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5, 2016

拓宽思路•创建连接——“思维与行动”课程缘起

思维是人接收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活动。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的。人通过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通过思维才懂得提出问题。然而,再怎么样伟大的想法,如不能转换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就等于毫无意义。因此,思维的成果须由“行动”去执行、落实。

这里所说的“行动”指的是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执行力》的作者包熙迪、夏蓝在书中写道:“少了执行,突破性思考没有用,学习不会带来价值”。如果说思维有助于提出问题,那么行动则是为了解决问题。

人可以通过学习来增强思维及行动的能力,这也是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嘉庚学堂”开办“人文与社会研习班”(2015年)、“公共管理研习班”(2016年)的核心精神。

2012年起,从美国开始吹起“慕课风”(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种随着网络普及而盛行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也在这几年席卷了亚洲各国。我们暂且不展开MOOC对于未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等,它的盛行确实掀起一股自主学习的风气。我认为,MOOC的盛行反映了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人们对学习知识、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提高了,教育机构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公开课给社会人士(大学毕业之后的待业或在职人者)。第二,集合资源的重要性。MOOC的特点在于汇集了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师资,学习再也没有地域的限制。

2015年,嘉庚学堂开办“人文与社会研习班”,学术顾问及课程主任编排了三大学门——人文思想、政治经济、公共管理——的9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大学或研究所的必修课程,却是嘉庚学堂认为可以培养具有社会进步价值观、掌握人文社会学识涵养并有志从事公共事务的青年,为公民社会培育未来人才。长期来说,嘉庚学堂谋求发挥民间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功能,共同推动非营利组织的长期进步与发展的前景与目标。

研习班的9门课程分别是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陈嘉庚与新马华人社会、政治民主化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概论、马来西亚媒体制度与实务、中国政治经济专题、马来西亚政府与政治以及思维与行动。这些课程糅合了三大学门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经验、行动力的传授与交流。

我毛遂自荐负责策划其中一门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同时兼顾“思维”与“行动”的全面性,并且有比重较大的行动力方法论与实例讨论,我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资深社会工作者成为客座讲师,以汇聚全国各地优秀的专业化及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我则着重在谈“管理要素”(第一讲)及“行动力”(第十四讲)。课程以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扼要地介绍东西方的管理要诀及非营利组织的执行力。

接下来,课程以哲学概论与逻辑思维作为铺垫(由周泽南主讲“哲学思维”),进一步讨论创意思维(由陈再藩主讲“文化创意”)及实务性的应用方法,例如“会议规范”(罗志昌主讲)、“活动企划与行销宣传”(黄家健主讲)、“筹款与沟通”(Ann Woo主讲)、“NPO消费税问题”(侯渊富主讲)、“NPO财务管理”(周芝简)、“ISO与管理”(李英维),都是非营利组织工作者走向专业化发展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及方法。

为了贯彻社团的法治精神,其中一讲“章程与社团文化”(黄集初主讲)则专注讨论规章的民主元素;“会议运作与政策思维”(王维兴主讲)、“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挑战”(潘永强主讲)、“公民组织的运作实例”(叶瑞生、姚丽芳主讲)则分别从国会会议运作的知识与公民组织运作的实战经验,开拓学员对不同领域工作的了解。

学习,是为了开阔思维、思路,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于行动力和执行力的知识可以通过课程由讲师传授给学员。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知识内容,而是课堂上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及默契。讲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创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它们起到相互鼓励、相互推动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嘉庚学堂不是传统的学校,参与课程的学员是将自己头脑中“剩下的东西”加入课程的新元素,对它们进行加工,我认为那就是“思维”的过程。如果能将它们好好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对社会的关怀上,并加以输出,那就是这门课所说的“行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