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马来西亚英迪大学创始人陈友信访谈:书面回复甘肃教科交通讯》

问题一:英迪大学在“3+0”双联学位与海外学分转移项目上积累了30年经验,您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对马来西亚高教国际化的独特价值?下一步会重点升级哪些环节?

《关于“3+0”双联学位与学分转移模式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升级》

回答:这个问题谈的是“双联”模式。英迪大学早在1986、87年就开始推动美国的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制度,之后陆续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合作开办“双联学位”项目。双联模式和学分转移模式是指英联邦及美国合作办学的不同机制。学分转移是以学分为单位,学生可凭修读的学分获得外国大学的认证及豁免,再赴海外完成学业;而“双联”则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如1+2、2+1,等模式,部分学年在本地修读,部分到海外完成。而“3+0”模式则是学生在马来西亚完成三年课程即可取得外国大学的学位,不需出国。

这些合作辦學模式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以更低成本获得国际文凭,也是教育國際化的具體体現。学费仅为海外就读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且能节省申请与签证等待的时间成本。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入读,课程衔接顺畅,无缝衔接海外体系。

未来的优化重点在于“加(+)”这个概念。这个“加”字其实最早是英迪在1990年代后期提出的,代表灵活合作的元素。它的核心合作機制在于四个要素:-

1)课程与教材由那個合作方提供;

2)由那個合作方授课;                                   

3)在哪里授课;

4)由那个合作院校颁发文凭。

这四个元素的不同组合,使“双联”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下一步的优化,就是依据各合作院校的资源条件、培养目标与政策环境,做出最契合双方的定制化安排。这种灵活性正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以中国为例,合作设计也要兼顾院校自身的资源、生源结构、师资状况、国家政策(如计划内/计划外招生)等现实因素,才能持续深化与优化。


问题二:英迪大学近年来积极推动“学生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计划,面对Z世代焦虑与全球不确定性,您个人最关注的学生心理议题是什么?学校又是如何“软硬兼施”去回应这一代学生的情绪需求?

《关于Z世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

回答:英迪自创办以来一直强调“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也就是除了学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健全、人生观塑造、心理素质与情商能力。

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剧烈变化中。这种不确定性让年轻世代普遍感受到心理压力。

英迪长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除了课堂教学,我们也积极鼓励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在情绪调节、社交、成就感等方面的需求。课程设计上,我们允许学生选修跨专业科目,例如理工学生也能选读人文课程,以拓宽视野、平衡身心。

同时,学生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学生领袖最能直接了解同侪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会的建设与自主活动空间,让他们的活动真正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


问题三:英迪至今已与超过100所中国高校建立合作。未来如何深化与中国高校的合作?

《关于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深化》

回答:英迪跟超过一百所中国合作的说法不恰当。目前英迪已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合作,其中也包括众多中国伙伴。过去在招生领域的合作较多,但在学术层面,如双联课程与科研合作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有两大层面:-

第一,在双联项目方面,希望能与中国具备强势资源的学科院校合作,补足英迪在部分专业上的短板;同时协助中方伙伴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或联合培养博士机制,以实现優勢互補。

第二,在科研领域方面,中国在科技与研发上的实力雄厚,设备先进;而英迪坐落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马来西亚,兼具地缘、文化与语言优势——20%以上人口为华裔,不少學生通晓中文,又對多元文化掌握自如。

这使马来西亚大專院校成为中国高校“走出去”的理想合作对象:-

- 成本较低、文化亲近、学生适应力强。

- 未来双方可在科研、產教合作,人才培养及区域研究项目上开拓各合作契机。


问题四:英迪提出“Industry into Classroom”——把行业直接搬进课堂。能否举例说明,学生从课堂到职场“零缝隙”衔接的关键设计,以及您最满意的成果?

《关于“Industry into Classroom”的实践与成果》

回答:“Industry into Classroom”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止学理论,更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

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讲师,参与课程设计,或共同开展产学合作项目,甚至让学生成为產學硏项目的实际参与者。进一步的合作甚至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让学生直接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职场准备度。我们也定期举办Career Week(职业展周)与就业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毕业前即有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

目前英迪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98%,这是“Industry into Classroom”最具说服力的成果,也是我最具成就感的地方。


问题五:生成式AI与绿色经济正在重塑职场,学校已将哪些新兴技能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又如何保证教师持续迭代数字能力?

回答:英迪暂时未设任何新兴技能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不过校园内有设计算机/电脑科学(computer science)。虽然如此,因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們已密集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可行性。


问题六:英迪四大校区各有定位,却共用一套质量保障体系。在规模扩张与教学品质之间,您坚持“不可妥协”的底线是什么?

《关于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底线》

回答:无论规模如何扩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教学质量绝不妥协。这是 INTI 品牌的核心与底线。

为了确保四大校区(Nilai为旗舰、Subang为城市导向、Penang与Sabah保留地区特色)在多样化定位下仍保持一致品质,我们坚守以下五大原则:-

- 统一学习成果标准:所有课程对齐同一套学习成果(PLO),确保学生无论在哪个校区都能获得一致的教育质量。

- 评估诚信与学术公正:坚持严格评核制度与反抄袭机制,不为招生数量而降低标准。

- 师资与师生比保障:每门课程均由具备相应资历的教师执教,并维持合理师生比例;超限即暂停扩班或扩招。

- 资源与支持同步扩充:新项目须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源与学生辅导系统,确保学习体验不被稀释。

- 外部认证与质量监督持续到位:四校区统一接受中央质量保障(QA)与外部审查,确保课程合规、透明、可追踪。


问题七:英迪以国际化见长,但马来西亚国内高教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学生选择“先留国内、再出国”。在“本地 vs 海外”教育路径日益模糊的趋势下,您如何重新定义“来英迪读书”的核心吸引力?

《关于“来英迪读书”的核心吸引力再定义》

回答:过去,学生来英迪,是为了“留学的替代方案”;

今天,来英迪修读,应该是为了“在马来西亚体验国际化学习的最佳入口”。

在本地与海外教育界线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我们重新定义 INTI 的核心吸引力为——

“在地国际化教育(Global Learning, Local Access)”:

学生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海外同步的学习体验、教学标准与产业连接。

我们通过三大策略实现这一点:

- 国际课程与双联通道(Global Curriculum & Mobility):与英国、澳洲、美国顶尖大学合作,让学生在本地完成相同课程内容、同样评核体系,并保留顺畅的海外衔接机会。

- 产业协作与真实职场学习(Industry-Integrated Learning):借助 INTI 与企业的长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真实商业项目,提升全球竞争力。

- 多元文化与国际校园环境(Diverse Global Community):四大校区汇聚来自 30 多国的学生与讲师,课堂本身即是一个缩小版的“全球社会”,训练跨文化沟通与思维弹性。

可以这么说,“来英迪读书”,已不只是获得一纸文凭,而是在马来西亚完成一场国际教育的历练。我们让学生“在本地起步、以世界为目标”——这是 INTI 永续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2025年华文教育高峰会议」 闭幕讲话

2025年10月25日


各位先生女士,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首先,再次感谢在座的各位在周末抽空出席由董总、教总与独大联合主办的「2025年华文教育高峰会议」,可感受到大家对华教投注的心血与热情。

如大家今日所见,这是一场汇聚全国华教组织代表、学者专家与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的交流会议,旨在探讨国家及国际教育的拓展趋势及挑战。

从今天各位的踊跃参与度可以感受到,我国还有一群充满热诚和想法的有识之士坚持着以国家教育政策大环境为出发点,并能有效结合当前局势处境,深入探讨华教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与转型方向。我们举办方希望借此凝聚华社共识、汇整方案,为制定「行动路线图」奠定基础。


(一)「展」与「拓」:不忘华教初衷

各位,一天的会议下来,相信大家心中都多了一份思考,也多了一份使命。今天,当我们站在华教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时代的转折与挑战,*「展」与「拓」*这两个字,或许正能概括我们此刻的方向。

「展」,是承前启后——在前辈打下的厚实基础上继续优化、延伸与提升;

「拓」,则是面向未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突破、转型与创新。

这,正是当下华教运动最需要的精神。

同时,我们要不忘华教初衷:华教指华文教育,不仅是华人教育,遵循「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我们华教三机构认同黄先炳教授强调的「华校不仅是学习华文的地方,而是以华文学习的场所」。


(二)未来的教育展望

周添健博士强调「学生为先」概念可建立正确价值观,才不会被AI技术技术主导控制,制造社会危机。

展望未来十年,《2026—2036年教育大蓝图》务必正式纳入“教育安全与校园安全”的中长期规划。教育蓝图不应仅聚焦课程与科技创新,更应兼顾学生价值观素养、心理建设、教师专业伦理、学校防灾机制与数码风险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网络暴力、数码性侵、资讯误导等新型风险层出不穷。

华教的教育体系应主动塑造校园安全文化。唯有把“安全教育”纳入华教教育蓝图的核心章节,才能为下一代建立更稳固的制度防线。


(三)以信念共筑教育未来

2025年华文教育高峰会议,是一个起点,也是一项新的共识、新的约定。我们从“传承”出发,走向“创新”;从“华教共同体”的信念,迈向“高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的道路从来不平坦,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持续携手同行。

我们也会探讨主讲人提出的设定「守护华教基金」以提升华校老师的专业素养及「华文教育观察站」收集华校的实际资讯。

华教工作者需转被动为主动,除因应单元教育者的无谓阻硗、抹黑甚至破坏我们,更应规划未来建塑有利于华教的形势。

国家有跨越十多年的教育萳图,华教也应有华教发展的路向及方略,并进行定期性的检讨省思及调整修正!

无论是政策倡议、教学改革、还是公民教育的深化,唯有以理性、专业与协力为核心,超前部署、细致规划,我们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建构一个更有韧性的教育未来。


结语

此刻,我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场会议的结束,而是一段使命的延续。

华教运动的火炬一直生生不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努力,而是一代代人的心血。

面向未来,我们不应只是被动地应对挑战,更要主动地塑造局势,创造更美好、更明亮可期的未来蓝图!

让华教的发展,有路可行、有梦可追、有魂可传!

谢谢大家!

Thursday, October 23, 2025

第96次董总各属会联席会议

日期 : 2025年10月4日(星期六)

时间 : 上午9时30分

地点 : 亚罗士打星城大酒店


吉打州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庄俊隆,

砂董总、各董联会、董教联合会的主席及代表,

各位同道,

董总行政部同仁,大家好!

今天能与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华教课题,我感到无比欣喜。首先,我谨代表董总,向来自全国各地、不辞辛劳前来参会的代表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问候。

值得一提的是,吉打董联会自2011年承办第83次联席会议后,时隔14年再次担任东道主。此次会议能够顺利召开,有赖吉打董联会的周全筹备与辛勤付出。借此机会,我要向庄俊隆主席及全体同仁表达衷心的感谢,并请在座各位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意。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10个属会的30位代表报名参与。自1976年在霹雳召开首届联席会议以来,董总各属会联席会议已延续近半个世纪,逐步发展成为巩固属会联系、共享工作成果、交流课题经验的重要平台,并在推动华教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天,我也希望借助这一契机,向大家汇报近期华教事业的重要进展,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规划与展望,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 砂拉越 、沙巴 和雪兰莪政府 :统考 生 升学与就业获支持

2025年8月,董总先后拜访砂拉越政府及雪兰莪州政府。雪兰莪州务大臣表示,持统考文凭(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UEC)者不仅可申请进入雪兰莪大学(Universiti Selangor, UNISEL)深造,同时也可应聘州政府属下的官联公司(Government Linked Company, GLC)。与此同时,沙巴政府日前宣布,持有统考证书的学生即日起可以申请就读沙巴公立高教大学院校,如沙巴基金会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Sabah Foundation, UCSF),并允许统考生申请由州政府资助的教育奖学金。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与砂拉越早有的相关政策相呼应,更标志着统考文凭的地方性承认,已从教育领域拓展至就业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过去,自2020年以来,槟城、霹雳、雪兰莪、马六甲、森美兰、砂拉越及沙巴七个邦/州政府,涵盖不同政党执政阵营,皆曾先后宣布承认统考。然而,部分州属因领导层更替,相关政策出现变动与不确定性。因此,董总在此呼吁各属会应积极配合,主动与所在邦/州政府保持沟通,核实并掌握第一手信息,以厘清目前究竟有多少邦/州仍然维持承认统考的立场。地方政府对多元教育文凭的接纳,不仅提升了统考的社会公信力,更为跨族群教育公平树立典范。


二、 与政党商讨统考承认课题

2025年,董总积极与主要政党就统考文凭承认问题展开交流。3月12日,董总与马华公会进行交流;3月20日,再与民主行动党及民政运动党会面。双方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增进了互信,也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政策突破提供了方向。


策略方向

1. 考虑将被承认 diiktiraf)调整为被接受作为入学资格 diterima masuk sebagai syarat kelayakan),以提升社会与政策接受度。

2. 比照国际标准,分阶段落实:建议高等教育部参考 A-Level、 IB等国际资格的模式,率先在部分国立大学 ,如马来亚大学试点接受统考文凭, 再逐步扩大实施。

董总呼吁

1. 政府应尽快启动承认统考的正式程序,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2. 各政党,尤其华基政党,应与董总携手,共同向政府传达社会的共同诉求;

3. 政策应比照国际标准,以学术与专业角度客观评估统考,使讨论回归理性与务实。统考承认,不仅关乎华文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国家如何善用人才资源与促进多元团结的大局。


三、 独中教改进展:高中三语口语评量与理科实验评量

董总正积极推动《华文独中教育蓝图》的落实,重点聚焦三语口语能力、科学实验教育,以及数理与人工智能教育等关键领域。近期主要进展如下:

1. 三语口语评量: 2025年,全国共有41所独中高一学生参与高中三语口语评量先行计划。《高中华文口语评量(先行版本)》已于4 月2日正式发出,并于5月11日召开线上说明会,向教师与学校说明实施细节 。

2. 理科实验评量:同期,共有27所独中高三学生参与 高中理科实验评量(物理、化学)先行计划 。相关《指导手册》已于3月6日发布,并于3月19日召开前置会议,统一评量方向与实施标准 。

3. 同步扩展:6月21日,董总召开 高中生物实验评量说明会,邀请四所代表性独中参与。其后,董总亦陆续走访相关学校,就评量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与交流,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


四、 争取豁免电子发票( E-Invoice)及销售与服务税 Cukai Jualan dan Perkhidmatan, SST)

2025年7月30日,董总与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进行交流,并于8月11日正式致函财政部,提出三项主要诉求:

1. 豁免电子发票( E-Invoice):建议为全国华文独立中学及非营利教育机构设立豁免机制,以减轻学校在行政与财务管理上的额外负担,让校方更专注于教学与育才。

2. 延续教育筹款免税资格:呼吁政府延续并进一步明确教育建校基金及各类捐款募资活动的免税政策,藉此激励社会大众持续支持华文教育,形成更长远、更稳定的筹资渠道。

3. 豁免销售与服务税( SST):建议政府对学校建设、维修及设备采购项目全面豁免 SST,以有效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并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与教育条件。

董总强调,上述三项诉求不仅旨在纾解华文独中及非营利教育机构的财务与行政压力,更是确保教育资源能够集中于师资培育与学生学习的关键举措。


五、 大学录取制度亟待改 革 ,确保透明与公平

近期,多名在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ijil Tinggi Persekolahan Malaysia, STPM)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却在大学录取中高分落榜、无缘心仪科系,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凸显我国大学录取制度存在结构性问题,亟需改革。

1. 短期层面:政府应合理设定各招生管道的比例,确保STPM的录取名额获得优先保障,并且高于其他招生管道的总和,以维护考生的努力成果与公平竞争的原则 。

2. 长远层面:应推动 STPM与大学预科班的制度融合,并广泛吸纳教育专家与学者参与改革设计,确立透明与公正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录取不公的问题,避免优秀人才因制度缺陷而流失海外 。

董总强调,政府必须坚守教育的公共性与学术标准,坚持“本地生为主”的原则,并对大学自主招生予以规范与监督。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优秀学子不因制度不公而被边缘化,使教育真正成为国家进步与社会团结的基石。


六、 华教高峰会议十月召开,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由董总、教总及独大联合主办的“华文教育高峰会议——建构华教共同体,迈向高素质教育”将于10 月25 日假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旨在:

1. 巩固互信、强化合作

2. 推动具体教育政策倡议

3. 汇聚社会资源、凝聚支持力量

4. 共绘华文教育长远发展新蓝图 。

截至目前,已有 27个单位确认协办,大会亦将邀请联邦部长出席开幕,充分显示其全国性影响与层级高度。

在此,我谨呼吁各属会积极委派代表踊跃参与,共同为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力量,共绘蓝图。


七、 华教综合大厦工程稳步推进

董总推动的 华教综合大厦工程 已于今年4月初正式动工,工期预计16个月。截至目前,整体进度已达 17%,与原定计划一致,施工现已进入第三层楼柱等基建阶段,各项费用亦按期支付,工程顺利推进。

截至9 月15 日,“华教综合大厦暨未来教育基金”共筹获 RM3,606,096.48。值得一提的是,雪兰莪州务大臣及砂拉越人联党主席已先后公开表态支持此项建设,充分体现了跨党派、跨地域的广泛认同,也显示华教发展已超越政治分歧,逐渐成为社会多元共识。

大厦落成后,将集教研、行政与文化功能于一体,为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董总亦计划于11月至12月举办系列筹款活动,包括“吕佩橙教授巡回讲座”与“杨瑞清新书预售见面会”。在此呼吁各属会积极参与与支持,共同为建设华教长远基石贡献力量。


总结:

华文教育的每一步进展,皆有赖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共同奋斗。从华教综合大厦的建设,到统考承认的政策突破,再到华教高峰会议的筹备,处处凝聚着华社的期望与信念。

让我们继续团结一致,携手努力,创造并把握有利环境,推动华文教育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在此郑重宣布:第96次董总各属会联席会议正式开幕! 祝愿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北京华文学院七十五周年校庆之“海外校董校友嘉宾座谈会”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

主席陈友信发言稿

2025年9月25日


各位尊敬的北京华文学院领导、嘉宾、校友们,大家好!

今天能够在北京华文学院七十五周年的校庆盛会上,与各位一同分享经验与展望,本人深感荣幸。我谨代表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董总),热烈祝贺北京华文学院。七十五载薪火相传,北京华文学院为全球华文教育事业作出卓著贡献,也为海外华教工作者提供了坚实支持与精神鼓舞。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与文化并存的国家,华文教育在这里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最早期的华人移民设立私塾,到二十世纪初因中国新文化与革命思潮的影响而兴起的新式学堂,华校逐步在殖民体制的夹缝中建立与扩展。

独立前后,政府教育政策逐渐朝向单一语文化,令华文中学的生存遭遇重大挑战。当时,部份学校在津贴与自主之间被迫抉择:接受政府补助但转型为国民型中学,或坚持华文教育而放弃任何津贴,自力更生,成为独立中学。最终,华教领袖带领华社选择了后者,以“宁可没有津贴,也不能没有独中”的精神,延续了母语教育的火种。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独中面临经费紧张与师资不足的困境。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民间再度发动救亡与复兴运动,尤其1973年自霹雳州掀起的独中复兴浪潮,促使全马六十所独中在社会合力支持下逐渐稳固。董教总随后成立专责委员会,拟定发展方针,推动教材编写、统考考试、师资培训与升学辅导,逐步建构起较为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

今日,华文小学与独中在华社呵护下已成规模,不仅延续传统文化,也在学术与行政上日渐成熟。与此同时,华文教育的奋斗历程也塑造了华社坚毅的精神:在逆境中自力更生、团结抗争,既是教育运动,也是社会运动,成为海外华人文化坚守与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大马华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发展至今已具规模,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它仍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转变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华裔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导致学生人数增长放缓;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改变了家庭结构和教育观念,新一代家长对教育的期待更加多元,不再只是出于文化传承的考量,更关注升学与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其次,学生族群的组成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华小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这一现象既显示了华校在社会中的吸引力,也对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和校园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坚守母语教育核心的同时,兼顾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成为必须思考的课题。

第三,国际化趋势和教育市场的竞争也不容忽视。随着国际学校在马来西亚迅速增加,家长与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华校在师资素质、课程专业化、教学方法现代化等方面都必须不断提升,否则难以维持竞争优势。

此外,华教运动在话语和战略上也需要更新。过去半个世纪的重要文件和蓝图,为独中发展提供了方向,但时代在前进,人工智能、数位教育、社会情绪学习等新议题不断出现,传统论述已不足以回应新的挑战。未来的二十年,华文教育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上积极创新。


三、展望与方向

展望未来,马来西亚华教的发展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著力:

首先,在教育专业化方面,需要更系统地推动教师培训和学术研究,让教学理念与方法能够与全球教育趋势接轨。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评量方式、数位化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唯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才能确保学生在母语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

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马来西亚华校不应只局限在本土范围,而应主动与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华文教育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通过互访、研讨和联合培训,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拓展视野,也能为华文教育引入更多创新资源。

第三,必须建立跨世代、跨族群的教育共同体。随着非华裔学生人数增加,华校不再只是华人社会的教育堡垒,而逐渐成为国家多元教育的一部份。如何让华校既保有母语教育的文化根基,又能成为不同族群家长与学生的共同选择,这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最后,面对政治转型、社会阶级更替和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华文教育需要及时调整论述,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理念。唯有不断创新思维,积极回应社会与世界的变化,华校才能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价值,稳固其在多元社会中的地位。


四、董总与北京华文学院的合作缘分

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华文学院一直是董总的重要伙伴。早在2005年,彭俊院长就率团访问董总,奠下交流基础。此后,不论是2009年、2016年还是2018年的董总访问团,均拜访北京华文学院,获得到热情接待与协助。2019年,周虹院长一行亦回访董总,进一步巩固双方联系。北京华文学院从2009年起,长期赠阅《世界华文教育》期刊,让我们掌握全球华教最新动向。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即将在今年十二月举办的 “华文独中文史科教师教学(北京)研习班”,将有四十位来自大马独中的文史科教师齐聚北京,接受系统培训与交流。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与教学应用、跨学科教学设计、心理辅导与正向教育等,还包括丰富的文化考察与课堂观摩。我相信,这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能推动独中教学理念的革新,开启双方未来合作的新里程碑。


五、结语

七十五年来,北京华文学院始终坚持“为海外华文教育服务”的宗旨,影响深远。董总与北京华文学院的合作,也从单纯的交流走向实质的联合培训、学术互动与文化互鉴。这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起点。

放眼前路,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仍将面对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国际局势。但我们深信,只要华人社会继续团结,坚守母语教育价值,并与北京华文学院等海内外伙伴紧密合作,我们必能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最后,再次祝愿北京华文学院七十五周年校庆圆满成功,桃李满天下,薪火永相传!

谢谢大家!

董总新闻发布会

日期 :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

时间 :上午1时正

地点 :董总A401会议室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莅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董总,就近期华教事业的重要进展向各界作出汇报,并分享我们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展望。


一、隆中华艾美娜学校获批报考统考,缓解雪隆区学额压力

董教总于2025年8月23日正式向隆中华艾美娜学校移交报考统考批文,宣布自2027年起,该校学生可参加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UEC)。目前校舍建设工程已完成40%,预计2026年9月竣工,2027年1月正式开课。

这一批准回应了雪隆地区长期存在的独中学额紧缺问题。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000名华小优异生因学额不足无法进入独中。隆中华艾美娜分校的设立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为更多学生和家庭提供机会。这项批准不仅是对隆中华教育理念的肯定,也回应了社会对于增加独中教育机会的期待。


二、砂拉越和雪兰莪政府认可并支持统考生升学与就业

2025年8月下旬,董总先后与砂拉越政府及雪兰莪州政府进行政策磋商,取得显著成果。雪州大臣表示,持统考文凭(UEC)者既可申请进入雪兰莪大学(UNISEL)深造,亦具备资格应聘州政府旗下官联公司(GLC)。此举与砂拉越先前政策相呼应,显示统考文凭在地方层面的认可已从教育领域扩展至就业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

地方政府对多元教育文凭的接纳,不仅提升了统考的社会公信力,也为跨族群教育公平树立了典范。


三、华教综合大厦获跨党派承诺支持,资源整合迈向新阶段

董总推动的“华教综合大厦”建设计划近日获得雪兰莪州务大臣与砂拉越人联党主席公开承诺资金支持。这一跨党派、跨地域的支持,反映华教建设已超越传统政治分歧,成为多元社会共识的象征。该项目将整合教研、行政与文化功能,为华教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支持。


四、华教高峰会议十月召开,凝聚共识共绘蓝图

由董总、教总及独大联合主办的华教高峰会议,将于10月25日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会议旨在凝聚华教组织、教育工作者及专家学者之力,共同推动教育政策倡议与社会资源整合。 

截至目前,已有27个单位确认协办,参会名额将按协办团体、董总属会及主办单位分配。会议聚焦四大目标:

1. 巩固互信、强化合作;

2. 推动具体教育政策倡议;

3. 汇聚社会资源;

4. 共绘华文教育新蓝图。


此外,开幕礼亦将邀请联邦部长致辞,凸显会议层级与全国性影响。

从统考通路拓展、跨党派支持到全国性峰会筹备,2025年成为马来西亚华教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些进展体现了华社多年的倡议成果。未来,如何将政策承诺转化为实质资源,并通过制度性合作持续推动华教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

各位媒体朋友,华文教育跨越百年风雨,始终在挑战中砥砺前行。尽管前路充满变数,但我们深信,只要社会各界团结一致、携手同行,华文教育必将持续开拓新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董总郑重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团结、专业、进取的理念,与所有关心华教发展的伙伴一道,共同守护和推进这份教育理想。我们也衷心希望媒体朋友能够持续关注、报道并支持这项关乎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重要事业。

华文教育的每一步进展,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从华教综合大厦的建设启动,到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再到高峰会议的积极筹备,每一举措都汇聚了华社的深切期望与坚定信念。我们始终坚信:

1. 教育是改变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根本力量;

2. 华教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3. 此时此刻,正是我们携手革新、共攀高峰的契机。

董总将以开放、专业的态度,持续引领华教事业向前迈进。我们更诚挚呼吁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并肩努力,共同培养既具竞争力、又深具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人才。谢谢大家!

Friday, September 12, 2025

强大的中国是全球和平的重要支撑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实地观礼感想

这次是我第三次在北京现场观礼阅兵,包括过往参与过国庆阅兵的盛典。每一次现场体验都不同于在媒体上所看到的报道,而这一次给我的感受格外深刻。

这次阅兵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不仅因为是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更因为它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国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军工技术积累,展示国家维护和平的能力与决心。

现场所展示的武器装备,无论是打击型还是防御型,都一再强调“以防守为主、以武制武、避免战争”,和平是终极目标。这种理念的表达,不仅体现在阅兵的编排中,也贯穿在我整个观礼过程中的感受。

______________


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的情感冲击

当全场齐声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那一刻,我内心感慨万千。

我立刻联想到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曾遭遇的侵略、瓜分、屈辱与压迫。从鸦片战争、列强入侵,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无数中国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在战火中牺牲。而今天的中国,能够如此堂堂正正地展示自身力量、扬眉吐气地站上世界舞台,这种转变背后是无数前人的牺牲与奋斗。

我由衷地感到激动及民族自豪感——中国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有能力、有资格、有底气维护自身主权、捍卫国家安全。

______________


实地观礼超出预期的震撼与共鸣

在来北京之前,我了解到这次阅兵会展示不少新式武器,也知道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纪念活动。我也期待能通过这个机会,再次深入了解当前的中国国情。

果不其然,这几天的安排甚至超出我的预期。我们除了参加阅兵观礼,还参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也参加了在北京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的座谈会,并与南侨机工后人、陈嘉庚基金会成员、侨界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

当晚的音乐剧《正义必胜》更是令人热泪盈眶。它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的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这种精神震撼力,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或影像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______________


最打动我的几个瞬间

阅兵过程中,有几个画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1. 车牌“1945”的检阅车空座位

这辆车象征着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也象征着对无数英烈的缅怀。没有人乘坐,只有一个空位和立麦,这是主办方以最庄严的方式向先烈致敬。这种安排令人感到既温馨又肃穆。

2. 抗战老兵的身影

当天我们这些观礼者凌晨就要步行三公里入场,但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兵是乘坐大巴后才缓缓进场,可在场者还是以热烈掌声欢迎他们。退场时,天气炎热,但大家都自发肃立、静静等候老兵们离场。阳光炽烈,汗流浃背,却没有人抱怨,大家都以最尊敬的目光送别这些英雄们离场。

3. 和平鸽与细节安排

十四只和平鸽象征十四年艰苦抗战,更象征和平的珍贵。现场的秩序管理也非常出色,尽管观礼人群众多,却始终井然有序。

______________


高科技武器展示下的战略震慑意义

虽然我本身不是军事方面的专家,但这次阅兵展示的多款新型武器仍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东风系列导弹。据介绍,像洲际导弹—东风-61这种战略武器射程可达两万公里,意味着覆盖全球任何角落。

这种能力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有效震慑战争、遏制好战分子蠢蠢欲动。这也是“以武止战”的实际体现。正如大会司仪所强调的,中国不是要打仗,而是要有不被欺负的底气与能力。

其他诸如激光炮、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智能无人战斗车,以及防空反导装备也让我看到,中国的军工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甚至在某些领域赶超西方国家,这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______________


对和平与民族复兴的新思考

作为一位第四代海外华人,我由衷地感受到,中国今天的强大带给我们海外华人更多的民族自信心。

通过这场阅兵盛典,我对“和平”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敌人给予的恩赐,而是需要强大的力量来守护、需要全民的意志来坚持、需要后代的记忆来传承。

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年轻人对历史的了解可能并不深入,而这正是我们必须教育与提醒下一代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少前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在马来西亚,我们也有许多先辈参与了抗日斗争、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当年在领导全国福建联合会青年团的华团工作时,就首次和同道推动纪念日治时期殉难同胞的活动,欣慰看到这公祭活动今天依然延续着。

抗战精神并不是过去式,而是一个务必持续存在的信仰,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残酷、不可忘记前人的牺牲、更不该忘记历史!

______________


世界格局转型下的华人角色与思考

当前世界正在转型,一些曾经主导全球秩序的国家,面对中国崛起表现出强烈不安,甚至不愿放弃其“世界警察”或单边霸主的角色。

我们海外华人有责任发出不同的声音,推展和平多边合作,支持推动全球治理公平、世界秩序民主化。当年在万隆会议期间所提出的“五项原则”在今天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______________


感谢中国的邀请与主办方的用心

我非常感谢中国官方此次的邀请,让我有机会现场见证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典。

我也深刻感受到主办方对活动的细致安排与用心:无论是礼遇安排、志愿者服务,还是每一个仪式细节,都体现出对海外华人华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______________


结语:为和平站位、为历史发声、为未来担当

这次北京之行,不只是一次观礼,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更坚定地相信:

和平需要实力支撑,历史需要记忆延续;

海外华人更应理性发声、担当使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全人类和平发展的一部分力量。

我将把这次所见所感所悟,分享给马来西亚的亲友、商界伙伴、年轻一代、各华人社群。我相信,讲好这段经历,传达这份精神,会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热爱和平、珍惜历史、拥抱未来。

法治精神的启蒙与传承 —— 为《法治联邦》序

我有幸与林武灿先生相识于七十年中期,当时我们都留学英国---那时我在伦敦的利兹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随后又转赴伦敦修读企业管理,而武灿则完成了经济学士学位,继而赴林肯法院实现了成为律师的梦想。

彼时,虽然学业繁重,但我们从未忘记肩负海外学子的责任。通过学生运动,我们关心祖国马来西亚的时事,积极谋求海外学子的福利,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体育活动,共同渡过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

武灿回国后投身政坛,历经政治风雨的磨练,而我则专注于民办教育事业,透过民间团体积极推动社会活动。回顾这段彼此走上不同道路的岁月,只能感叹岁月的不留人,但情谊依然存在。

武灿与我还有一项共同的嗜好---不仅热爱阅读,更喜欢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如今得知他即将出版第三部著作《法治联邦》(THE RULE OF LAW IN THE FEDERATION),我由衷为他感到欣慰,也荣幸受邀为书撰写序言,借此表达几句肺腑之言,以资鼓励。

本书涵盖多个重要章节,内容丰富且极具深度,包括法治的概念与历史、法治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法治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法治的经济基础、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复杂关系、宪法修改的历程,以及联邦政府如何镇压左翼政党的敏感议题。

我深信,这些涉及法律与法治的核心知识,意义非凡。它们不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启蒙知识,也是培育国民具备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奠基石。期望这些知识元素有助于推动我国迈向更普及的法治意识社会,这对保障人民福祉和促使社会持续进步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现代民主国家所必备的土壤。

本书的核心精神始终围绕法治这一永恒主题。马来西亚作为一个以宪法为立国根基的君主立宪国家,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既相互配合又互相制衡,确保国家进步与社会和谐。然而,最为关键的,仍是我们人民须不断提升法律意识与自觉,方能共同克服阻碍落实公平及伸张正义的重重障碍。归根结底,群众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

令我特别欣慰的是,武灿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法律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互不相关的偏见。这无疑得益于他曾先后学习经济与法律两大领域,才能将两者融汇贯通,呈现出深刻且系统的洞见,实属不易。

此外,目前担任着槟城两间华小(慕义总校与分校) 董事重任的武灿作为华校出身的学者,不仅精通英语,还能运用其深厚的中文文学功底,将起源于西方的法律理念、制度和法治精神,用生动流畅的中文诠释出来。此书不仅能启发有志于法律深造的学生,也为普罗大众传递了珍贵且实用的法治知识。

书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强调了法治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历史性且细致地剖析了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第三章特别设置了“法治与母语教育”“法治与文化保护”的专论,深入阐述司法独立与公正对华文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一个真正落实法治精神的国家里,母语教育必将在全民的团结与努力下克服重重难关,迈向更为完善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