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1, 2024

开拓教育视野,建设华教事业

 雪隆董联会中委交流营

“开拓教育视野,建设华教事业”

谈雪隆董联会的任务与挑战


尊敬的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雪隆董联会在教育领域的任务与挑战。

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华教事业的组织,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十分需要大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一起完成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华教指的是华文教育,而非仅仅为华人教育。

另外,非华裔生的增加是大势所趋,无法改变,也不须改变。

对比2023年,2024年土著学生增加8,175人,而非土著学生减少5,810人。


教育新视野:-

1.0) 教育未来的人才

培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协合力(团队合作)、鉴别力(信息准确性与价值判断),以及抗压能力(情绪管理与危机应对)。


2.0) 跨学科能力,高科技高人文素养

从西方兴起结合艺术与科学、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现代教育模式,值得参考和取经,为培育跨领域能力做准备。


3.0) 智能教育的普及化

对于政府着重在学生对科学、数学和英文掌握能力的新措施有保留。智能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融合到不同学科的教材中,以塑造不同层次的智能化教育进程。


4.0) 综合评鉴 VS 应试教育:

必须重视未来的教育模式并非为了应付考试用途,而是综合评鉴个别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成绩与成长潜能。


建设华教事业:现阶段工作重点

一、弘扬中华文化,提倡尊师重道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我们要积极倡导尊师重道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中的重要角色。同时,我们也应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让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中自信成长。


二、报读报考SPM、STPM华文科

华文教育是华教事业的核心之一。我们必须鼓励更多学生(不分族群)报考SPM、STPM华文科,提升华文教育的地位与认可度。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是整个华族未来的希望。


三、关注州内华小课题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政策环境时,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华小的课题,特别是促请教育部落实在朝政党在大选前的诉求。这需要我们团结一致,争取合理的政策支持,确保华小的生存空间不受到压榨。

近年发生多所微型华小生存受限、迁校的问题凸显出我们必须注重争取承认各源流学校地位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坚持多源流教育的原则,反对任何可能对华教事业造成不利影响的政策。教育是所有族群共同的权利,我们不能允许政策将各族群分化,造成教育政策上的不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四、培育华教运动新一代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华教运动接班人。雪隆董联会将继续举办中学生干训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在投入社会前必须具备的个人综合竞争力、组织能力思维以及各项社交技术应用条件。

我们也要支持国民型华中及国中华文学会活动,即提供充足的资源给上述政府体制内的中学的中华文化活动。


五、全力辅助董总

最后,我们希望雪隆董联会将继续全力支持董总的各项工作,共同推动华教事业的长期发展。

内部团结一致,才能推动克服发展华教的困难、更从容迎接外部挑战。

辅助董总倾全力争取统考承认,处理师资短缺,以及力求官方系统性拨款。


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开拓教育的视野,为建设更为美好的华教事业而努力。

“华校一家人”的精神,资源分享,相互支援,强化华教共同体的共识。

谢谢大家!


2024年10月6日

嘉庚精神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启

2024年集美大学“陈嘉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讨会

陈友信、庄诒晶


各位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先生、女士,大家好!

首先祝由集美大学主办“陈嘉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讨会圆满成功!

本次集美大学为纪念陈嘉庚先生150年诞辰举办研讨会,不仅是回应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年前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的重点“共圆民族复兴之梦”,更是深一层探讨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文化传承,让人为之振奋!

众所周知,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跨越时代的巨人。嘉庚先生在中国福建集美出生,却扬名海外,一百多年前,他过番南洋,成为华人华侨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成为中国与海外华人华侨相连的典范人物。嘉庚先生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一生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积极改造社会,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离开人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他的善行义举与高尚情操,依然为海内外华人所深深怀念和传颂。

2011年,我联合其他三位马来西亚华商:陈凯希先生、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拿督张润安,发起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其初衷正是为了发扬嘉庚精神、乃至于其时代价值。陈嘉庚基金在马来西亚正式注册至今,成立了“陈嘉庚文化中心”、“陈嘉庚纪念馆”、“嘉庚学堂”等小组,每年举办“嘉庚之夜”、“陈嘉庚精神奖”、“嘉庚论坛”、“先贤交辉”展览等,近期还开创了“嘉庚书房”展览等,一做就做了十年,我们在海外也致力于举办学术与推广活动、培养人才、支援教育工程等,以实际行动来落实与弘扬嘉庚精神。

我们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的同仁,认为能以“从侨到桥”来概述陈嘉庚先生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集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陈嘉庚,以己为“桥”,团结各地海内外华侨华人,支援抗日战争、开拓教育事业、推动社会改革等,世所罕见。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因受到嘉庚精神的感召,以嘉庚为“桥”,跨越狭隘的民粹主义,呼吁海外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共同面对「去全球化」歪风,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当今促进多元世界的活力!

2018年6月,这一座“嘉庚之桥”通过中国侨联的华侨公益基金会这个平台,在中国正式成立“陈嘉庚教育公益基金”;2019年,“陈嘉庚基金联谊会”在香港举行盛大成立大会,包括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在内的8个会员团体成为发起成员。这些一个又一个,在各地开花结果的“陈嘉庚系”组织,是继承了嘉庚先生的“造桥者”的伟大事业,承担了为教育奉献、为社会服务的重大使命,以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传承嘉庚精神。


(一) 正当经营,诚毅为训

1.1) 替父还债

1903年,陈嘉庚父亲的生意破产且欠下高达20多万叻币的债务。根据当时新加坡的法律,父债不必子偿,但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陈嘉庚表示“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他毅然承担了父亲的所有债务。他向债主承诺,“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

陈嘉庚从经营米店、黄梨罐头厂干起,从简起家。至1907年,他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全部债务。陈嘉庚“代父还债”的举动迅速传遍了东南亚,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赞赏,为日后经营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和信誉基础。


1.2) 诚信为本

陈嘉庚将诚信经营原则写入公司章程,并亲自拟写警语置于章程页眉,用于警示和告诫职员。一方面,陈嘉庚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公司生产的各类胶制品出厂前必须经过多道工序检验,为顾客严把质量关。他在眉头警语中写道“货真价实,免费口舌;货假价贱,招人不悦”;“货品损坏,买后退还;如系原有,换之勿缓”。

正是因为诚信经营,质量过关,陈嘉庚公司生产的“钟标”牌胶靴和“苏丹”牌黄梨罐头得以畅销世界。另一方面,陈嘉庚非常重视对顾客的尊重与相互信任,“待人勿欺诈,欺诈必取败”“与同业竞争,要用优美之精神与诚恳之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1.3) 从商之道

始终秉承中华民族“诚以待人,毅以处事”传统的陈嘉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与智慧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庞大企业王国,成为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的杰出企业家。

由于深受陈嘉庚那个时代的华侨先辈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对于在地中小学、大专院校的教育建设,无论硬体软体,出钱出力不在话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创办的“陈嘉庚精神奖”至今是第九届,曾奖掖数位企业家——已故丹斯里拿督斯里杨忠礼、李斯仁,及我们基金发起人——已故陈凯希先生。以上几位马来西亚企业家充分发挥陈嘉庚精神——诚信为本、以商养文的精神,如今仍然影响及启发马来西亚企业家。


(二) 团结华人华侨,促进正面社会文化

2.1)对海外华人华侨的正面影响

作为近代中国衰败危亡的受害者和见证者,华侨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嘉庚精神”的持续生命力在于,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没有个人私利,一生只求国家富强、民族兴旺、造福桑梓。

1938年10月10日,来自南洋地区45个城市的华侨救亡组织和代表168人,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难民总会,公推陈嘉庚为主席。自此,南洋地区上千华侨团结在南侨总会的旗帜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援助祖国抗战。

南洋华侨历史上第一次广泛而有力地组织起来,这与陈嘉庚的影响和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种跨越以往基于方言、宗亲等隔阂的华社大团结,有力推动了南洋地区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暴发,也奠定了“嘉庚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爱乡。

诚然,多数华侨的爱国心是自发的、由衷的,而陈嘉庚的家国情怀又增加了无私的、明辨是非的,完全以国家利益为标尺,从同盟会、国民党到共产党,谁最能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就支持谁,谁最能关注、解决民间疾苦就站在那一边,从不轻易屈服。他强调“建国必先认清是非,如是非不先认清,则政治上一切建设都无从谈起”。

陈嘉庚不是政治家,但他交友广泛、信息灵通、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对国内外局势不仅深入了解,而且判断正确,分析精辟,其爱国爱乡的实践和做法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2.2) 推动公益事业,打破省帮隔阂

陈嘉庚从1923年起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就在华侨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1923年担任怡和轩俱乐部总理之后,陈嘉庚便致力于星马华侨社会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把怡和轩当成自己第二个家。

怡和轩成立于1895年,成立的目的是团结福建帮的侨领。陈嘉庚担任俱乐部总理之后,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会风,严明纪律、禁抽鸦片、禁止赌博;规定周六宴会必须准时出席,等等。更有重大意义的是,陈嘉庚大胆革除几十年来只限闽帮富侨才能入会的旧规,欢迎各帮各派人士入会,而且在领导机构中鼓励各帮帮领成为怡和轩的董事主席或委员。此举使新加坡各帮华侨领袖或名流逐渐集中于怡和轩的旗帜下,陈嘉庚成为政治运动组织的核心人物。

陈嘉庚特别强调爱国情操。为促进海外华侨的爱国大团结,他提出要消除华侨社会中帮派间的隔阂。在主持福建会馆期间,他曾指出:“全侨之团结,关于爱国心理之演进者甚大。……爱国与人民团结,实有至大关系。要爱国必须团结,既团结又要爱国。何以言之,爱国而无团结,则如一盘散沙,力量奚以集中。既团结而不爱国,则团结亦属空泛。”

现代浮躁社会,物质生活挂帅,追求功利为上。然而,社会应该重新拥抱正确而健康的财富心态,比如说致富者应时刻怀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以及“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的自愿回馈原则,用实际行动消除眼下社会仇富的不健全心态。


2.3) 捐资办学风气盛行

陈嘉庚认为“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因此他选择捐资办学作为实现服务社会的突破口。陈嘉庚兴学起始于19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其一生创办及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除厦大、集美外,还资助或创办了福建省其他20余个县市的100余所学校,以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资助或主管的道南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子学校、崇福女学、爱同学校工商学校、水产航海学校等。陈嘉庚经商和节省下来的钱财不留给子孙,大部分通过捐资兴学、捐赠公益等方式回馈了社会。

陈嘉庚作出的实际捐款贡献惠及不计其数的贫寒家庭,与其所思所想高度一致,在海外华人圈子开风气之先,树立了海外华商捐资办学的仿效楷模。

马来西亚华社每年需要花在华文学校的费用动辄数亿令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目前,我国有约1,304所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学生数量达52万多名),而独中(学生数量8万多名)则有63所。假设每名独中生每年平均需补贴一千元,全年下来就需要筹集整整八千万令吉的学费补贴,


(三) 倾资办学,以商养文

3.1) 实业办教育

陈嘉庚多次论述兴办实业与兴办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实业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教育与实业似有连带之关系,无实业则教育费从何来;无教育实业人才从何出。”一方面,“百事非财不举”,实业经营是兴办教育事业的基础,唯有借商兴学,以商养学,办学活动才能维持。基于对“教育与实业”关系的独到见解,陈嘉庚大力兴办教育,以期开启民智,并助力实业,服务经济发展。

以商养文,商业制造财富,并且回馈到民间的教育公益事业当中。在马来西亚,这行为包括民间力量支持的文教活动,也包括推展弘扬中华文化及社会革新活动。


3.2) 兴学建国:实学致用

陈嘉庚创办教育,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才振兴实业,他办学是希望能培养出有实学才干、有出路的高竞争力人才。

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科技、工商界和经济的发展,因而筹办高等教育,就极力发展技术职业学校,尤其于厦门集美地缘之便,注重水产航海教育。陈嘉庚的办学,是一种强调“实学致用”的教育观,绝不是图虚名、呼口号的空洞教条。

再如,陈嘉庚切身体会到世界商战愈演愈烈,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商业知识、能适应世界商战形势的工商人才十分必要,于是从1920年起在集美学校创办商科,并开设实习银行、商店等,为其实业经营培养了许多商业人才。

如今全球各国都明察技职教育的重要。其实陈嘉庚早在百年前已深刻体会到技术人才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


3.3) 重视教育素质内涵

陈嘉庚强调五育并重的全面发展人才教育,认为:“(学校)不但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智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须注意与正课相辅而行。”他又认为“学习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要靠纪律来维持”。他希望学生“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

此外,陈嘉庚尊重关心教师的优良校风,即从精神和物质上,给教龄长、贡献大的教师以优厚的奖励。例如,为英语教师陈大弼执教集美25周年举行庆祝会,董事长向他恭献“良师兴国”巨型宝鼎一座及现金2万元;学校规定,在校连续工作25年以上的教职工,可以休假一年,休假期间可到外地游历考察,如仍在校任职,则可得双薪。正由于陈嘉庚懂得从各方面关心教师,老师们也能以校为家,与学校同甘共苦。

最近马来西亚的社企基金主催华校退休老师基金计划,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和嘉庚提倡的重视师资前后呼应,也确是受嘉庚精神的潜在感召。


(四) 爱国抗日,当仁不让

在抗日战争中,陈嘉庚成为领导华侨团结抗敌的杰出领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陈嘉庚组织新加坡的筹赈会。在1937年8月15日召开的侨民大会上,陈嘉庚被推举为大会临时主席。大会决定成立“新加坡筹赈会”或“星华筹赈会”,陈嘉庚任主席。

星华筹赈会开展工作时,陈嘉庚觉得马来亚12区的筹赈会各行其是,缺乏统一领导,于是决定把马来亚各区组织起来,成立总领导机关。此外,为进一步团结华侨,使筹赈救亡工作步调一致,迫切需要组织南洋华侨最高救亡领导机构。在此背景下,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选为总会主席。

在陈嘉庚的主持下,南侨总会团结广大华侨,踊跃捐款,有力支持了祖国的抗战。当时,南侨总会直接领导下的分支机构,在新加坡、马来亚、北婆罗洲有20个单位,在缅甸、泰国、越南、香港、菲律宾有30个单位,在苏门答腊、爪哇、望加锡、西婆罗洲有35个单位。其他间接接受领导的为数更多。

南侨总会成立大会可谓是南洋华侨规模空前的大聚会,是一次南洋华侨大团结的空前盛举,在华侨史上是不可磨灭的。陈嘉庚的华侨领袖地位进一步确立,他成为团结南侨、推动抗日运动的旗帜。在陈嘉庚的爱国旗帜下,大家同仇敌忾,一往无前,从人、财、物各方面支持祖国抗战,在现代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公祭

在马来西亚,早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华团就每年进行对日治时代殉难国民的公祭。

今年举办的南侨机工“七七公祭”,标示着纪念南侨机工赴华抗战85周年。“七七公祭”源于战后隆雪华堂受南洋华侨筹赈总会雪州分会的委托,将所剩赈款用于抚恤死难侨工家属、举办追思会、建立殉难机工纪念碑等。


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在上世纪二战时期的艰苦岁月里,不畏艰难,克服各种障碍与困难,承担起了抗战后方交通运输的任务,为前线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和装备。不少南侨机工长眠于异乡,再也未能回到他们曾经的家园。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他们的牺牲不仅成就了抗战而定胜利,也成为后辈缅怀和学习的精神丰碑。


四驱车: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

由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主办,马中友好协会联办及柔佛州河婆同乡会协办之“庚·续: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已于8月15日正式开跑,至9月21日回程,共37天。

此项活动主要为了缅怀一代伟人陈嘉庚先生事迹、纪念华侨先辈——南侨机工赴华抗战历史,旨在教育民众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同时加深马中两国历史文化交流,为未来友谊合作 及发展建立友善基石。

这次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主要受到当年2011年举办的“四轮驱动车队:重走南侨机工抗日滇缅路”启发。机缘巧合下,我们因对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事迹的感到钦佩与动容,遂促成创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旨在让这段可歌可泣之先辈事迹得以散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结语:拼搏精神】

福建人十分讲究拼搏精神,并体现在海洋文化的脉络中:海洋没有路,但只要肯拼搏,海洋处处都是路。

嘉庚精神这份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讲好自己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我们只要讲好嘉庚故事,也就是讲好集美的故事、中华民族的故事,对内对外都能传播好“民心相通”的声音。

如今时代变迁,但陈嘉庚高尚伟大的人格不变、嘉庚精神不变。务必让嘉庚精神“活”在今天,将嘉庚精神对全球中华民族的感召力,转化成为一种具体的行动力与推动力。希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有志人士与团体,加入到我们“造桥者”的行列,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献身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嘉庚精神,日月同辉!谢谢!


2024年9月28日

吉兰丹董联会交流晚宴

本届董总中委会的工作主题是“拓展”。

拓展意味开拓与发展,发展是在肯定及传承过去的成就上继续提升及改善华教工作,董总的工作是继往开来;而开拓则是为配合新时代的新挑战,让董总在教育创新工作范畴继续做进一步的优化。

同时,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在维护华教权利上,我们寸土不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理性地与各方展开商谈。如果对方态度无理,我们绝不会退缩,而是据理力争。这是一种既坚守原则又积极进取的态度。

经过十年的纠纷,以及近十年的整合,董总已经凝聚了一支坚强的团队。接下来,我们不仅要继续传承过去的努力,更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开辟新的领域,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是对过去的肯定与传承;开拓,则是我们勇于迈向未知的未来。

事实上,华教并非只是指向华人的教育,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业,我们欢迎更多友族参与学习中华文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非华裔生源在各所华小的上升现象,这是我国无可避免的时代发展趋势。甚至,在一些偏僻郊区如没有非华裔生的就读,很多微型华小都会面临停办的风险。

董总不仅要维护华教,更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现代化、多元化的新形象。我们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华教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应趋向年轻化,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激发他们对华教的热情与共鸣。

多元化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华教问题不应局限于华文圈子内讨论,还要在马来圈、英文圈引发关注和探讨。为此,我们与政府及其他民族的教育团体、专家学者展开互动,促进跨族群的交流与理解。

为迎合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内外对智能教育的积极推动,董总决定成立两个新委员会——资讯科技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和文宣事务委员会。前者负责推动董总在资讯、行政、课程上的数码化发展,而后者则专注于加强董总的宣传,特别是针对英文圈和马来圈的宣导工作。

长期以来,华教和董总的许多工作在马来和英文圈中缺乏足够的传播,导致了一定的隔阂,我们感谢华文媒体对华教运动的报道,但在其他语言圈子中,仍有改进的空间。文宣事务委员会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不同族群的人士了解华教的价值和对国家的贡献。


(一)继续提升统考水准及课程素质 力争统考的承认

董总新届中委会也会聚焦在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包括人文素养、数理、人工智能教育,还有优化独中课程及统考的水准。

如今统考受世界很多所大学承认,是当年华教工作者所做的许多努力,这些是“华教资产”,但也不能“吃老本”。

我们一定要继续推动统考的革新,使它在学术上更符合世界学术要求。我们要有独立的学术鉴定机制,由董总之外的专家学者及教育机构共同参与。

虽然此类挑战很大,但我们一定要落实。一定要专业化,这包括董总内部的组织架构、评鉴机制和师资培训等。

其实,承认统考课题已经演变成一个政治课题,只有通过政治手法才能解决,董总仍会继续监督,要求各政党尽快落实大选承诺。

董总每年代表大会提案、每次面见教育部长,董总都有提及承认统考的课题。


(二)不为反对而反对 理性探讨提升华小国文水准的方案

董总是用“理性和教育原理”为原则底线,向教育部提出“不同意统一各源流小学国文教学课纲举措”为坚定立场,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

董总代表在最新一次会议上,已明确提出“不同源流学校需有不同国文教材”的坚定立场,即华校教导学生采用的是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马来文的“第二语言教学法”,这正是因材施教。

对我们来说,这个看法是从在各校教学得来的实践总结,是华小现阶段最有效提高国文水准的良策,我们的目标和教育部没有差别,都是要提高华小的国文水准,但毕竟华小生还需要顾及上华文课的时间。

趁着教育部对此课题处于探讨阶段,未有真正定案前,董总等华教界必须提出可行、接地气及有效教学论证的可行方案。

既然过去两次的内阁会议已有决定,即维持现有的多源流学校国文教学课纲,我们不理解为何教育部在阔别9年后,又重提统一课纲的课题,不排除或存在“探口风”的可能性,以试探董总及华教界在此事的立场有否转变。

事实上,2015年最后一次的内阁会议,已对统一马来文课纲一事明确表态。前一次内阁会议则在2009年,两次国阵执政时期的内阁会议上,都作出了不统一各源流小学马来文课程标准的课本的议决。


2024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