议程》,国阵在今年也推出《新经济模式》。首相纳吉宣布时仅作出表象的政策纲领形式的宣布,其具体的详情与细节尚待进一步阐明,却可窥探出首相想以更加开放、更具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取代执行了40年的拐杖政策和特权保护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让大马朝向
高收入、先进国迈进,可谓用心良苦。

开放高等教育贷学金予独中统考生申请修读国内私立大专,亦是国阵为华裔捎来引颈长盼的喜讯,尤其是对一些优秀的清寒独中生来说,继续完成大专高等教育不再是梦!这也是国阵政府想力挽失陷,而交给人民尤其是华裔选民的一份成绩单!

(ii) 还政予民的人民第三票及资讯自由法

308让民联执政五州,却在执政后的两年内接二连三面对党员退党、跳槽的打击,甚至为此而失去了霹雳州政权。民联议员的素质,尤其是公正党议员,无疑是民联致命的一根刺!除此,公正党、行动党及回教党,虽然三党联合成立了民联,却在许多课题上,尤其是宗教课题,无法达致共识,久悬未解,这也是民联难于向支持他们的选民交待,困扰民联政府的梦魇。

虽面对连串的内部问题的打击,人民公正党和民主行动党在竞选期间对国阵呛声还民第三票,恢复地方议会选举,虽拖拉了一阵子,今年3月9日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终于宣布槟州政府将率先在槟州恢复地方议会选举,而雪州政府也宣布将局部落实;地方政府选举不仅能改善地方公共服务,提升效率,也是落实问责文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始基!恢复地方议会选举虽暂时难获国阵掌权的中央政府的支持,但已有不少有远见的国阵领袖知道地方选举已势不可挡,落实人民第三票是迟早之事。

在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里,人民是能拥有获取资讯、信息自由的基本权利。一个民主体制的国度里,人民有权清楚了解政府的行动和决策,唯有如此人民才能有效的监督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无误和执行上是否有偏差存在。

雪州政府将制定《资讯自由法令》,归还人民的知情权利,这无疑是民联对国阵的一大重击拳!因民主开明的政府,是应归还民众获取资讯、信息包括政府所保存的文件档案的合法权利。


(二)“迈向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它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一环。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加入某个团体来表达自我价值观。由于公民社会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是独立于政府、是自愿性的,因此它的监督权力更具公正性。通过社会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形成社会压力,对国家决策层在制定政策时免陷入独断独行的弊病。

在国家转型之际、在政治走上新格局时刻,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作为隆雪华裔社团的“枢纽”,建堂87年的隆雪华堂,其立堂的宗旨,即“维护华裔权益、表达华裔心声,促进各族和谐,国家繁荣进步”,从未曾变质!隆雪华堂愿意与华裔一道团结各族群,为迈向公民社会的大方向共同努力!

为了倡导“迈向公民社会”隆雪华堂开华团之先,于2008年8月28日举办第一届“公民社会奖”颁奖典礼,以表扬公民社会的个人和团体,籍此鼓励个人和社团积极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共同打造公民社会。这项公民社会奖是不分种族,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都可受到表扬。

(三)隆雪华堂的四大时代任务

(I)建设公民社会心理、开展公民运动:

(1)舆论导航,开拓理性公共空间

在闹得沸沸扬扬的“阿拉课题”,隆雪华堂率先为此极度敏感的宗教课题,在其大礼堂开办论坛。当天80%的出席者是马来友族,而7位主讲者中,有6个是回教学者和宗教司,并以国语为讲座之媒介语,为所谓的敏感问题提供理性的对话舞台,正是建设公民社会心理的第一步骤。当天正反两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但双方(皆以巫族人士为主)都理性交流,并不煽情。


至于当历史学家邱家金博士批评华小教育只会培养“抄袭人才”时,隆雪华堂也为邱家金博士和马青团长魏家祥搭建了对辩的平台,让出席者经历到一场理性探讨与交流的时空。


(2)网络民主、新闻自由

无限扩张的网络世界,立足本土,连线全球,资讯攫取不设限,网民“e触可及”的进行资讯的读写和转载留存;希望主流媒体在竞争下不能不真正扮演“第四权”的角色,在新闻或议题报道时,必须以完整性、多元性进行探讨。新闻界和传媒不怕对焦,坚持立场,绝不让新闻和课题失焦而模糊了读者的视线。新闻界的媒体工作者有必要齐心合力共同捍卫新闻自由,捍卫民主表达权、捍卫传媒独立自主权。


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而在我国言论自由尺度尚有待加宽。雪州政府带头允诺制定资讯自由法令后,各项压制、操纵、干预新闻和传媒的法律条文,如:内安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印刷与出版法令等,将有望逐步获得废除或放宽!

(II)华团的互动联系

隆雪华堂应主动与各方联系交流,包括通过网络互通互动,带动更多华团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主动投入,让传统华团进行转型,赋予新社会使命。

目前全国有不下8千个华团,各自活动,有不少重叠性。若针对共同特质活动,隆雪华堂能汇集更多华团的智慧、力量、资源等,达致规模效益。若能针对个别议题统筹统办,效果将更显著。

华社在面对许多社会课题时,例如:白小课题、捍卫义山、文化古迹保存等,皆应进行多向沟通,以特定议题达致共识,而非各自为政,华社方能有效拟定理想应对方案,问题方能顺利快速解决。

国家的进步虽然相当依赖经济繁荣,但全民共同努力的方向也应包含社会公义,不分肤色共享国家发展的果实。理想的社会,是拥有真正的民主,人权获得均衡发展!华团要协助国家和平发展就需有包容性文化,异中求同,尊重各族彼此的文化、宗教、思维等,达致共存共荣。


(III)跨族群活动

我国有许多跨越族群的社会议题, 例如:反贪、环保、治安、妇女、人权等。前瞻性华团必须提供活动机会淡化族群,以打开与友族交流与接触之路,让友族有机会参与华团活动,了解华团,进而联办活动,启动合作互信机制,最终达致双赢的局面。隆雪华团向来推广多元的民主思维,并常以双语进行不少活动,也尽量将其

活动的英巫文告交给非华文源流媒体,增进不同族群群众的彼此了解。


(IV)培育优秀接棒人

社会转型是因新一代的需求、新议题团体的涌现。许多新议题团体例如:净选盟、环保团体、大选观察等团体,皆以青年人为主,这是令人振奋的;华团领袖应该给予他们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援,也是鼓励和强化他们对国事、政事、事事关心和参与的浓度!


隆雪华堂对于提供年轻活动的舞台向来不遗余力,更热衷于开办各类青年培训工作,关注新人类的新活动模式,例如:于2003年时期从纽约开始,后伸展到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快闪族”,这是拥有高学历和固定职业的年轻人通过刺激、激情的一种时尚表达方式,以引起社会人士关注其不满,进而影响周遭的人与事;若能吸引他们为社会和国家利益,以他们这些无伤大雅的“酷”方式来带动年轻人,将会在年轻一族引起回响。

开展公民运动

作为华团一份子的隆雪华堂,我们不附属在任何政党旗帜下,也不是政府机构的成员,是独立自主的公民社会组织。因此,我们应具有社会使命和道德良知、积极扮演我们的公民社会的角色,有效发挥我们民间社会的力量!让我们结合各公民组织,在广泛的爱国共识下,共同为建立公民社会而不辞劳苦、不屈不挠。那么,在马来西亚落实真正的民主治国理想的日子将不远矣!

Wednesday, July 14, 2010

Tuesday, July 13, 2010

〈壮大公民社会,建塑国家未来〉-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10年度会员大会会长兼大会主席陈友信讲词

各位会员,各位董事,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感谢大家踊跃出席今天的会员大会。

隆雪华堂新领导层自去年成立以来,便提出跨越语言、跨越族群、跨越国界的主张。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对话比喊话更为重要的时代;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族群,乃至朝野政党与民间团体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直接沟通和交流,以便共同打造一个更为美好的马来西亚。我们认为,国家未来的发展,不能由任何个人、集团或政党单方面来主导,而必须开放让全民共同参与,才能建立坚实的基础。

1.民间是有力量的

回顾1980年代,隆雪华堂与其他华团领导机构组成十五华团共同拟定《华团宣言》,倡导民主人权,反击种族政治,鼓吹多元种族之间的合作及推动两线制思维。跨入21世纪,隆雪华堂接着致力于推广公民社会的理念和实践;对于影响国家与华社的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积极建言和参与推动社会改变。

过去有的人比较悲观,认为民间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经历308政治海啸的洗礼,我们不难发现民意的作用不断提升,甚至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反对英文教数理的行动,便是其中一个例子。跨越族群的共同诉求及合作,让教育部改变初衷。在准备征收消费税的课题上,政府也深刻感受到民间的反弹,最终俯顺民意,取消原先的构想。因此,在逐步取消统制品的津贴、反对赌球合法化等课题上,民间的态度必须积极、明确。

2.对当前一些议题的看法

针对最近所公布的《第十大马计划》,我们认为它与首相之前在《新经济模式》中所描述的概念和想法,差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第十大马计划》依旧保留土著30%股权的规定,的确令人失望。我们认为扶弱政策必须根据实际的需求,而不是以肤色作为基础。

《第十大马计划》虽然提到独中生可以申请进入师训,但必须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实际上这个宣布并没有新的内容,因为过去所有具备大马教育文凭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师训,包括独中生在内。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全面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作为申请进入师训、申请本国大学以及申请大专贷学金(PTPTN)的资格。

我们对政府准备在明年取消公共服务局海外奖学金的做法感到震惊和遗憾。当国际间对人才培养日益重视的当儿,我国却反其道而行,令人难以理解。随着这项决定,我国非土著学生将丧失一个领政府奖学金出国深造的机会。因此,我们希望政府重新认真思考此项决定,继续开放这项奖学金。

有多项悬而未决的课题是值得继续关注的,包括巴生自贸区舞弊事件的调查、赵明福坠楼事件的调查等等。这些课题的处理方式,将反映政府打击贪污,提升反贪局的效率和公信力的决心。

此外,恢复地方议会选举,也是本堂长期关注和致力推动的一项民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国家必须朝向更加全面的民主化。社会条件改变了,过去取消地方议会选举的理由今天已经不能成立。我们强烈认为,朝野政党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更加积极,克服法律上的一些障碍,早日恢复地方议会选举。槟城、雪兰莪州政府宣布准备推行地方议会选举是一项积极的步骤。

3.20年行动方略

去年由华总开展及隆雪华堂主导的《20年行动方略》是一项前瞻性的行动方略。它除了评估当前我国各领域的现况,也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方案。《20年行动方略》是由30多位包含各个领域、各个族群、不同教育背景和媒介语的学者专家撰写论文,然后通过100多位华团工作者的交流研讨,成立五个专案小组,拟定了行动方略的定稿。目前正根据五大领域拟定首阶段,即未来两年的13项行动计划。

隆雪华堂义不容辞议决全面参与推动此行动方略,将华团的关注推展至其他跨越族群的新领域,包括环保、选民登记、人力资源、能源等。

上述13项行动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逐步交流研讨、推广以及落实。我们希望隆雪华堂的会员团体能够紧密地配合,根据地方上的资源、条件和需求,选择一些适当的项目来参与和推广,为建塑公民社会添砖加瓦。

4.多元族群合作,是华团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概念上,华团一般都能接受多元种族的主张。然而,在日常的运作方面,华团却甚少与其他族群直接合作;在文宣资料方面,也仍旧以单一语文为主,导致许多讯息无法直接传播到非华语社群。

隆雪华堂在这些年来不仅大力鼓吹多元种族的角度与合作关系,并且身体力行,积极推动更多的合作关系;在活动方面,也尽可能采用多语进行。为了鼓励及表扬推动民主人权的社会工作者和团体,隆雪华堂从2007年起举办《公民社会奖》,评审团的成员以及表扬的对象,都是跨种族的。

去年年尾,有关“阿拉”(Allah)字眼的运用,引发激烈的讨论和争议。隆雪华堂在大礼堂举办“阿拉课题座谈会”,受邀的七位主讲人中,有六位是穆斯林,彼此的观点不尽相同。出席者方面,有将近八成是马来人。整个座谈会在理性的气氛中进行及完成。大家畅所欲言,求同存异。

在反对英文教数理的运动中,隆雪华堂也直接跟友族团体合作,向最高元首提呈备忘录,力陈在小学阶段采用英文教数理的弊端。多元种族的广泛民意,最终促使教育部取消有关政策。

隆雪华堂也主办以多语进行的活动。举个例子,第十大马计划公布后,隆雪华堂在6月17和18日,分别以华语和英语举行座谈,邀请专家学者来分析及研讨,让不同媒介语的人士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及交流。

华团必须力谋与其它跨越族群的民间团体及非华文源流的非政府组织互动交流,甚至共同行动。华团必须紧接青年一代的脉搏,才不会被社会边缘化。

5.继续关注社区的课题

各位,隆雪华堂向来关注社区的课题。我们发现一些社区的课题纠缠多年仍然没有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其中三个具体的例子就是雪兰莪万挠新村高压电缆的风波、彭亨劳勿武吉公满新村(Bukit Koman)金矿公司使用山埃采金的困境,以及适耕庄渔民面对印尼海盗勒索及骚扰的问题。

万挠高压电缆的风波开始于2005年。国家能源公司准备将万挠新村范围内原有33KV的普通电缆,提升为275KV的高压电缆。由于高压电缆含有很强的辐射线,因此,基于健康和安全的理由,万挠新村的居民反对高压电缆进入新村,而提出绕道的建议,并且先后与相关的部门首长沟通,寻求适当的替代方案。可是,国家能源公司始终拒绝绕道,甚至要硬闯进入新村动工,但是在村民的阻止下无法得逞。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和雪兰莪州政府、国能和万挠新村的村民,有必要好好沟通,寻求一个适当的解决的方案。

关于劳勿武吉公满新村山埃采金的课题,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及州政府应该禁止金矿公司在武吉公满使用剧毒的山埃采金。山埃(Cyanide)是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对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武吉公满的金矿与华人新村,只有一条马路的距离。自使用山埃采金,当地居民就非常惶恐,再加上近期该地感染皮肤病的案例不断增加,令村民更为焦虑。因此,政府应该正视武吉公满居民的诉求,即刻停止山埃采金活动。

适耕庄是鱼米之乡,可以近年来渔民出海捕鱼,渔船经常被印尼海盗的骚扰和扣押,甚至要求高达马币十万令吉的赎金才肯放人。这无形中使渔民面对相当大生命安全的威胁,以及庞大的财务损失。因此,我们呼吁政府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我国渔民的安全,包括加强海军在有关水域的巡逻。

各位,作为民间团体,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关注国家与社区的发展。我们需要壮大公民社会,并且参与建塑国家的未来。虽然我们是华人社团,但是在多元种族社会。我们有必要加强族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会员大会,敬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

Thursday, May 27, 2010

公民运动是我们应做的选择--《一个马来西亚,两种社会契约?》新书推介

要解读今日的马来西亚困境,要建塑一个全民共享的国家,就不得不解读当年建国的契约。《一个马来西亚,两种社会契约》这本书的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讨论共同的主题。在目前一个马来西亚口号响遍的时刻,国人似乎轻易忘切了2020年宏愿所宣称的马来西亚国族的理念;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温所谓的建国契约及该走的方向。即使我们认为社会契约也可因时空转变而调整,因社会契约也不尽然就必是永恒不变的,但若要修改必须让各利益涉及者重新参与理性讨论,而不是单方面修改。


克莱夫·凯斯勒教授正是从学术角度阐明目前我国体制已从“1957年宪法隐然定向和决议推动的世俗化进程”,被扭转为回教化进程,而 “巫统也已完成其蜕变程序,即从隐性的世俗政党(1960年至1970年代)转化为隐性的回教主义政党(1980年至1990年代)最后变成外显的回教主义、回教化、推动回教法和反对世俗的政党”。他认为,这是迈向去世俗化的关键时刻,许多拥有民主性格及公民社会倾向的非政府组织已被孤立,而这些回教主义者从没准备跟其他没有同样思维和目的的人“共享这个国家”。

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观察,这是所有服膺于公民社会者不得不立即行动的警号。而诺拉妮·奥托曼教授所创的“回教姐妹组织”正是这类被边缘化、被打击的公民团体之一,“回教姐妹组织”这类进步回教妇女组织,它所受的挑战则更加严峻。她在此书中的论文专注于论述1980年代后回教法对回教妇女的限制。言人所不敢言、不能言,从实例中阐明不民主的回教法对人权的剥夺,更惊人的是“回教基本主义教派”已学会如何利用民主体系来推动迈向不民主政治的议程。只要他们夺取政权,他们就不需要民主的外衣及民意的认同。

玛维斯·普都哲里副教授则从宪法的精神来分析宪法并不保证马来人的永恒政治支配,而政府不断推动回教化的作为形同背叛了对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承担,这也阻碍了马来西亚国族的建构。

在这种极端马来民族主义及回教化的双重挑战下,民主人士有何对策?凯斯勒教授仅提醒我们的公民社会参与权将萎缩,而玛维斯女士则强调需要一部接纳人类基本价值的国家共识的宪法,才能促进未来国家的团结。我特别认同诺拉妮教授开出的药方,就是推动积极的公民运动,在共享权利的基础下联合穆斯林和非穆斯林。

这本书被翻译出版的意义正在于让不谙英巫文的华人多了解友族界中也有此类多元种族观点的真知灼见,及深刻忧虑国家前程的各族民主人士。华社华团有必要跨出自己的圈子,像诺拉妮教授所强调的积极推动包含各族各宗教的民主团体及人士,及时与保守回教势力及种族主义着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这是个国家前进或倒退的关键时刻,我们没有沉默的权利!

赛胡先阿里教授的《马来人的问题与未来》对于要深入了解马来人的思潮及动向是本不可多得的书,它理论中肯,以历史观、社会科学、经济学及政治科学各角度来综合论述我国马来民族的问题及未来出路,他分析了资本主义及新经济政策如何假借马来人名堂使得社会经济鸿沟日益扩大,而这对国民团结毫无帮助。他期望马来西亚经济议程取代新经济政策,以关爱人民为经济政策基础,以人民主权取代马来主权。他认为,现在所需要的是更多的跨族群社会公正和平等,而马来人必须制止腐败和选择改革。

总结

一本谈的是我国主要民族——马来人的问题,另一本则由三位资深学者就我国宪法及所谓社会契约提出深刻分析及尖锐地评论,这两本书确是令我阅后受益良多,甚至有触目惊心之叹,也不禁为我国的未来而心情沉重。

但路还是得走下去,这些书帮了我们理清思路,提高视野,但最终能改变我国命运的还是得靠行动。对社会工作者及非政府组织同道,我有此建议:

公民运动是我们应做的选择,建塑公民社会是我们的目标。

时不我予,力争朝夕 --- 列席中国全国政协会议所感所思

这次获得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邀请,列席中国政协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自己觉得此行的目的在于多了解中国政协的运作,介绍大马及以海外华人的视野并为中国建言,为马中关系献策。


其实政协邀请华人华侨列席会议的做法始于2000年。当年只是邀请来自8个国家的9名代表,今年刚迈入第十年。中国政协首次邀请我国代表是在去年,今年共邀请了来自21个国家的38位列席代表,东盟的马来西亚、泰国及菲律宾各有一位列席代表。

聆听中国总理工作报告有感

首次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中国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实感触良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列几个议题:

(一)他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道出了经济发展的动机,说明了以民为本的根本性。以民生为本,发展社会事业,如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药保险、文化建设都已经成了刻不容缓之势。确保居者有其屋,更是目前中国政府严峻挑战之一。许多列席代表都认为,中国政府必须尽快多建保障性住房或者经济适用住房,更要防备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因美国金融风暴而起,而美国金融风暴则因美国银行次贷困境而起,而这次次贷问题主要也是因美国房地产而起。

中国地方政府负债之巨,更是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潜在的危机不得不防。

(二)教育的改革重点在于要大胆授权,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干预紧控。美国是世界公认教育强国,其教育制度或有借鉴之处。温总理肯定了社会力量办学,也承诺将落实高等学校更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大方向是对了,但不知落实力度如何,有关部门必须了解其紧迫性。

(三)温总理在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他也强调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并列出五种人民的权利,只是外界人士始终觉得中国这方面改革举步艰难,基层民主始终落实不力,据我所知。中国政府已在乡镇开始落实直选机制。反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发动人民充分使用监督权,香港廉政公署举世闻名,是最好的佐证。

(四)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我特别关注温总理宣布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 配制度的改革。在中国不少领域是官与民竞争商业利益,或是官商利益结合,让真正的创业者无从获得公平竞争平台,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不利于培育真才实料的创业者、企业家。这个观点立场,倒是值得我国政府交流参考。

中华文化与先进文化

这次在中国政协第十一届大会中,贾庆林在其工作报告提到〈加强海外华文教育〉,而温家宝总理则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称要“支持他们(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对于我国热爱中华文化者及华教工作者而言,这些来自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公开承诺,不啻为久旱的甘露。

我国华人身份早已从侨民转变为国民,政治效忠毫无疑问注于我国,但是从文化上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资源中心,我们在文化上和中国依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传统中华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保守封建元素,也含有先进现代化的基因。将中华文化适合地融合当地文化,进而创新而本土化,也是文化正确的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多元文化者的态度立场,鼓励(不是容忍)各族群保存发扬其族群文化,但有爱国爱乡的共识。

我在政协小组中发言要求中国有关组织关注区分华侨及华人的同异之处,高度敏感性地处理海外华人的处境。我更强调海外华人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为不谙华文的圈子(包括他族人士)提供有关中国的正确资讯,成为大马友族人士和中国经贸及友好交流的桥梁。

在中华文化的推广发扬工作,我们需要祖籍国的支持,特别是传统中华文化领域。其实我国有关传统中华文化的学术队伍是相对薄弱的,但我们能以海外经验丰富中华文化并促其创新。我们可举办有关中华文化的论坛、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甚至出版,我们对中国的配合是有所期待的。

我们是文化中国的一分子,这不需避忌讳言。热爱中华文化,不会减低我们的爱国情操或忘记了马来西亚国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看到这样

充满自信果断的文化自强宣言,我们海外华人子弟岂能不大感振奋!

华文教育,文化扎根

对于我国华文教育而言,中国可以在师资培训及学术交流做出贡献。目前中国在全球设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但这些机构仅和大专学院合作,并专注于向他族人士以第二语言方式教授华文。(据知中国正规划推另一[孔子课室]计划,以在中学层次推广华文教育)对于华人子弟,我们需要的是以母语教育教学法的支援,但目前这方面中国的协助是远远不足的。

对于不少新一代华侨和海外华人,担心其后代不谙华文而忘根忘本,我在小组讨论中介绍了我国华文教育的辛酸奋斗历程。但总结一句话,要确保海外华人华侨继续保有中华文化的根,开办自己的华文学校是不二法门。

中国外交工作新动向

中国温家宝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外交工作,提起其主要平台为20国集团金融峰会,而全然不提G8组织,很清楚中国当局已认定对于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及因应国际经济挑战,G20是较有效的管道,也具备更大的代表性,而不只是让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控制大局。

温总理进一步提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所提供的契机,而又不提到亚太峰会(APEC),其带出的讯息,是不言而喻的。

是的,美方提出的“中美共治”是封杀中国的软刀子。中国只能积极促成中美制衡,甚至促成国际政治的多元开放,多方相互制衡,特别多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维护出力。

由此可知,在外交工作上,现届中国领导人已从邓小平的八字真言“韬光养晦,绝不出头”提升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维。

力争朝夕

对于中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决心及操作能力,我从不质疑;对于中国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反倒因回顾我国情况而担忧。中国看到了转型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及时全国动员。我国的政府转型计划举步艰辛,时不我予呀!

当温总理在哥本哈根在众国面前承诺至2020年要减排40%至45%,我为中国捏一把汗!但当我在双会期间读到节能减排的提案,看到中国在各地开展太阳能,其他另类自然能源开发的超大型计划,当我阅到各地绿色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及减碳经济工程,我恍然大悟!温家宝是不会开空头支票,不会把自己和整个中国的政治信誉当玩笑的。

中国将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我国可有任何发展新兴产业的宏图大计?我不得不为我国的下一代担忧了!

中国东盟自贸区或能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发挥杠杆作用,但若我国人才继续外流、外资减少、内部投资不足,经济体系转型不成,我们如何与他国争朝夕?

结语

这次政协会议牢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主题,突显了中国政府一手抓“经验发展”,一手抓“改善民生”的平衡策略。

从政协委员提案的素质,从出席委员的认真议政(包括小组讨论),大会发言的高素质内容及其针对性、批判性,政府对两会动员的人力物力,特别是温家宝及贾庆林的工作报告内容,我不得不对中国的发展劲头及崛起趋势刮目相看!看来中国还会继续发展好一段日子,希望中国崩溃的人可要失望了!

当然,中国发展过程难题也不少,危机也不小。温家宝公开警惕要加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表示了中国还在摸着石子过河,还在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人都尚在观望)。温家宝公开呼吁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认为经济改革不能缺乏政治改革的配搭。大会的5430件提案中,有204件涉及民主政治建设,但两会期间没听到看到有关完善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改革建议。在中国体制下,政协对国家最后决策有多大的影响?我们这些列席代表并不了解,但我还是看到此类从全国各地遴选专业学者及各界人民代表参与议政的民主参与性及对立法者的监督,肯定有值得我国上议院体制借鉴之处。

23/3/2010

Friday, April 2, 2010

列席中国政协会议的点滴

作者:陈友信





为了增进了解中国,藉此介绍大马及以海外华人的视野和立场,并为中国建言,为马中关系献策,当我获知受中国政协邀请列席中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我欣然动身。此行确是大开眼界,获益不浅。



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其工作报告中突出“厚民生才能聚民心,顺民意才能保民安”;温家宝总理在触及经济转型发展及优化经济结构之际,也再三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这两位中国领导人的报告有一个共同主题,说明了中国已将改善民生放在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希望会剑及履及,才有助于确保中国社会公平平稳发展。



多次小组讨论气氛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除了介绍我国的华文教育,我在发言中也谈及下列重点:



(一)支援华侨及华人



在强调侨胞工作之际,必须理解有一群已取得外国籍的海外华人对祖籍国依然贡献良多,有必要为海外华人的权益作调研及提供必要的支援。贾庆林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到“加强海外华文教育”,这是非常及时的。



中国虽已通过设立孔子学院在不谙华文的外国人圈中推广华文普及教育,但对于海外华人及侨胞子弟所推动的正统华文教育则支持远远不足。前者应以第二语言教学来推动华文教育,然后则是以母语教学法进行。如在马来西亚教育中,是以华文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深度来进行教导。这样才真正符合海外华人对华文及中华文化的信念:语言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脊椎骨。





(二)采取专注区分的合作模式



在扩大对外友好交流的工作中,应以专注区分的策略,如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个成功的例子。它不只让东盟诸国对中国的发展得其门而入,让南宁甚至广西省因东盟诸国的专注参与而蓬勃发展,更带动了中国与东盟多边贸易的激增及文化交流。中国以特定元素为聚落核心,如:地缘(东盟、非洲、阿拉伯地区)、宗教(回教、佛教、道教等)、语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语等),藉此推展区域/局部合作模型。



(三)善用软实力



在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方面,软实力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论是中医武术、中华哲理,甚至艺术文化、中餐杂技,都能让外国人产生中国情结,并进而对中国有正面的认识。日本动漫以及韩剧韩曲的渗透力,便是典型的例子,特别对新一代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华社近年来再三出现华团闹双胞的例子,事出必有因。除了我国特有情况及一些华团勇于为民请命的传统,引起别有居心者要炮制复造引起华社分裂,想不到在其他华侨华人聚居的社会也面对相同问题。在其中一个小组讨论中,法国及西班牙列席代表引述他们面对双胞社团纠纷,引起其他列席代表的共鸣。基于中国崛起及对海外华团的重视,不少海外华人热衷于自立山头,鱼目混珠以取得中国当局的重视及款待,并藉此提高身份谋取名利,这种歪风我国华社不得不防。





投稿《东方日报》言论版



Saturday, March 27, 2010

穿越种族心墙,走出围城思维



隆雪华堂新届领导层在竞选期间,曾经力主跨越策略,即要跨越媒介语、跨越族群的隔阂,更要跨越国界的隔离。最近,隆雪华堂连续举办了两场引人注目的跨越华语/族群的活动,倒也引起了一些评论。这两场活动是讨论“阿拉课题”及“华小培养抄袭者”的交流研讨。



这场由历史学者邱家金教授与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博士对谈的交流会,不只令全国民众议论纷纷及有所期待,交流会当晚也吸引了数百名来自不同源流的学者民众,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出席者整晚站着聆听。



会后,继续收到不少关心华文教育者的各类看法。当中有赞许支持者,也有不以为然甚至不满之声,认为无须为不懂华文教育、坚持单元源流教育者提供发言舞台;甚至以为“与夏虫语冰”是浪费人力物力,对“背叛华族”之人不屑一顾。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教授公开批判华文教育只会培养出“抄袭人才”,此类根据其单元源流教育观的谬论,在华社是没有市场的。但是,他在英文和国文媒体专栏却俨然以华社代表人物出现;其立场若不加以理性地辩驳,则将误导非华文源流的各族民众。



无可否认,对从不了解华教历史、对华小教育思维一片空白的人群解释华教课题是如同与夏虫语冰,十分不讨好!但我们不能为了省麻烦或为了怕“敏感”,而把问题扫进地毯或采取围城心态,城内城外各自抱持异见,继续为与自己立场对立但命运相关的其他国民作无谓的喊话,但又不理性交流。





促成理性交流平台



隆雪华堂这一次发出交流会的“帖子”,不仅促成邱教授和魏博士理性交流的平台,根据报导也使教授在交流后软化其“坚持华小有碍国民团结”的谬论,公开承认及肯定华小的优势。



希望这次的交流在国文和英文圈子能够激起理智的涟漪,让英巫社群对华教有多一份了解,少一份困惑和误会,并肯定多元教育源流在大马是资产,毫不损害国民团结。



隆雪华堂在“阿拉”字眼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之际,举办了另一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交流会。会上主讲人除了一位是华裔基督教徒,另外7位是巫裔回教学者和宗教司。这7位之中,有4位是以开明思维来解释阿拉字眼,形成立场分明的两个对立阵营,各自以《古兰经》来引经据典进行和谐理性又针锋相对的议论。在中华大会堂的大礼堂出席的800多位公众,巫裔占了八成。一个华团的建筑物能成为巫裔友族讨论其宗教争议的场合,这肯定是空前的。



处于此多元种族社会,华裔人口的下降是不争的的趋势。我们必须尽速建塑一个相互制衡、包容性高的理性公民社会。只有这样的改革转型,处于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的华族才有美好的明日。



而任何的转型,跨出第一步是最艰难。



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我们没有选择,只有穿越种族心墙,走出围城思维,而不是坐以待毙,或希望别人先行动,只有打破种族围城,马来西亚才有希望!



(本文曾刊于《星洲日报·言论版》,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