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4, 2014

再谈国民型中学复原运动

1962年一部分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以来,华社似乎就认为国民型中学已获得政府领养,不需华社的照顾。这种心理在当时局势下确是合理的认知。因有关当局正是以津贴的利诱及政治的压力,令不少华文中学的董事部就范,放弃了办校的主权。但有关当局并没实践诺言,不只没落实三分之一的华文教学承诺,甚至只提供辅助拨款 (Grant-in-aid) 为行政费用,而以土地拥有权不在政府为理由,很少提供产业拨款 (Capital Grant) 供建筑、维修及发展用途。这种局面令不少国民型中学面对政府与华社两边不到岸的窘境,而硬体设备跟不上时代要求,也落后于不少独中之后。

独中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华教领导坚持不懈的争取,广大华社的鼎力支持及中文的客观受重视。这是华社整体自强不息、奋力耕耘的民族力量结晶。根据2011年官方数据,96%华裔孩子在华小就读;而目前中学的华裔学生分布状况如下:华文独中的华裔生占13.3% (大约75千名学生) 、升上国民型中学的华裔生占23% (大约13万名学生) ,其余63.7% (大约36万名学生) 进入国民中学。这表示华小毕业生因为独中和国民型中学名额的限制,大多数华小毕业生被剥夺了继续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机会。

华人社会传统上捍卫华小、全力支持独中,从维护母语教育的根基、华社有限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来观察,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也确实应当如此。然而,从数据以及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华社也不能全然漠视国民型中学的发展,不能放弃争取国民型中学的权益,否则长期而言,华社将蒙受其害。

国民型中学复原行动,乃当急之务:
我们认为,推动国民型中学复原行动是当务之急。所谓的:“复原”,有多个方向,主要的包括:
(一)承诺尚未兑现,政府不得推卸:
1)要求政府实践当年对改制中学,即国民型中学的承诺,享有三分之一母语教学时间;
2)政府资助国民型中学的行政与发展经费;
3)董事会在遴选校长方面有洽商权力;
4)校地及建筑是董事会产业。

(二)恢复法定地位:
根据2014330日华团召开的“恢复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法定地位”交流会中,所披露的当年教育局文件,可知尚有不少华社需厘清的事项,其中包括:(1)地主/产业信托人 (Authority)及董事会(Board)的权限及职责;(2)全津及半津的法律定义及政府应尽的责任。

(三)国民型中学当自强:
国民型中学董、教及校友会三机构必须发奋图强,向统领独中华小的董教总看齐。为了证明自己是华教队伍的一分子,国民型中学领导层及工作者必须恢复校园内中华文化特征及内涵,包括校园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有适当华文节数、华文列为必修必考科、华裔生人数必须为全部或大多数;中文和华语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沟通。此外,不能忽略文化认同与内涵,包括华校标识及仪式庆典:如校名、校歌、校徽、证书、校园中华气息、节日活动、课外活动、周会、毕业典礼、校庆等等。

以上所提的不少具体建议都在华团于20131027日主办的“国民型中学中华文化特征”圆桌会议总结报告中,我呼吁各国民型中学董教校友三机构有责任认真研讨并订下执行方案,定期检讨成效,坚持自强行动。

展望未来、行动现在
按照现有的体制,华小和独中是华文教育的堡垒;国民型中学是华教运动的同盟军,是栽培华小师资的重要管道,也是培养华教运动人才的摇篮。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

目前共有75千名非华裔生在华小就读,占华小总学生人数的12%。然而仅有小部分非华裔华小生进入国民型中学,而进入独中更是占少过1%独中总人数。为了华教的长期运动效果,华教人士有必要重视这群非华裔的潜在支持华教的力量,应以各种方式资助鼓励他们继续在中华文化内熏陶,有朝一日当能增添华教运动的色彩。

国民型中学长期遭受忽视,此刻正是政府和华社认真扮演角色的时候。但是,在争取改善待遇的过程中,国民型中学必须先自我强化,在校园中突出的贯彻中华文化的校风,提升中华文化活动的量与质,这样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华教运动的同盟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