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华教运动,动与不动”到今天的主题“变与不变”,对我来说这始终进步,表示大家已经认为华教运动已经重要新启动,从「华教活动」提生为「华教运动」,进而关心下一个层次的问题,即“变或不变”。对我而言,格局上变的是社会与政局,不变的是华社对于华教运动及母语教育的坚持。在秉持华教运动一贯的原则之下,其策略与方法则需顺应时势而有所调整。
在这新形势下,华教同道必须探索新思維,才能因应新挑战,而不是保留「围城心态」,闭关自守。本人谨此提出三变二不变,与各位同道一起斟酌参详,尝试为华教寻找新路向。
二不变
‘不变的是本质,是战略上三变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一) 中华文化
华校作为马来西亚多源流教育体系的一支,其功能是提供所有马来西亚人--不分族裔宗教背景--深度学习中文,并通过中文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机运,让他们得以拥抱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人文遗产。在华校,中文的学习绝不是为了简单的说听读写,而是要准备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钻研中华文明的瑰宝。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但不减低人文的重要性,反而让人更需要人文素养来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趋势大师在其著作《高科技,高人文》(High
Tech High Touch)清楚阐明了这全球新趋势。人工智能的发达,将会使许多工作消失,而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正是人文与文化。为学生准备深入探索中华文化进而欣赏世界各大文明异同的钥匙,正是马来西亚华校的特点。因此,拥抱非母语生,不是让华校变质的危机,而是华校必须进阶补强以让更多马来西亚子弟接触中华文化的时代契机。
(二)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是华校教育的主体,不能也不会因为发展第二语言教学而偏废。以国民团结为由统一各源流学校的声音,从来不曾消失,其中最包容的主张就是效仿新加坡,在单一源流学校内提供各种母语教育的学习。我们以两种理由,强力反对这种主张。第一,如果目的是要让不同族裔宗教背景的学生一同学习,非母语生不断增长的华小其实是楷模,落后的反而是一直流失非巫裔学生的国小,要把华小改为国小等于放弃成功的多源流教育模式,以此掩饰国民教育的失败。第二,母语教育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允许学生以母语学习,对少数语文天赋强、学习条件优、家庭环境好的学生或许完全不成问题,对其他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却只会让他们为了分心学习非母語语言而不能充分掌握其他知识,最后加剧社会贫富强弱的差距。马来社会过半反对“英文教数理”,担心的不仅仅是马来文的退化,更是弱势马来学生学无所成的命运。维护母语教育,因此不仅仅是捍卫多元文化主义,更是坚持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普及教育,反对让弱势者自生自灭的冷血心态。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个人学习条件好,可以适应甚至受惠于单元化教育,就要求人人都有同样的条件,而罔顾适应不良者辍学、日后就业困难的命运。母语教育不应该强加于每个学生,但必须是任何学生都有的选项。因此,我们会旗帜鲜明地以多元文化主义和社会包容两个方针,结合各族群各阶层的群众力量,以教育为武器,一同建设更平等更有爱心社会!
三变
‘变的不是本质,而是战略,以便让华教占据当下形势的制高点,再创高峰。’
(一)教育改革
华教运动从来不曾食古不化,所以在19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之后,在1980年代末我们就赶上全球教育改革的列车。在新形势下,我们会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工作,以便校园更多元开放,孩子更成人成才。处于目前知识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冲击下,知识社会已提升为智慧社会。华教务必搭上全球起动的教育改革轨道,培养面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从传统的强调“教”至今日盛行的学生与教师角色转换,以生为本的各类教学模式涌现。力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纪律及团队合作精神,跨科的学习,文理融合教学(我国教育部也将取消高中文理分流),注重教育实践及社区参与,塑造多语情境教学,都对我国华校有改革的要求。
要培养未来人才,就避不开面对资讯流通及高科技的掌握,如编码技术(Coding)。其实教育改革也需应用高科技,如从多媒体课室到智慧校园,线上线下综合教学。从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继续学习,在教与学上已不能以不変应万变了。
(二)统考国际化
在关中生被法庭判决可以报考统考后,其实法理上统考已跨出统考公开化一大步。统考水准既然能让举世数十国数百所大学承认,我们不必将统考自限于独中,而应该放眼全球,在无边界的教育工业中取得一席之地。不但英国A-level在全球通行无阻,连澳洲的南澳州预科(SAM)和西澳州的澳洲预科(AUSMAT)尽管只是州政府主管的课程,也可以直达各国名校。统考国际化的好处是,不仅仅让董教总走出马来西亚,因而能提升它在教育政策上的谈判筹码和布局选择,最大的得益者是学生,因为考生国际化自然意味着国际竞争力更强,文凭更有价值。在中文将成为第二大全球性语文的未来,统考中文版将让马来西亚在全球中文学术界占有一处要津,让独中生与东半球最大市场自动接轨,在未来升学就业投资时坐享人和之便。统考国际化,自然必须要有完备的配套,让与统考共同成长的独中不但不会在生源上受到冲击,还能同享成长的利惠。
与统考国际化同步的是,统考毕业生也必须强化语言尤其是口语的能力,以便能轻易与国际接轨。在西方国家,东亚学生给人只会读书、不善言辞、內向的刻板印象,这将失去很多机会。马来西亚的统考生必须确立与一般东亚学生不同的形象,把劣势转为优势。然而,当今统考生口语能力弱的问题,不仅英文如此,国文口語更严重。在国内,许多批评统考者就以为统考学生马来文能力低落,不知道报考SPM的统考生(占整体统考生的8成强)中国文优等的多达六成强,比例甚至高于一般SPM考生。要改变统考生予人英巫文口語能力欠佳的的整體印象,我们必須加大力度強化口语教学,以演讲、辩论、电影、歌谣、社交媒体帖文等形式让学生提升马来文与英文的表达能力。
(三)培育全球视野华校生
我国华教运动从没努力将华校模式推广到全球各地开枝散叶,而是期望华教体系培养出世界公民,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力争上游,因此不困于国界或国内政策,不会因为生于小国或作为国内少数族群而处于劣势。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门下有大志者,都胸怀天下、周游列国以求施展抱负。21世纪的“天下”、“列国”,当然不同于两千年前中国的概念,但是全球互通、大国争霸、文明角力的这个时代,其实是全球化的战国时代。马来西亚华教处在国际地缘政治、国内族群政治的狭缝中,其毕业生绝对没有偏安苟存的条件,反之必须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才能在文明交锋、全球暖化、智能革命等各种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华校毕业生必须能够掌握中文及另外一两种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认识背后的文明体系,建立厚实的人文修养和人际能力,在升学、就业、家庭各方面都能安身立命,穷能独善其身,达能兼善天下。
简言之,509政党轮替后,我国的确处于思维转移的最佳时机。但这也是保守势力奋起反击的危急时刻。此刻,我认为华社既不应操之过急,务必杜绝民粹意识,反而应主动与友族进步人士 /
团体串联,合办活动,共同进行论述宣导与消毒;与更多中立、理性的友族组织及个人互动沟通。华教运动应提倡相互理解尊重,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团体或个人,并须切记“欲速则不达”的古训,特别正值目前这个多元族群国家进行政改的关键时期。
顺应国际中文受落发展之势,国内政改带动许多新思维之时,华教工作者应有文化自信反守为攻。在不忘初衷坚持华教大原则下,有勇有谋地为华教开拓新领域,化被动为主动地谋划华教发展的新路向。
雪隆华教营演讲
201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