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8, 2025

新著后记:《路过留痕,迈向未来》

岁月真的是不留人,恍然之间,我竟已临古稀之年。

回望过往这四十年来沉浸在华团及社工的点滴,倒也以四本文集,汇集了自己社会参与的经历与体悟,亦让自己能不时回忆过往路程中曾经共事的身影与风景。

此文集能结集成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谨此衷心感谢各位出力者,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出版者尚书院文化出版创始人尚月婷女士,为书写序的两位多年好友—张永庆先生、陈亚才先生,进行审核的潘永强博士,以及这十年当中为我整理有关文集上载部落格《在继承中求兴革》的助理朱国滨与李佳黛。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与支持,这部文集难以顺利呈现。

特别感谢每一位默默付出的编辑、校对与设计团队,其专业精神和细致态度令书籍的质量得以保证。此外,感谢所有读者和关注者的鼓励与反馈,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创作者的思想结晶才得以持续被传承与发扬。


第四本文集之所以命名为《路过留痕》,不仅是对过去十年(2015年至2024年)亲身经历社会活动的足迹记录,也是缅怀许多早逝的同道中人。无论是在隆雪华堂面临逆境时挺身而出的颜清文、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华教斗士陆庭谕、为华教事业全国奔波的莫泰熙、与我亦师亦友的传奇人物陈凯希、终身奋斗永不言倦的吴建成、默默耕耘的华教幕后英雄李亚遨,还有雪华青多才多艺的林福南等——这十年内相继离我们而去的这些同道们,每一个都是我终生难忘的好伙伴,大马的好儿女。哪一个不曾是英姿焕发、激情澎湃的我国才俊?

逝者如归人,生者尚需完成未竟的征途,不负同道共理念。


我在2024年中旬接下董总主席一职,是经过整年再三省思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定。这不只是回应林老总、沈老等当年对我的提拔与期待,更是我深信唯有将中华文化的根扎得更深,同时配上开放多元的思维,方能让我们华裔国民在这片国土上昂首挺胸、无愧前人。若将华教困囿于华人圈子,势必自限自缚。我们更应明白,华教的真正内涵是「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全民的财富。我衷心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欣赏中华文化的各族子女,共同受益于其深邃底蕴;同时,也得以在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巩固我国的多元基因,而中华文化则可成为稳固华人族群自信的根基。


然而,这一切若只停留在反思与缅怀,终究未免止步于当下。我始终相信,一个社会工作者不能只是回顾过去,更必须勇于迈向未来。


记得数年前,我曾亲身前往阿联酋参观了迪拜的「未来博物馆」(Museum of the Future)。那次经验深深震撼了我——不仅是馆内展示的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精神:未来不是用来等待的,而是要被创造的。


我不禁反思:我们是否也常常沉溺于过往的荣耀,而错失了未来发展的契机?是否过度受缚于以往经历及现实的困境而限制了开拓的可能?那次参访让我更加坚信:有生之年务必勇于织梦、敢于突破、乐于学习,方能不负此生。


我深知,属于我个人在社会服务上的篇章已迈入“夕阳红”的年纪阶段,但希望当年的热诚及理念不减。我愿意将自己余下的岁月,视作延续社会责任与个人愿景的最后一段路程。尽管体力不再如昔,但相信目前思路与信念依然清晰:我们不能把未来交给「必然」的命运,而应把它交给愿意为理想奋斗的后来人。


现阶段的我,必会尽所能,鼓励和扶掖更多青年走进教育提升、社会公义、民主人权与创新改革交汇的社会舞台,去拥抱一个更加开放、跨界、多元的新时代。


若此生还能再出一本文集,愿能继续记录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投身华教与社会工作的思维与实践,以及佐证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青年如何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发光发热的种种事迹——期望那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总结,更是一段世代交替与改革精神延续的缩影。


愿此文集不仅成为过去思考的记录,更能自我激励未来探索的脚步,继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谨以此记,为自己留一痕,更望能为未来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