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型中学的再出发及新定位
厘清历史的定位
华校是华裔先辈经千辛万苦一砖一瓦自力更生建立的,而华教的历史则是风雨不停,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史。后来有独中和国民型中学之分,其实是华校改制的历史产物。两者间为了求存偶有竞争对立纷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华教运动的主力军必然是独中。历史上华校的土地和校舍建设都源自于华社,当一校分为两校时,校地主权归于独中是合理合法的。当然也有个别独中国民型中学两校经过协商或有不同处理方案,如共同筹款建设新校园让其中一校搬迁以求双赢。
厘清历史的定位
华校是华裔先辈经千辛万苦一砖一瓦自力更生建立的,而华教的历史则是风雨不停,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史。后来有独中和国民型中学之分,其实是华校改制的历史产物。两者间为了求存偶有竞争对立纷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华教运动的主力军必然是独中。历史上华校的土地和校舍建设都源自于华社,当一校分为两校时,校地主权归于独中是合理合法的。当然也有个别独中国民型中学两校经过协商或有不同处理方案,如共同筹款建设新校园让其中一校搬迁以求双赢。
50多年后的今天,再来检讨政府对华社的承诺,政府实施一元化教育政策的隐议程是清楚不过的。60年代初政府及马华促使华文中学改制,尤其是1960年的教育法令引起1962年改制风波;当时有71所华文中学面对22条件改制以换取津贴的考验,最终只有16所选择继续成为独立中学,放弃了津贴。目睹今日国民型中学遭遇的发展困境,更佐证了当年华社反对华校改制的立场是正确的。当局为了单元教育的最后目标,以利诱威迫的手段来推动华校改制,过后又不实践承诺,这是华社必须继续力争的。
透视现今的状况
经过了整50年的发展,如今全国独中有近7万名学生,国民型中学13万华裔子弟,而国中的华裔学生有近24万人之多。不少许多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毕业生也投身华教运动及发扬中华文化,绝大部份的华小教师来自国民型中学及国中毕业生,这是因为参加师资培训者需要有SPM 文凭。尽管国立师训学院已经接受独中生凭高中统考成绩提出申请,但条件是必须同时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优等的成绩,这许多事实阐明国民型中学同人在推动华教运动的贡献,许多热爱中华文化的董家教也努力保持国民型中学的华文特征。在现今新的客观环境下,把国民型中学称为华教运动的伙伴实不为过。
国民型中学的困境
马来西亚的政治向来为族群问题主导,教育课题就在族群思维笼罩下给华人带来许多难题。华社的基本资源是有限的,但国民型中学目前迫切需要华社和华团的是声援及关怀,而主要不是物质支持,因为政府负有财务上支持国民型中学的责任。其实国民型中学问题诉之不尽,比如校地问题,在一些独中与国民型中学必须共用校地情况下,基本教学设施难以齐全,发展受阻,双方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本地大学的门槛窄,考试的竞争更是节节上升,政府华文科目考试批改制度并不透明,造成超高标准及批改的争论。此举打击了学子们选读华文的信心,许多华裔学生基于功利或务实考虑而放弃修读华文。
一些国民型中学上课的华文节数也只剩 3至4节,这完全违反当局当年应允改制后学校可享有三分之一时间教华文的承诺 。当局甚至根据国中母语班制定标准只提供3节的华文师资而已。目前华文师资荒,中学华文老师只由师范大学培训,但目前已激减甚至中断此培训计划。
国民型中学经费不足是办校的主要挑战,政府提供国民型中学的发展拨款不足,有些学校被迫以原本的科目拨款用以发展,以至设备不齐全。至于派遣不谙华文的华裔校长到国民型中学掌校更是华社必须提防的,这是因为没有完善的规划来培训师资和校长等,我们建议应由董事部推荐校长人选。不谙华文的学生被遣派入校常有所闻,特别在偏僻的地区。这将腐蚀华校传统的传承,也将逐步使国民型中学进一步变质。目前教育法令已取消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只设有学监会,而且学监会权力也有限,难以主导或影响学校的行政及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发展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任何民族都有爱护本身母语的天责,世界上许多开明的国家为了适应国内各民族需要,都采用了多语文政策。我们华社应联合服膺于多元语文政策的各族人民,继续向政府争取母语教育的发展。政府及马华对国民型中学发展有不可推切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正视当年说服华校改制所许的诺言至今没履行。李孝友 针对华校改制问题公开向华社表达忏悔固然可取,但更重要的是今后有关的政党及个人如何纠正此错误,这才是大家应关注的课题。
我们有必要将国民型中学重新定位为华教运动的同盟军,但华教运动主次角色有分,其主力依然是以华文为行政及教学媒介的独中及华小。然而国民型中学及国中的母语班及华文学会,也是我国华教运动的伙伴。
国民型中学的再出发,必须扮演发扬中华文化的平台,并为国家培育优秀的华裔人才,为华校训练未来华教工作者。其实国民型中学可与独中联办许多课外活动,让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机会为推动中华文化互相支援,互动学习。
国民型中学的发展是既要向有关当局争取应享的权益,又要和华社华团紧扣相近,力求华社华团的关注及支持。华社应发挥力量集思广益,如国民型中学的董家教、校友们,及各华教团体应以议题共认为基础,筹组具代表性的全国性机制以发展国民型中学造福华社贡献华教。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我国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全球母语教育呼声高涨之际,在政坛两线制隐然成型,朝野政党都皆较愿聆听民意之时,华文教育工作者应紧握时代契机,开拓新境界,扩大华教队伍,吸纳各方盟友,给予在国民型中学及国中内推广华教及中华文化者关注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