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9, 2016

从文化交流到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面

“一带一路的建设秉持共商、共建与共享原则,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简称为“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少人尚无法体会这构想会对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然而,随着此倡议得到沿线65个国家与地区的热烈反应,其倡议盖全球总面积的41.3%,占全球总人口的60%,至20153月“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公布。这震惊全球的划时代构思蕴含无比潜能,足以改变全球经贸格局及人文面貌。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代陆海双丝路的传承和提升,对欧亚大陆政经文教的重新组合。目前世人主要着眼于其政经考量,特别是发展商机,但对其历史积淀及人文内涵发掘尚嫌不足,而文化沟通正是民心相通的不二法门。

“一带一路”发展格局的宏观考量

古代丝绸之路从汉朝西安起步,横跨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与中东欧,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首尾相接连成一环。西汉初年张骞出使离中国首都长安直线四千余公里的月氏王国寻求结盟以抗匈奴不果,却在西域开拓出新的东西通道,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

(一)  政经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肯定是具时代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沿线人口不下44亿人,其中既有人均GDP三千美元的发展中地区,也有超越万元美元人均GDP的发展国家。“一带一路”活动所能射的经贸实效,在现今多元世界所起的共荣桥梁作用,绝不容忽视。

近年来美国慑于中国的国力大增,似有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之势。经多年筹划推出两大经贸武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及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其中以TPP为例,其边缘化中国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TPP包含特选的十二国家,其GDP占全球约40%,是全球贸易额的1/3将已拥有10万亿GDP的中国排除在外。但鉴于支持经贸国际化的大原则,中国仅能哑子吃黄连,无从申诉,转而采取自强因应之道,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方案之一。这倡议著重于包容性及互惠互利原则,中国注重于扮演推动角色而非主导,对比美国倡导TPPTTIP的主导角色及排他性,其对世界格局影响的广度自不能同日而论。

相比目前各区域经济构,如TPP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甄选特定国家参与,然而一带一路却包含沿线所有65个国家,可自动自发选择参与这共同体大工程。

中国从没公开评论TPP,反而与TPP 12国中的5国签署经济自贸协定(FTA),而TPP签署国中也有7国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这使美国围中国的经贸阴谋破功。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配套计划。不只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来了个升级版,中国马不停蹄又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并设创始成员国机制,令来自亚洲,大洋洲,欧洲,拉美洲及非洲的57个国家争先恐后加入此行列,大壮声势。

除此,丝绸基金及金砖国银行的建立,也直接间接为“一带一路”起了护航作用。

(二)  历史符号、文化互鉴

自汉朝开始,中国祖先足迹就以多条陆路海路遍佈亚欧非诸国,制造了贸易网络及人文交流平台。丝绸之路并不仅是贸易互惠的管道,人才流动及文化互鉴,也是人类偉大的创举。

除了经贸金融外,丝绸之路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實屬空前。从中国传出的火药、造纸术、罗盘,以及丝绸穿着、茶艺、陶瓷等,从‘西南夷’诸国则引进了伊朗地毯、印度手镯、中东地区的骑士制度,西方的玻璃、中东的香料及阿拉伯医药学等。

玄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将佛教经文从佛教圣地印度带中国大陆,各民族的乐器音乐的觀摩交流,茶文化通过此路途传至全球各地,以致世界各国对茶的称呼不是以茶(cha)发声就是Teh音称之。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郑和以和平之师七下西洋全球文明的重要篇章。郑和以一位信奉清真教的将军统帅数万非清真教徒的海军就可佐证中华文化的包容多元。至于郑和因其仁慈及受人爱戴而逝后被民众尊称为三保公,供奉在道教神坛,更是千古一绝的历史逸事。

(三)  宗教考量、清真元素

延续了两千年的一带一路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宗教传播的要道。这双向的交流令西域宗教得以进入中国而中国本土信仰及儒道哲理也得以往外扩展其影响力。从基督教以景教此一宗派首次进入中国甚至传至西域中亚,而明末清初耶稣会的影响也打开了中国宋明海禁后的封闭自守态,重新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宗教所起的文化互补功效是意义重大的。自廿世纪以来,基于科技发展迅速,网络跨越了国界,正如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John Naisbitt)所言:在高科技的时代,人们为了保持个人身份标志,热衷于强化本身本土文化的认同,包括宗教。至于物欲横流,物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导致民心浮躁失落,以宗教信仰寻求精神寄托更是风行。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就有57个国家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而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就有30多个,包括穆斯林人口占九成以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中亚五国、伊朗、叙利亚、伊拉克、印尼、土耳其等国。印度的穆斯林人口虽是少数,但却有1.76亿之多,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的国家。

2015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公开阐明民心相通是以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为载体,‘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要达到此划时代宏图大计以造福全人类,宗教考量确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及其发展趋势的掌握。


文明冲突 vs 宗教对话
1993年哈佛大学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一文中,首次将文明与政治力量紧密联系,并提出‘世界上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最主要权利。’他虽表示其著作是期望‘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然而其主意识是世界各大文明的冲突进而引起文明间的战争是难以避免的。有鉴于中美目前的合关系(即是代表中国文明及西方文明),伊斯兰势力的兴起(代表伊斯兰文明)亨廷顿言似乎隐然成為事实。批评者将这言论当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他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遗老,虽承认西方已开始落,但依然相信‘西方价值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它的独特性,而不在于它的普遍性’。

文明塑造民族性格,对个别族群的思想意识有巨大影响。文明冲突也可是利益冲突的伪装。亨廷顿的悲观论将有助于滋长民族间恐惧,相互不信任,猜疑甚至仇恨,最终可能导致战争。

相对其它积极思想家,如池田大作毕生推动以文明对话取代文明对抗的实际工作,他尊重人性,带动文明,并落实寻求各宗教各文明的普世价值及共识。

文明不相等于宗教,而文化可以是分裂也可是整合的力量,就视世人如何应用之。其实不少文明/宗教/种族冲突都脱离不了利益冲突,而文明/宗教/种族仅是动员民众的幌子。

在目前世界战事纷乱、政治暗流汹涌之际,“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和谐共存的生态,所追求的文化沟通及民心相通的目标,正如久旱逢甘露。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提升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宏愿则视它是否能真正有助于促进文明互鉴,互惠互利的效

促进文化交流及文明互鉴工作,可以通过出版刊物,互派留学生,相互推展国外文化展演,联合推動文化研究及座谈论坛,培育互相了解的跨文化人才等等。

近期伊斯兰国(IS)势力的兴起是有其历史脉络及现实原因的。自穆罕默德去世一个世纪之后,伊斯兰帝国从波斯湾延至印度河及中国边境,其在文学医药科学天文学艺术建筑各领域曾为人类发展史中增添耀目的光彩。至于在欧洲黑暗时期,穆斯林思想家,科学家及众多知识分子继续保持知识之光,协助唤醒当时沉睡的西方智慧心灵。

伊斯兰在最近数个世纪留滞不前,西方殖民化惨痛历史包括美国的单极霸道在中东所作所为,恰恰提供极端伊斯兰分子最适当的滋长土壤。有过相同悲惨被压迫历史的中华民族如今高呼振兴民族,共筑中国梦,广大穆斯林有着强烈重振穆斯林的光辉历史也就人同此心可以理解了。

要解决目前全球人类面对伊斯兰国暴行的浩劫,与其悲观地接受文明冲突无可避免的预言,倒不如致力以文明对话文化互尊互信来化解仇恨。

耶稣出生于两千多年前。自他创教以来,其教会都受罗马官方宗教的迫害,直到公元213年其教会才获得罗马帝国官方认同承认,而于380年提升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景教是其分裂支流之一。罗马天主教教宗自此操纵教徒命运甚至生死大权。在其黑暗期,教内保守势力也曾犯下不少罪过,至于斩人头处绞刑也才是个世纪前的平常事。到了16世纪教会内部激发新教革命,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倡导的新教主义革新确也给教会带来新思维,更给罗马天主教带来极大冲击。历史证明它带给了教会现代化的挑战及健全竞争。

穆罕默德出生于公元570年,先知的封印教史上订为610年。伊斯兰的名称主要意义是“和平”,全部意义则是“当一个人的生命顺从了神,和平就会降临”。虽然教义中有圣战条文,但显然其战争是为了长期的和平,这也是这宗教崛起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总结。

目前伊斯兰国(IS)残暴无人道,其宗教比罗马天主教创教迟了五百多年,而马丁路德也是于五百多年前才在罗马天主教内掀起改革风暴。从宗教史对比这两个世界性宗教,或许这是宗教宿命的必经历程,人类是否应期盼在这关键时刻伊斯兰教内部出现革新力量及宗教司,将伊斯兰教拉回和平正道?

也有评论者认为罗马天主教与眼前的伊斯兰教大不相同。罗马天主教绝对权威归教宗,但伊斯兰教早已分裂为什叶派(Shi’ites)及逊尼派(Sunni),双方互不相容甚至多年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发展虽不一定有必然的规律,但目前穆斯林进步开明人士中早有此宗教革新的强烈意愿。非穆斯林群体有必要扶助支援这些革新力量,积极进行跨宗教交流,而一带一路横跨多个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也正是大力促进宗教对话的绝好途径。

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思维
既然一带一路开宗明义仅是个倡议并不是中国的战略,它强调是互动推展而不是单家主导,着力点是打造全人类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精神内涵是‘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文明互鉴’,倡导者就务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新文化思维提防自己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封建基因成了新时代宏图大计的绊脚石。

在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时代,中国传统言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得重新审思。中国的‘天下观’向来强调内外有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以自己为中心。若以此‘天下观’去与各国打交道,肯定碰钉子。虽然有些人常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来佐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然而四海之内意指‘普天之下’,古人实指中国全境,因中国四周都是海,故古人称中国为海内,外国称为海外,追根究底,还是内外有别。这种‘家天下’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更是许多民族国家的常态。要在新时代有更大的担当,就得进行‘基因优化’,真正落实平等对待,海内外朋友互尊互信,广结善缘。

从传统‘天下观’所衍生的封建皇朝的‘朝贡体系’,更应被视为封建皇朝的封建体制。这历史的遗老思维与今日各国各族人民力求平等公平的心态不。若强调以中国模式来重建世界新秩序,肯定会让别有居心者有机可乘,大事抹黑中国的良好动机,宣扬中国威胁论,也正好落实了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预言。

在强调通过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时,其原则是文化互鉴,互尊互信。文明的变革与发展,经济因素仅是重要条件,而不是根本因素。现代化不代表全盘西化,中华文化的精髓,释道佛及经典的精华,都是中华民族重新立足于世界文明强国的主导力量,更是文化中华再造辉煌的核心精神。

一带一路提供了中华文化与其它世界文明互鉴交流的绝好平台,吸纳包容其他文明的精华正是文化转型及提升的必要過程

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不必讳言,一带一路的初步构想至少部分是来自解决中国国内产能过剩,充分应用充沛外汇储备金,确保未来引进生产资源的管道顺畅及经济结构优化的转型战略。当然在中国发展迅速财富暴涨所引起的浮躁民心及仇富心态也得有新的应对方案,而一带一路倡议可让全国人民有造福全人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想。至于协助沿线各国家共繁共利以实现现代化理想,更易达到利人利己的终极目标。就如最近因捷克于中欧交通枢纽,中国又能提供捷克所需的市场及技术,中捷合作各取所需,已不再沉淀于过去的恩怨或政体的不一。过去对外援助不言回报,今日执行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原则,一代人做一代事也是新常态。

对于马来西亚响应一带一路所具有的优势,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有以下体会。他认为马来西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就‘天时’而言,除马中两国世代好友,如今两国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马中建交40周年的2014年起,两国高层领导互访频密,政治互信深化。此两国处于发展关键期,优势互补合作共荣是共同的目标。至于‘地利’则指马来西亚位处东盟中心,可谓是东盟窗口,况且又是扼守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近邻兼可靠盟友。‘人和’是指马国行的‘全球温和主义’与海丝路倡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有共识。在马占23%的华裔人口与中国人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情意结深,可为马中两国友好关系增加推力。

在打造李克强总理首倡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及亚太自贸区建设,马中两国确是大有合作空间。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既宣扬要复兴民族及建中国梦。但若要一带一路倡议能动员全球华人的积极性,甚至发挥对全球格局及全人类的影响力,就有必要将终极目标提升至重建中华梦及推动文化中国的再造,甚至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至于要让世界各国相信中国的崛起是有利于世界和平,并心服口服接受一带一路倡议能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那我们必须在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过程兼顾文化元素及文明对话,并主动吸纳全球积极的普世价值观,让中华文明赋予现代意义。


中国从‘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至今日宣扬‘造福全人类’的新理念,倒也是与时并进的思维转型,伟大务实的全球性宏图!

Tuesday, April 5, 2016

嘉庚精神的时代意义

首届“嘉庚论坛”发言稿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于2011年下旬开始筹备,于2013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迈入了第三年。当年筹组此基金的动力,正来自要发扬嘉庚精神、乃至于其时代精神。我始终坚信,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其重点正在于他们的思想精髓及为人事迹,能促使现代人朝向真善美。纵观陈嘉庚一生所言所为,我们基金同仁认为能以“从侨到桥”来概述陈嘉庚先生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嘉庚精神的时代意义。

华侨是个应历史发展而浮现的群体。在那个时代,华人大多因当家乡民不聊生而离乡背井,他们绝大部分是以水路跨出国门,出外“讨生活”。所以,若将“华侨”归纳为“海洋文化实力的群体”也与事实相距不远。

华侨在异乡冒险进取、刻苦耐劳,为了家乡父老子女而在海外忍辱苦干,坚信“爱拼才会赢”原则而度过重重难关。“侨批”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选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正看重这些千万投奔海外、却又心系家乡社里,长期以私函夹带汇款,透过水客救济家人的感人事迹。

至于“桥”是比喻沟通各地海外华人的工具。今天的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政、经、文、教各个领域皆出现冲破民族、语言、国界等屏障的专才,并正在进行密切交流。当我们今天在谈“嘉庚精神”、谈“华人华侨”的时候,更应该跨越国界、超越历史,突破狭隘的民粹主义及本土主义,以一种国际视野才能立足于现代格局。

谈起陈嘉庚精神的时代意义,就不能不从他的“扎根本土、走向世界”的举止言行谈起。要团结全球华人为民族复兴出力,就离不开建塑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文化圈,更要刷新迈向海洋时代的中华民族形象。

“汉唐盛世”与其包容开明的胸襟有关,明清国力衰退的因素离不开海禁。海洋没有路,但海洋到处是路,就看“航海家”有无开拓的魄力与勇气。陈嘉庚不谙英文或其他外国语文,甚至连普通话也说得不好,但这并不能阻止将其商业版图扩展至欧洲甚至美洲大陆。他是马来亚国际贸易的推手,是第一位华商将当时高高在上的英国人聘为其职员。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他依然重视扎根本土的重要性,所作所为最后都为了裨益祖国乡民。

嘉庚精神对现代人的启发还在于其“诚毅经营、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是嘉庚老先生无往不利的生活原则及经商手法。他也敢于创新,从黄梨罐头业到制造许多橡胶产品,从适当时刻投资航运到大胆采用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他是名副其实的创业家。卓越的商管能力,培育人才的公司规章,更令他获得“马来亚的亨利·福特”誉称。

对于当今中国大力鼓吹创新创业的时代,嘉庚精神肯定能启迪后人。至于“爱国爱民、服务社会”当然不啻为浮躁的现代社会的一帖良药。如今物欲横流暴发户心态泛滥,不少国民以个人财富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全力鼓吹“服务社会、扶持弱者”的社会正能量。陈嘉庚一生为他人尽心尽力,视财富如粪土,“施之者有益”之言论令人叫绝。这思想的现代化意义正在于推展“和谐社会”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