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4, 2025

《马来西亚英迪大学创始人陈友信访谈:书面回复甘肃教科交通讯》

问题一:英迪大学在“3+0”双联学位与海外学分转移项目上积累了30年经验,您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对马来西亚高教国际化的独特价值?下一步会重点升级哪些环节?

《关于“3+0”双联学位与学分转移模式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升级》

回答:这个问题谈的是“双联”模式。英迪大学早在1986、87年就开始推动美国的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制度,之后陆续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合作开办“双联学位”项目。双联模式和学分转移模式是指英联邦及美国合作办学的不同机制。学分转移是以学分为单位,学生可凭修读的学分获得外国大学的认证及豁免,再赴海外完成学业;而“双联”则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如1+2、2+1,等模式,部分学年在本地修读,部分到海外完成。而“3+0”模式则是学生在马来西亚完成三年课程即可取得外国大学的学位,不需出国。

这些合作辦學模式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以更低成本获得国际文凭,也是教育國際化的具體体現。学费仅为海外就读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且能节省申请与签证等待的时间成本。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入读,课程衔接顺畅,无缝衔接海外体系。

未来的优化重点在于“加(+)”这个概念。这个“加”字其实最早是英迪在1990年代后期提出的,代表灵活合作的元素。它的核心合作機制在于四个要素:-

1)课程与教材由那個合作方提供;

2)由那個合作方授课;                                   

3)在哪里授课;

4)由那个合作院校颁发文凭。

这四个元素的不同组合,使“双联”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下一步的优化,就是依据各合作院校的资源条件、培养目标与政策环境,做出最契合双方的定制化安排。这种灵活性正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以中国为例,合作设计也要兼顾院校自身的资源、生源结构、师资状况、国家政策(如计划内/计划外招生)等现实因素,才能持续深化与优化。


问题二:英迪大学近年来积极推动“学生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计划,面对Z世代焦虑与全球不确定性,您个人最关注的学生心理议题是什么?学校又是如何“软硬兼施”去回应这一代学生的情绪需求?

《关于Z世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

回答:英迪自创办以来一直强调“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也就是除了学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健全、人生观塑造、心理素质与情商能力。

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剧烈变化中。这种不确定性让年轻世代普遍感受到心理压力。

英迪长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除了课堂教学,我们也积极鼓励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在情绪调节、社交、成就感等方面的需求。课程设计上,我们允许学生选修跨专业科目,例如理工学生也能选读人文课程,以拓宽视野、平衡身心。

同时,学生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学生领袖最能直接了解同侪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会的建设与自主活动空间,让他们的活动真正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


问题三:英迪至今已与超过100所中国高校建立合作。未来如何深化与中国高校的合作?

《关于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深化》

回答:英迪跟超过一百所中国合作的说法不恰当。目前英迪已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合作,其中也包括众多中国伙伴。过去在招生领域的合作较多,但在学术层面,如双联课程与科研合作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有两大层面:-

第一,在双联项目方面,希望能与中国具备强势资源的学科院校合作,补足英迪在部分专业上的短板;同时协助中方伙伴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或联合培养博士机制,以实现優勢互補。

第二,在科研领域方面,中国在科技与研发上的实力雄厚,设备先进;而英迪坐落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马来西亚,兼具地缘、文化与语言优势——20%以上人口为华裔,不少學生通晓中文,又對多元文化掌握自如。

这使马来西亚大專院校成为中国高校“走出去”的理想合作对象:-

- 成本较低、文化亲近、学生适应力强。

- 未来双方可在科研、產教合作,人才培养及区域研究项目上开拓各合作契机。


问题四:英迪提出“Industry into Classroom”——把行业直接搬进课堂。能否举例说明,学生从课堂到职场“零缝隙”衔接的关键设计,以及您最满意的成果?

《关于“Industry into Classroom”的实践与成果》

回答:“Industry into Classroom”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止学理论,更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

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讲师,参与课程设计,或共同开展产学合作项目,甚至让学生成为產學硏项目的实际参与者。进一步的合作甚至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让学生直接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职场准备度。我们也定期举办Career Week(职业展周)与就业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毕业前即有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

目前英迪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98%,这是“Industry into Classroom”最具说服力的成果,也是我最具成就感的地方。


问题五:生成式AI与绿色经济正在重塑职场,学校已将哪些新兴技能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又如何保证教师持续迭代数字能力?

回答:英迪暂时未设任何新兴技能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不过校园内有设计算机/电脑科学(computer science)。虽然如此,因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們已密集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可行性。


问题六:英迪四大校区各有定位,却共用一套质量保障体系。在规模扩张与教学品质之间,您坚持“不可妥协”的底线是什么?

《关于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底线》

回答:无论规模如何扩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教学质量绝不妥协。这是 INTI 品牌的核心与底线。

为了确保四大校区(Nilai为旗舰、Subang为城市导向、Penang与Sabah保留地区特色)在多样化定位下仍保持一致品质,我们坚守以下五大原则:-

- 统一学习成果标准:所有课程对齐同一套学习成果(PLO),确保学生无论在哪个校区都能获得一致的教育质量。

- 评估诚信与学术公正:坚持严格评核制度与反抄袭机制,不为招生数量而降低标准。

- 师资与师生比保障:每门课程均由具备相应资历的教师执教,并维持合理师生比例;超限即暂停扩班或扩招。

- 资源与支持同步扩充:新项目须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源与学生辅导系统,确保学习体验不被稀释。

- 外部认证与质量监督持续到位:四校区统一接受中央质量保障(QA)与外部审查,确保课程合规、透明、可追踪。


问题七:英迪以国际化见长,但马来西亚国内高教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学生选择“先留国内、再出国”。在“本地 vs 海外”教育路径日益模糊的趋势下,您如何重新定义“来英迪读书”的核心吸引力?

《关于“来英迪读书”的核心吸引力再定义》

回答:过去,学生来英迪,是为了“留学的替代方案”;

今天,来英迪修读,应该是为了“在马来西亚体验国际化学习的最佳入口”。

在本地与海外教育界线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我们重新定义 INTI 的核心吸引力为——

“在地国际化教育(Global Learning, Local Access)”:

学生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海外同步的学习体验、教学标准与产业连接。

我们通过三大策略实现这一点:

- 国际课程与双联通道(Global Curriculum & Mobility):与英国、澳洲、美国顶尖大学合作,让学生在本地完成相同课程内容、同样评核体系,并保留顺畅的海外衔接机会。

- 产业协作与真实职场学习(Industry-Integrated Learning):借助 INTI 与企业的长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真实商业项目,提升全球竞争力。

- 多元文化与国际校园环境(Diverse Global Community):四大校区汇聚来自 30 多国的学生与讲师,课堂本身即是一个缩小版的“全球社会”,训练跨文化沟通与思维弹性。

可以这么说,“来英迪读书”,已不只是获得一纸文凭,而是在马来西亚完成一场国际教育的历练。我们让学生“在本地起步、以世界为目标”——这是 INTI 永续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2025年华文教育高峰会议」 闭幕讲话

2025年10月25日


各位先生女士,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首先,再次感谢在座的各位在周末抽空出席由董总、教总与独大联合主办的「2025年华文教育高峰会议」,可感受到大家对华教投注的心血与热情。

如大家今日所见,这是一场汇聚全国华教组织代表、学者专家与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的交流会议,旨在探讨国家及国际教育的拓展趋势及挑战。

从今天各位的踊跃参与度可以感受到,我国还有一群充满热诚和想法的有识之士坚持着以国家教育政策大环境为出发点,并能有效结合当前局势处境,深入探讨华教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与转型方向。我们举办方希望借此凝聚华社共识、汇整方案,为制定「行动路线图」奠定基础。


(一)「展」与「拓」:不忘华教初衷

各位,一天的会议下来,相信大家心中都多了一份思考,也多了一份使命。今天,当我们站在华教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时代的转折与挑战,*「展」与「拓」*这两个字,或许正能概括我们此刻的方向。

「展」,是承前启后——在前辈打下的厚实基础上继续优化、延伸与提升;

「拓」,则是面向未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突破、转型与创新。

这,正是当下华教运动最需要的精神。

同时,我们要不忘华教初衷:华教指华文教育,不仅是华人教育,遵循「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我们华教三机构认同黄先炳教授强调的「华校不仅是学习华文的地方,而是以华文学习的场所」。


(二)未来的教育展望

周添健博士强调「学生为先」概念可建立正确价值观,才不会被AI技术技术主导控制,制造社会危机。

展望未来十年,《2026—2036年教育大蓝图》务必正式纳入“教育安全与校园安全”的中长期规划。教育蓝图不应仅聚焦课程与科技创新,更应兼顾学生价值观素养、心理建设、教师专业伦理、学校防灾机制与数码风险管理。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网络暴力、数码性侵、资讯误导等新型风险层出不穷。

华教的教育体系应主动塑造校园安全文化。唯有把“安全教育”纳入华教教育蓝图的核心章节,才能为下一代建立更稳固的制度防线。


(三)以信念共筑教育未来

2025年华文教育高峰会议,是一个起点,也是一项新的共识、新的约定。我们从“传承”出发,走向“创新”;从“华教共同体”的信念,迈向“高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的道路从来不平坦,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持续携手同行。

我们也会探讨主讲人提出的设定「守护华教基金」以提升华校老师的专业素养及「华文教育观察站」收集华校的实际资讯。

华教工作者需转被动为主动,除因应单元教育者的无谓阻硗、抹黑甚至破坏我们,更应规划未来建塑有利于华教的形势。

国家有跨越十多年的教育萳图,华教也应有华教发展的路向及方略,并进行定期性的检讨省思及调整修正!

无论是政策倡议、教学改革、还是公民教育的深化,唯有以理性、专业与协力为核心,超前部署、细致规划,我们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建构一个更有韧性的教育未来。


结语

此刻,我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场会议的结束,而是一段使命的延续。

华教运动的火炬一直生生不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努力,而是一代代人的心血。

面向未来,我们不应只是被动地应对挑战,更要主动地塑造局势,创造更美好、更明亮可期的未来蓝图!

让华教的发展,有路可行、有梦可追、有魂可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