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2, 2025

强大的中国是全球和平的重要支撑 ——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实地观礼感想

这次是我第三次在北京现场观礼阅兵,包括过往参与过国庆阅兵的盛典。每一次现场体验都不同于在媒体上所看到的报道,而这一次给我的感受格外深刻。

这次阅兵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不仅因为是纪念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更因为它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国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军工技术积累,展示国家维护和平的能力与决心。

现场所展示的武器装备,无论是打击型还是防御型,都一再强调“以防守为主、以武制武、避免战争”,和平是终极目标。这种理念的表达,不仅体现在阅兵的编排中,也贯穿在我整个观礼过程中的感受。

______________


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的情感冲击

当全场齐声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那一刻,我内心感慨万千。

我立刻联想到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曾遭遇的侵略、瓜分、屈辱与压迫。从鸦片战争、列强入侵,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无数中国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在战火中牺牲。而今天的中国,能够如此堂堂正正地展示自身力量、扬眉吐气地站上世界舞台,这种转变背后是无数前人的牺牲与奋斗。

我由衷地感到激动及民族自豪感——中国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有能力、有资格、有底气维护自身主权、捍卫国家安全。

______________


实地观礼超出预期的震撼与共鸣

在来北京之前,我了解到这次阅兵会展示不少新式武器,也知道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纪念活动。我也期待能通过这个机会,再次深入了解当前的中国国情。

果不其然,这几天的安排甚至超出我的预期。我们除了参加阅兵观礼,还参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也参加了在北京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的座谈会,并与南侨机工后人、陈嘉庚基金会成员、侨界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

当晚的音乐剧《正义必胜》更是令人热泪盈眶。它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的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这种精神震撼力,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或影像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______________


最打动我的几个瞬间

阅兵过程中,有几个画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1. 车牌“1945”的检阅车空座位

这辆车象征着纪念抗战胜利的历史,也象征着对无数英烈的缅怀。没有人乘坐,只有一个空位和立麦,这是主办方以最庄严的方式向先烈致敬。这种安排令人感到既温馨又肃穆。

2. 抗战老兵的身影

当天我们这些观礼者凌晨就要步行三公里入场,但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兵是乘坐大巴后才缓缓进场,可在场者还是以热烈掌声欢迎他们。退场时,天气炎热,但大家都自发肃立、静静等候老兵们离场。阳光炽烈,汗流浃背,却没有人抱怨,大家都以最尊敬的目光送别这些英雄们离场。

3. 和平鸽与细节安排

十四只和平鸽象征十四年艰苦抗战,更象征和平的珍贵。现场的秩序管理也非常出色,尽管观礼人群众多,却始终井然有序。

______________


高科技武器展示下的战略震慑意义

虽然我本身不是军事方面的专家,但这次阅兵展示的多款新型武器仍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东风系列导弹。据介绍,像洲际导弹—东风-61这种战略武器射程可达两万公里,意味着覆盖全球任何角落。

这种能力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有效震慑战争、遏制好战分子蠢蠢欲动。这也是“以武止战”的实际体现。正如大会司仪所强调的,中国不是要打仗,而是要有不被欺负的底气与能力。

其他诸如激光炮、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智能无人战斗车,以及防空反导装备也让我看到,中国的军工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甚至在某些领域赶超西方国家,这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______________


对和平与民族复兴的新思考

作为一位第四代海外华人,我由衷地感受到,中国今天的强大带给我们海外华人更多的民族自信心。

通过这场阅兵盛典,我对“和平”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敌人给予的恩赐,而是需要强大的力量来守护、需要全民的意志来坚持、需要后代的记忆来传承。

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年轻人对历史的了解可能并不深入,而这正是我们必须教育与提醒下一代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少前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在马来西亚,我们也有许多先辈参与了抗日斗争、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当年在领导全国福建联合会青年团的华团工作时,就首次和同道推动纪念日治时期殉难同胞的活动,欣慰看到这公祭活动今天依然延续着。

抗战精神并不是过去式,而是一个务必持续存在的信仰,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残酷、不可忘记前人的牺牲、更不该忘记历史!

______________


世界格局转型下的华人角色与思考

当前世界正在转型,一些曾经主导全球秩序的国家,面对中国崛起表现出强烈不安,甚至不愿放弃其“世界警察”或单边霸主的角色。

我们海外华人有责任发出不同的声音,推展和平多边合作,支持推动全球治理公平、世界秩序民主化。当年在万隆会议期间所提出的“五项原则”在今天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______________


感谢中国的邀请与主办方的用心

我非常感谢中国官方此次的邀请,让我有机会现场见证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典。

我也深刻感受到主办方对活动的细致安排与用心:无论是礼遇安排、志愿者服务,还是每一个仪式细节,都体现出对海外华人华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______________


结语:为和平站位、为历史发声、为未来担当

这次北京之行,不只是一次观礼,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更坚定地相信:

和平需要实力支撑,历史需要记忆延续;

海外华人更应理性发声、担当使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全人类和平发展的一部分力量。

我将把这次所见所感所悟,分享给马来西亚的亲友、商界伙伴、年轻一代、各华人社群。我相信,讲好这段经历,传达这份精神,会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热爱和平、珍惜历史、拥抱未来。

法治精神的启蒙与传承 —— 为《法治联邦》序

我有幸与林武灿先生相识于七十年中期,当时我们都留学英国---那时我在伦敦的利兹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随后又转赴伦敦修读企业管理,而武灿则完成了经济学士学位,继而赴林肯法院实现了成为律师的梦想。

彼时,虽然学业繁重,但我们从未忘记肩负海外学子的责任。通过学生运动,我们关心祖国马来西亚的时事,积极谋求海外学子的福利,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体育活动,共同渡过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

武灿回国后投身政坛,历经政治风雨的磨练,而我则专注于民办教育事业,透过民间团体积极推动社会活动。回顾这段彼此走上不同道路的岁月,只能感叹岁月的不留人,但情谊依然存在。

武灿与我还有一项共同的嗜好---不仅热爱阅读,更喜欢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如今得知他即将出版第三部著作《法治联邦》(THE RULE OF LAW IN THE FEDERATION),我由衷为他感到欣慰,也荣幸受邀为书撰写序言,借此表达几句肺腑之言,以资鼓励。

本书涵盖多个重要章节,内容丰富且极具深度,包括法治的概念与历史、法治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法治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法治的经济基础、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的复杂关系、宪法修改的历程,以及联邦政府如何镇压左翼政党的敏感议题。

我深信,这些涉及法律与法治的核心知识,意义非凡。它们不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启蒙知识,也是培育国民具备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奠基石。期望这些知识元素有助于推动我国迈向更普及的法治意识社会,这对保障人民福祉和促使社会持续进步是不可或缺的,更是现代民主国家所必备的土壤。

本书的核心精神始终围绕法治这一永恒主题。马来西亚作为一个以宪法为立国根基的君主立宪国家,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既相互配合又互相制衡,确保国家进步与社会和谐。然而,最为关键的,仍是我们人民须不断提升法律意识与自觉,方能共同克服阻碍落实公平及伸张正义的重重障碍。归根结底,群众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

令我特别欣慰的是,武灿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法律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互不相关的偏见。这无疑得益于他曾先后学习经济与法律两大领域,才能将两者融汇贯通,呈现出深刻且系统的洞见,实属不易。

此外,目前担任着槟城两间华小(慕义总校与分校) 董事重任的武灿作为华校出身的学者,不仅精通英语,还能运用其深厚的中文文学功底,将起源于西方的法律理念、制度和法治精神,用生动流畅的中文诠释出来。此书不仅能启发有志于法律深造的学生,也为普罗大众传递了珍贵且实用的法治知识。

书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强调了法治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历史性且细致地剖析了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第三章特别设置了“法治与母语教育”“法治与文化保护”的专论,深入阐述司法独立与公正对华文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一个真正落实法治精神的国家里,母语教育必将在全民的团结与努力下克服重重难关,迈向更为完善的高峰。

林德宜博士 新著《China Rising: USA and West Responding》 推荐序

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极度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理解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以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此所作出的种种回应,是任何一个关心世界发展与区域和平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林德宜博士的新作《China Rising: USA and West Responding》,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以独立、理性与深具洞察力的视角,对近年来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互动作出深刻剖析,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反思的另类观点。

由于对世界动向的关心及兴趣,我长期以来密切观察中美关系的发展互动脉络,并深知中国的崛起已然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现象之一。西方世界在面对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乃至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时,往往夹杂着复杂的心态——既有警惕与疑虑,也有竞争与排斥;更有甚者,将中国视为所谓“体制性对手”乃至“生存性威胁”(existential threat)。这种论调,在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与政策辩论中频频出现,对全球舆论与政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林博士的文章汇集,正是在这股舆论潮流中,为公众开启一扇通往理性、客观与多元理解的大门。他不从立场出发,而从事实与分析入手,拆解西方话语背后的政治逻辑与意识形态偏见,提供更全面与平衡的思考基础。在他笔下的“崛起中的中国”,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议题,而是一个复杂、多面、值得深究的国际现象。

对于马来西亚而言,我们位处中美两强之间,不仅是地缘的十字路口,更是多边外交与战略智慧的试炼场。我们奉行中立自主、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努力在多极世界中寻找共赢之道。林博士的研究成果,或可为我国在制定外交策略与经济政策时,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视角。

作为马来西亚国民,我们更应具备一种务实、理性的国际观。既不盲从任何一方,也不陷入意识形态的陷阱。面对全球格局的快速演变,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看世界,以前瞻的思维看中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区域稳定、经济合作与文明交流。正如本书所揭示的,国际关系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一个充满互动与演变的动态过程。

我由衷推荐这本著作,不仅因为它内容翔实、论点清晰,更因为它触及了当下全球舆论中最需要被重新审视的部分——我们如何“看待中国”,以及我们应如何“与中国共处”。对马来西亚读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本国际观察的指南,更是我们作为小国在大国竞争中,寻求平衡、保持清醒、把握机会的重要参考。


陈友信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