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5, 2016

拓宽思路•创建连接——“思维与行动”课程缘起

思维是人接收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活动。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的。人通过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通过思维才懂得提出问题。然而,再怎么样伟大的想法,如不能转换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就等于毫无意义。因此,思维的成果须由“行动”去执行、落实。

这里所说的“行动”指的是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执行力》的作者包熙迪、夏蓝在书中写道:“少了执行,突破性思考没有用,学习不会带来价值”。如果说思维有助于提出问题,那么行动则是为了解决问题。

人可以通过学习来增强思维及行动的能力,这也是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嘉庚学堂”开办“人文与社会研习班”(2015年)、“公共管理研习班”(2016年)的核心精神。

2012年起,从美国开始吹起“慕课风”(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种随着网络普及而盛行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也在这几年席卷了亚洲各国。我们暂且不展开MOOC对于未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等,它的盛行确实掀起一股自主学习的风气。我认为,MOOC的盛行反映了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人们对学习知识、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提高了,教育机构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公开课给社会人士(大学毕业之后的待业或在职人者)。第二,集合资源的重要性。MOOC的特点在于汇集了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师资,学习再也没有地域的限制。

2015年,嘉庚学堂开办“人文与社会研习班”,学术顾问及课程主任编排了三大学门——人文思想、政治经济、公共管理——的9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传统大学或研究所的必修课程,却是嘉庚学堂认为可以培养具有社会进步价值观、掌握人文社会学识涵养并有志从事公共事务的青年,为公民社会培育未来人才。长期来说,嘉庚学堂谋求发挥民间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功能,共同推动非营利组织的长期进步与发展的前景与目标。

研习班的9门课程分别是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陈嘉庚与新马华人社会、政治民主化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概论、马来西亚媒体制度与实务、中国政治经济专题、马来西亚政府与政治以及思维与行动。这些课程糅合了三大学门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经验、行动力的传授与交流。

我毛遂自荐负责策划其中一门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同时兼顾“思维”与“行动”的全面性,并且有比重较大的行动力方法论与实例讨论,我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资深社会工作者成为客座讲师,以汇聚全国各地优秀的专业化及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我则着重在谈“管理要素”(第一讲)及“行动力”(第十四讲)。课程以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扼要地介绍东西方的管理要诀及非营利组织的执行力。

接下来,课程以哲学概论与逻辑思维作为铺垫(由周泽南主讲“哲学思维”),进一步讨论创意思维(由陈再藩主讲“文化创意”)及实务性的应用方法,例如“会议规范”(罗志昌主讲)、“活动企划与行销宣传”(黄家健主讲)、“筹款与沟通”(Ann Woo主讲)、“NPO消费税问题”(侯渊富主讲)、“NPO财务管理”(周芝简)、“ISO与管理”(李英维),都是非营利组织工作者走向专业化发展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及方法。

为了贯彻社团的法治精神,其中一讲“章程与社团文化”(黄集初主讲)则专注讨论规章的民主元素;“会议运作与政策思维”(王维兴主讲)、“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挑战”(潘永强主讲)、“公民组织的运作实例”(叶瑞生、姚丽芳主讲)则分别从国会会议运作的知识与公民组织运作的实战经验,开拓学员对不同领域工作的了解。

学习,是为了开阔思维、思路,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于行动力和执行力的知识可以通过课程由讲师传授给学员。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知识内容,而是课堂上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及默契。讲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创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它们起到相互鼓励、相互推动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嘉庚学堂不是传统的学校,参与课程的学员是将自己头脑中“剩下的东西”加入课程的新元素,对它们进行加工,我认为那就是“思维”的过程。如果能将它们好好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是对社会的关怀上,并加以输出,那就是这门课所说的“行动”。

Thursday, August 11, 2016

不忘初衷,主动突围:- 重振华教之道

近二三十年来,教育改革持续地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课题。 发展中国家以革新的教育理念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概念推展更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根本目标还是培育健全下一代。

远在廿年前董教总就已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并组织了教育考察团远赴湖南长沙、汨罗市及台湾等地考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曾以魏书生的教书育人艺术及科学民主学校和教学管理方法为学习典范。 在2005年董教总发表了指导性文献《华文独中教改纲领》,一份具有改革思维理论基础的历史性教改文献。 然而基于事后的内部风波纷争而未能进一步落实为具体教改行动,诚为可惜。

(一)华教办学的初衷
我们祖先当年同心协力开办华校就是深信教育对培育下一代的重要性,所以才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共识。 华教运动以“成人成才”为教育目标。 检讨这么多年独中系统培育出的毕业生,让人有“成才有余,成人尚有不足”之叹。

所谓成人指的是德育,是推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及性格的塑造。 目前基于环境所趋,许多独中都采取双轨制以应对独中学生及家长既要受华文教育,又欲报考SPM以增多深造途径的企图心。 双轨制及主辅制课程加剧大多数独中的应试文化,独中生的学业负担之重是外人所不易了解的。

在应试风气弥漫下,学生不够时间精力参加课外活动,许多学校也没有正规或课外的思想教育甚至没有运动场所。故此,不少华校毕业生不了解华教史,甚至不认识族魂林连玉,更妄望有意识地继续支持母语教育,这也就不足为奇。

对比回教改革运动(IKRAM)所创办的三十九所私立学校,在符合政府的课程纲要的课程外,他们注重教导有关回教教义及回教史的课程,为其温和回教改革运动成功培育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岂能不令华教工作者深刻反思?

要落实开办华校的初衷,培育华裔子弟掌握中华文化,成人成才,董总有必要筹设有关华教史及华社奋斗的社会史课程,让独中毕业生成为华教运动的后盾。

(二)华教运动的战略转移
90年代末由美苏各自主导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格局,已转化至今日的多极并立的国际关系。冷战思维中的静态、单元、封闭状态也迅速趋向多元、开放、竞合(又竞争又合作)的新模式。

此全球趋势也相应地反映在国内华教运动的矛盾及挑战。华教运动已从反对单元教育压迫的主要矛盾,转移至两大斗争重点:既面对当权单元教育实力的压制,也面对多元教育的竞争及素质教育的追求。以往华教工作者以捍卫民族权利,争取教育平等为主要运动焦点,今日则除需守住民族教育权利外,但得突围而出,争取与国际接轨,与其他教育体制又竞争又配合互鉴。相应于此战略的转移,华教工作者必须有反守为攻的勇气、谋略与实力。

华教工作者若能将华文教育提升为国民教育的选项之一,让受华文教育及接受多元开放教育理念的友族人士成为华教运动的盟友,让政府穷于解答为何对华文教育在国家人力资源培养的功劳视而不见,让各族人民共同肯定华校的学习优势及为下一代争取受教育的自由选择权,进而肯定办学自由的大原则。这就是华教运动反守为攻,主动突围的时代契机了。

(三)教改的宏观焦点
要华校,特别是独中有效面对其他教育体系如国际学校、私营学校、信托学校、甚至改良后的政府学校的竞争,要让华校从竞争激烈的红海走向多元开放、创意处处的教育蓝海,独中教改是迫不及待的。

教育改革趋势在全球各地积极推展,其重点不外下列四个:
1)知识教育转向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
掌握学习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学校的职责由传统的教授专项知识转向教育养成学习能力,由单纯的文凭认定转向兼顾实力认定,由偏重知识教育转向健全的全方位平衡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就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基础上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对未知的能力;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行动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让学生们学懂某一领域某一具体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与情商。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知识的折旧率加速、社会变迁未知因素激增,单靠知识已不能解除生活中许多疑惑,新新人类日愈注重情商及学习能力,正是为了应付日益复杂化的未来年代。

2)以师为主教育转向以生为主教育
在如今的新时代环境,许多教育工作者都逐渐意识到以教师的进度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势必让位于以学生进度为导向的平行互动式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研究的焦点在于教学的效率,而今则转变为强调学习的效率。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珍贵,没有智力歧视,不排挤问题儿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按照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因材施教。有效的教育不再是单向填鸭式的传授,而是双向平行,互动激励的人本教育的实践。
每个人的学习力领悟力都不同,为了学校的效率采取同步学习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实效就不得不考虑分散学习及个人化辅导。除此,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注重于学习的效率,从学生本位考虑教学方法,以电脑科技进行互动多媒体教学,让学习成了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
严元章曾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称为书本教育(那就是教师讲书,学生听书),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称为人生教育,认为以观察及家访为人生教育的两大主要考查教育效果的方法。我认同这种‘师生易位’能带来正确的教育主体,但我不认同以教师为主体的主要弊端仅在于以书本教学,其实无论何者为主体,书本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两者之差别在于课本的纲要教材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编写,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编写。除了课本的编写,无论学习评估、教学方法、生涯规划、学习动力的激发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都能启发许多新思维新方法。

3)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教与学都被局限于考试以内的知识内容,这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狭窄,而且由于缺乏选择和弹性,成功的发展模式被固化或单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学校教师把教学专注于应付考试,以学生考试成绩当做教学的唯一效率指标。对这种偏差的批评并不意味全面否定所有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也可包括开试卷,学习的评估可以写论文、作业或个案研究为标准。评估方法正可根据有关学习领域的多元需要而创新编定。
华文教育除了要落实一般中学的使命——人格培养及人力资源的培育,还有民族教育的特殊使命:包括传承中华文化及华教思想教育;对于独中而言,素质教育当然也得贯彻当年创办华校的初衷。
新时代教育学生的目标不应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以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孩子们的目标意识,学习与人共事及与大自然相处的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早就提出“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的观念。教育养成思考与探索的习惯,真正懂得并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并提升为待人处事的智慧。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绩效课堂管理、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实施校本课程等多元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增强自信,培养前瞻开阔的思考方式,以期他们在踏入社会时成为具有积极态度和行为、负责任、有适应和创造力的人。创新力是创造能力及想象力的整合,创新教育的内涵在于要求学生的自我超越,而不专注于与他人的竞争。
除了学习评估要多元化外,我们也必须洞察班上排名的弊处。品管大师戴明(Edwards Deming)曾表明反对在学校班上根据成绩的排名,他认为这是从小就灌输学生们的恶性竞争的习惯。位居第二者希望争夺榜首,不只自己得考获优越成绩,还得希望榜首者考试失常。在‘华文独中教改纲领’中提出‘以等级代替分数,不再排名’是值得推荐的。

4)阶段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传统教育体系建立在认定前面十几年学的东西以后一辈子都够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已经无情地打破了这个假设,阶段学习不得不转向终身学习。这无疑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甚至可谓是严峻的挑战,教师们不得不在各种各样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寻创造和评价学习的各类有效方法,以培育学生们成为具有继续学习习惯的、能够与他人共事的人,而这首先就要求教师们重视继续学习并与同事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
终身教育强调的是永不休止的学习,现代知识瞬息万变,现代人必须不断汲取新知,更新知识,而电脑科技的发展更直接地助长了这新学习趋势。为了推行终身学习,学习能力更显得重要。其实只有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所能长期拥有不受时间淘汰,而许多知识却往往随着时日的消逝而贬值。

(四)目前华教运动的四个挑战
1)统考承认的挑战
自统考推展以来,统考受官方承认的问题就是纠缠华社多年的梦魇,有关当局虽多次公开宣布统考承认指望有期,但总是只听楼梯响,华社始终对统考承认的斗争坚持不懈。

听闻我国教育部承认统考文凭的前提条件是SPM国文优等及独中历史内容本土化问题,我认为对比统考承认这将改变我国华校历史及华校生的命运的事而言,上述两个条件都是可以沟通相互了解,寻求双赢方案的。 希望有关当局及董教总能以国家人才培养及推广母语教育的角度,寻求一个能符合国家人民利益的公平合理解决之道。

只有当统考获得政府的承认,更多独中才能突破应试的桎梏确保学生轻装上路,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活动,落实全人教育的内涵。目前不少独中执行的是内容相似,媒介不同的重复性课程和考试,这是我国不公平教育体制下的怪胎,更是违反教育原则剥弱学生求知欲的无形杀手。

2)培养非华裔华校生的挑战
目前在我国已有超过九万非华裔的华小生(见附表一)。


这些非华裔学生进入华小都是因华小的优良校风及学习环境、尽责的师资及中文的受落。 然而,华小学校及华社华团人士素来并没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小学毕业后的去向及深造情况。

若能培育出能为华教运动效力的非华裔人士,在争取华教发展权上肯定可以贡献力量。 这对于将独中发展为国民教育的选择之一是有正面影响的。 华教运动中若能出现友族的成员,一则是对诬陷华教是华人沙文主义温床的直接反击,二则基于其他族群参与此教育运动,也能让华教工作者在回应国家社会需求有更多元更全面的应对思维与行动。

其实非华裔家长将孩子送到华小是有其不少的挑战。 家长不谙华文没法监督孩子学习过程,他们的许多困难/苦衷是外人不易理解的。华小及独中当局有必要为这些非华裔学生提供特别部门或专派老师负责协助辅导,更应为他们的深造制造条件。

至今董总甚至华社都从没调查这些非华裔华小生及独中生毕业后的出路走向。 我们有必要在独中提供给非华裔学生奖助学金及其他资源,协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希望更多友族人士能参与华教事业及促进我国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和谐共处的大环境。

3)培养师资的挑战
华校教改成败甚至独中的未来发展乃维系于一支高素质教职员的培养。在独中教改纲领的具体落实工作上,关键因素在于如何培养肯献身的专业化教职员队伍。然而许多独中管理层却专注于硬体建设,缺乏足够资源照顾这华教的中坚力量及其他软体建设,包括校园文化的塑造,教学设备的强化,系统性师资培训的推展及教职员的福利及待遇。我们要确保独中教职员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教学,就得提供合理的待遇及奖励,透明公平的评估机制及民主科学的学校管理体制,如此才能为华教运动留住人才。

其实除了改善待遇以吸引师资及稳定师资,在稳定师资基础上进行培训,鼓励进修是极其重要的。只有通过实现师资专业化,最终培养研究型教师,形成专业学习群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组织内部自主发展的动力,学校才能确保持续性的发展,并转型为学习型组织!师资专业化指的是三个方面:学科教学专业化、教育教学专业化,以及教育行政专业化。华文独中要现代化,必须尽速开展全面教改;而教改要成功,必须实现师资专业化。也只有专业化、研究型、群体学习型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具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创新意识及执行力的新一代。

4)面对竞争的挑战
目前占有财力、人力及物力资源优势的国际学校与私立学校在过去十年来快速发展,其实一场多元教育竞争的局面已悄然形成。近三年来报读独中的新生已逐年减少,十年前掀起的独中热潮似乎在悄然退潮。全国独中一方面要继续谨慎面对长期压迫的单元教育势力的同时,也必须认真地看待多股急速发展起来的竞争力量。丰富的办学经验,广大的华社支持,中文在国际地位的提升及华教队伍的坚韧力量,将确保我们能抗拒任何外来的圧力;但内部保守的思维模式、过时的营运策略,以及落后的操作技术及教学方式,却足以导致我们竞争力的不足而快速失去生源市场,最终将无疾而终,留下历史的遗憾。

为了提高独中的素质及竞争力,执行教改计划刻不容缓。教改不仅需要拼搏苦干的决心与能耐,更需要精干(具专业能力)、巧干(具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这里所涉及的经济需求是巨大的。合理地增收学杂费(保留一定数额奖助学金及学额给贫穷及弱势学生),以及投资低风险企业以养校是常提到的可行办法。在现阶段,争取政府的制度化拨款津贴是务必认真考虑的行动,全面动员华社的支持,包括通过政党及友族开明人士/团体做此合情合理的要求!

华教问题首先是一个单元教育思想横行的国家问题,也是施政不公所引发的民族问题。华教运动必须结合公民社会运动以促成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方有可能一劳永逸成功争取母语教育全面发展的最终解决方案。

(五)统一领导,主动突围
十年来,在缺乏全国统一领导的情况下,一些大中型独中进行区域性联系地,或孤军作战地开展各类教改实验,如英语教学改革,网上教学探索、户外教学实验、野外求生训练营、对外学生交换计划,开办预备班 /特辅班/经典班,开办新领域技职课程,设置公民课/时事课/社科课,乃至改变教学媒介、开办国际课程(IB)等等。他们之间也不时就有关教改项目举办区域性/全国性专题分享交流会、研讨会、讲座会等以互相促进,彼此提升。而一般资源匮乏的中小型独中则枯等着全国独中工委会的牵引......

在行政管理方面,各大中型独中也在摸索着出路。如引进ISO管理系统、e化行政管理,设立教师进修与教育研究部门,成立投资基金,发展校办企业等。总之,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当前但华教运动面临领导失灵而致各独中百花齐放、各行其是的十年。 特别是行政电脑化及网络教学的发展迅速,需求资源之大实非任何单一独中单独负担得起!在此发展关键时刻,董总更应善抓机遇,负起统筹统办,展现领导魄力及规模效应的绩效!

此外,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人力资源匮乏及流动、专业能力普遍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限下,独中只能推行局部性、个别性的教改,全面、完整、系统性而彻底的教改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全国独中复兴运动之所以成功,乃因当时的民族危机激发董教成员的民族精神,在其感召下大伙儿鼓足干劲、艰苦奋斗而有致之的话,那么,在一个民族意识日益淡化、个人意识迅速抬头的新常态,独中得靠什么力量来开展教改,重振运动以克服时代挑战呢?其答案是:专业化加经济力量。

结语:
华教 /独中的教育改革是个巨大、重要又极为逼切的工程,这将直接影响独中的未来沉浮。 独中教改务必是全面性的,从教育理念的省思检讨到教育政策方针的调整,从教育思维模式的改进到教学策略的部署,从课程纲要的更新到课本教材的重编,从教学方法的变革至教学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电脑及网络的应用)。 当然所有变革都得有一批有共识的专业高素质教职员队伍。

处于目前大时代的演变背景中,华教运动也得与时俱进,进行阶段性的检讨,宏观策略的调整及战略资源的部署应用,以求建设能够立足于这个多元开放,竞争激烈大环境的新型民族教育机构,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独立思维,爱国情操,既有中华文化底蕴又兼国际视野,高执行力能应付未来挑战的素质公民。

董总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华教运动领导危机与内争,必须重新树立其对华教运动的领导权,特别是对独中教改的主导权,这是个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历史机遇机不可失,独中的整体发展已落后于形势发展,全面性、系统性的教改正逼在眉睫,亡羊补牢犹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