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英迪大学在“3+0”双联学位与海外学分转移项目上积累了30年经验,您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对马来西亚高教国际化的独特价值?下一步会重点升级哪些环节?
《关于“3+0”双联学位与学分转移模式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升级》
回答:这个问题谈的是“双联”模式。英迪大学早在1986、87年就开始推动美国的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制度,之后陆续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合作开办“双联学位”项目。双联模式和学分转移模式是指英联邦及美国合作办学的不同机制。学分转移是以学分为单位,学生可凭修读的学分获得外国大学的认证及豁免,再赴海外完成学业;而“双联”则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如1+2、2+1,等模式,部分学年在本地修读,部分到海外完成。而“3+0”模式则是学生在马来西亚完成三年课程即可取得外国大学的学位,不需出国。
这些合作辦學模式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以更低成本获得国际文凭,也是教育國際化的具體体現。学费仅为海外就读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且能节省申请与签证等待的时间成本。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入读,课程衔接顺畅,无缝衔接海外体系。
未来的优化重点在于“加(+)”这个概念。这个“加”字其实最早是英迪在1990年代后期提出的,代表灵活合作的元素。它的核心合作機制在于四个要素:-
1)课程与教材由那個合作方提供;
2)由那個合作方授课;
3)在哪里授课;
4)由那个合作院校颁发文凭。
这四个元素的不同组合,使“双联”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下一步的优化,就是依据各合作院校的资源条件、培养目标与政策环境,做出最契合双方的定制化安排。这种灵活性正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以中国为例,合作设计也要兼顾院校自身的资源、生源结构、师资状况、国家政策(如计划内/计划外招生)等现实因素,才能持续深化与优化。
问题二:英迪大学近年来积极推动“学生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计划,面对Z世代焦虑与全球不确定性,您个人最关注的学生心理议题是什么?学校又是如何“软硬兼施”去回应这一代学生的情绪需求?
《关于Z世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人发展》
回答:英迪自创办以来一直强调“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也就是除了学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健全、人生观塑造、心理素质与情商能力。
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剧烈变化中。这种不确定性让年轻世代普遍感受到心理压力。
英迪长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除了课堂教学,我们也积极鼓励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在情绪调节、社交、成就感等方面的需求。课程设计上,我们允许学生选修跨专业科目,例如理工学生也能选读人文课程,以拓宽视野、平衡身心。
同时,学生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学生领袖最能直接了解同侪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会的建设与自主活动空间,让他们的活动真正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
问题三:英迪至今已与超过100所中国高校建立合作。未来如何深化与中国高校的合作?
《关于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深化》
回答:英迪跟超过一百所中国合作的说法不恰当。目前英迪已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合作,其中也包括众多中国伙伴。过去在招生领域的合作较多,但在学术层面,如双联课程与科研合作方面,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有两大层面:-
第一,在双联项目方面,希望能与中国具备强势资源的学科院校合作,补足英迪在部分专业上的短板;同时协助中方伙伴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或联合培养博士机制,以实现優勢互補。
第二,在科研领域方面,中国在科技与研发上的实力雄厚,设备先进;而英迪坐落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马来西亚,兼具地缘、文化与语言优势——20%以上人口为华裔,不少學生通晓中文,又對多元文化掌握自如。
这使马来西亚大專院校成为中国高校“走出去”的理想合作对象:-
- 成本较低、文化亲近、学生适应力强。
- 未来双方可在科研、產教合作,人才培养及区域研究项目上开拓各合作契机。
问题四:英迪提出“Industry into Classroom”——把行业直接搬进课堂。能否举例说明,学生从课堂到职场“零缝隙”衔接的关键设计,以及您最满意的成果?
《关于“Industry into Classroom”的实践与成果》
回答:“Industry into Classroom”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止学理论,更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
我们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讲师,参与课程设计,或共同开展产学合作项目,甚至让学生成为產學硏项目的实际参与者。进一步的合作甚至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让学生直接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职场准备度。我们也定期举办Career Week(职业展周)与就业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毕业前即有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
目前英迪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98%,这是“Industry into Classroom”最具说服力的成果,也是我最具成就感的地方。
问题五:生成式AI与绿色经济正在重塑职场,学校已将哪些新兴技能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又如何保证教师持续迭代数字能力?
回答:英迪暂时未设任何新兴技能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不过校园内有设计算机/电脑科学(computer science)。虽然如此,因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們已密集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微证书嵌入学位课程可行性。
问题六:英迪四大校区各有定位,却共用一套质量保障体系。在规模扩张与教学品质之间,您坚持“不可妥协”的底线是什么?
《关于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底线》
回答:无论规模如何扩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教学质量绝不妥协。这是 INTI 品牌的核心与底线。
为了确保四大校区(Nilai为旗舰、Subang为城市导向、Penang与Sabah保留地区特色)在多样化定位下仍保持一致品质,我们坚守以下五大原则:-
- 统一学习成果标准:所有课程对齐同一套学习成果(PLO),确保学生无论在哪个校区都能获得一致的教育质量。
- 评估诚信与学术公正:坚持严格评核制度与反抄袭机制,不为招生数量而降低标准。
- 师资与师生比保障:每门课程均由具备相应资历的教师执教,并维持合理师生比例;超限即暂停扩班或扩招。
- 资源与支持同步扩充:新项目须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源与学生辅导系统,确保学习体验不被稀释。
- 外部认证与质量监督持续到位:四校区统一接受中央质量保障(QA)与外部审查,确保课程合规、透明、可追踪。
问题七:英迪以国际化见长,但马来西亚国内高教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学生选择“先留国内、再出国”。在“本地 vs 海外”教育路径日益模糊的趋势下,您如何重新定义“来英迪读书”的核心吸引力?
《关于“来英迪读书”的核心吸引力再定义》
回答:过去,学生来英迪,是为了“留学的替代方案”;
今天,来英迪修读,应该是为了“在马来西亚体验国际化学习的最佳入口”。
在本地与海外教育界线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我们重新定义 INTI 的核心吸引力为——
“在地国际化教育(Global Learning, Local Access)”:
学生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海外同步的学习体验、教学标准与产业连接。
我们通过三大策略实现这一点:
- 国际课程与双联通道(Global Curriculum & Mobility):与英国、澳洲、美国顶尖大学合作,让学生在本地完成相同课程内容、同样评核体系,并保留顺畅的海外衔接机会。
- 产业协作与真实职场学习(Industry-Integrated Learning):借助 INTI 与企业的长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真实商业项目,提升全球竞争力。
- 多元文化与国际校园环境(Diverse Global Community):四大校区汇聚来自 30 多国的学生与讲师,课堂本身即是一个缩小版的“全球社会”,训练跨文化沟通与思维弹性。
可以这么说,“来英迪读书”,已不只是获得一纸文凭,而是在马来西亚完成一场国际教育的历练。我们让学生“在本地起步、以世界为目标”——这是 INTI 永续竞争力的真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