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说,在今年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看到“第一届国际儒商论坛”成功举办,心里非常激动,尤其推动儒家思想在企业与商业中的应用,相信这与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十几年来弘扬嘉庚精神的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使命。再一次祝贺儒商论坛成功举办!
我的演讲题目是“陈嘉庚林连玉:士绅精神与以商养文”。陈嘉庚与林连玉同样来自中国福建集美,一个是校主、一个是校友,虽然两人一生只是匆匆见过三次面,他们因教育相识、又因兴学而结缘,在我国华文教育发展史上更是无法绕过的两位先贤。
一、陈嘉庚与林连玉
陈嘉庚是倾尽财资、兴学办校的华商,且引领一系列华文教育改革,改变早期帮校各自为政的情况,为本地华文教育后续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而林连玉是一介书生,却在华文教育存亡之秋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多元文化,使本地华文教育得以继续薪火相传,而林连玉也是嘉庚精神在马来西亚本土最重要的实践者。
陈嘉庚与林连玉生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遭遇和生活经历,但是两人都展现出大公大勇、爱国爱民、家国天下的精神面貌。在两人如此相似的精神面貌背后,必然有其一脉相承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便是儒家文化内涵——“士的精神”,而陈嘉庚与林连玉两者对发展教育的执着便是最佳的实证。
何为“士的精神”?从词汇释义,“士”是指士大夫,即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或称“士绅”,因此,“士绅精神”便是指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社会领袖所展现出的人格及精神风貌。(备用:儒家精神内涵丰富,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人要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二、陈嘉庚的“士绅精神”
陈嘉庚的“士绅精神”从哪里来?陈嘉庚作为一个商人,将其儒士风范带到了其商业中,以自身商业所得,悉数捐作办学经费,形成其“以商养文”、“以商养学”的理念。因此,陈嘉庚所展现的是一种绅商对民族、国家及社会的责任感。
陈嘉庚九岁入私塾,所读的书是三字经及四书等儒家经典,因此八年私塾教育便是他儒士精神的源头和启蒙。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提到,他“自廿岁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出乎生性之自然,绝非被动勉强者”,表现出他早在青少时期就已经立志为社会公益服务。另一句“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万一”,体现出他对于人格的崇高理想,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谦卑。
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志于道,据于德”的商人,陈嘉庚心怀家国天下,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立下“兴学报国”、“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体现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
陈嘉庚提出实业与教育的相互依赖,“教育之必需经济,经济之必赖实业”、“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主要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有赖于发展教育”,因此,陈嘉庚在开始独立经商时就已经捐资助学,之后每年都例行捐资办校。随着其商业愈加繁盛,他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扩大,创办集美各校及厦门大学。即使后来胶价下跌,陈嘉庚企业开始亏损后,陈嘉庚依然坚定维持两校校费。
今天当我们说社会企业,谈企业目标不应该只是赚钱,而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或为社会服务。在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就已经为我们展示一个社会企业的模范。他将理想和个人品格带到企业中并影响公司上下,举例来说,陈嘉庚公司职员李光前、陈六使出来自立门户,但依然支持陈嘉庚、出资支持兴学办教。
我曾经在其他场合中都说过一句话,陈嘉庚的一生是印证了“为富不一定不仁”。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为富不仁”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商人的观点。然而,陈嘉庚身为一代侨商,他以自己的一生来论证了“为富不仁”不一定完全正确。
陈嘉庚自1912年回乡办学以来,带动了华侨捐办教育,民国时期就掀起华侨返乡办学的热潮,陈嘉庚开创了侨商在桑梓捐办学校的先河,培育了大批人才。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公益模式,现在广泛地被南洋华商继承。如今陈嘉庚不仅仅是华侨旗帜,也是南洋华商各界人士学习的榜样,教育界人士学习他先进的办学理念,慈善界人士学习他创新的公益模式。如今的华商已经不局限于自己国家或故乡的公益事业,而是跨越乡土与民族,走向世界各地,为教育奉献。
陈嘉庚的慈善公益精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陈嘉庚致力于慈善事业长达60年,在过程中逐渐形成嘉庚式的慈善思想,提出了见地深刻的公益思想,例如“公益不待富而后行”、“金钱如肥料,散播乃有用”、“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等,以实践他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今天,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在教育、社会改革与公益事业的发展方面,应有更多的担当。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公益模式、“不待富而行”的慈善思想,是非常值得当代企业家学习的。
三、林连玉的“士绅精神”
林连玉的“士绅精神”又如何呢?
有研究指出,林连玉曾多次在其家书中坦言其性格深受祖父林以仁影响,“家庭教育对我有影响的乃是我的祖父以仁公……以仁公高风亮节,正道廉洁,不仅乡人钦仰,连永春知州也表敬重。我私心崇拜他,认为做人必须那样才算成功”;并且其儒家知识也是由其祖父教授。
因此,要了解林连玉的“士绅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其祖父林以仁的儒士形象。厦门大学教授汪煌辉著《传》说林以仁“以整顿一乡一邑为己任”、“生平律己,严守礼笃,而见利轻类”;《美山林氏族谱》描述林以仁“孝友传家,忠信行善,律己严、守礼笃而见利轻,廉洁奉公,为世楷模”。
林连玉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强民、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根本,这实证了儒家“士绅精神”重视教化、崇尚学问的传统。他始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提现了他作为教育家、思想家更是实践者的一种特质,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一种延伸。
在儒家“士绅精神”中的一个特质就是“兼济天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的林连玉关心社会发展,为维护华人权益而奔走呼号,这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源自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关怀与忧患意识。可以说,林连玉的一生都在为改善社会、维护公平正义而奋斗。这种关心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正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核心。
四、总结
“志于道,据于德”,对地方社会展现深度关怀的儒家士的精神,是“嘉庚精神”与“林连玉精神”中一脉相承的核心。陈嘉庚与林连玉的精神,最大的体现莫过于两者极其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兴邦”。
陈嘉庚在尽自己之天职,自身捐资办学,即使后来企业收盘,也毅然将自己仅有的钱财尽用于教育;同时,他在新加坡期间持续领导新马华社筹款建校,为新马华社留下了重视教育的精神火种。而林连玉继承了这种鞠躬尽瘁的教育精神,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不畏强权、捍卫华校,坚守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共存,即使后来被褫夺公民权也不妥协,启发了马来西亚华社。
陈嘉庚落实其正当经营,以商业汇集的资源“治国平天下”,是名符其实的儒商;而林连玉以择善固之、威武不屈的精神,终生捍卫华教,展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儒士风范。儒家的精髓串连了这两位我国的华人典范,-先一后为华文教育奉献并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2024年12月13日
第一届国际儒商论坛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