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华教发展路上,每一位肩负使命的领导者都书写着独特的篇章。2024年7月,陈友信当选董总新任主席。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要如何带领董总继续深耕华教事业,为华文教育开创新局面?又如何看待教育改革、文化传承与权利保障重要课题?
Thursday, January 2, 2025
访谈:锐意革新,韧则行远——专访董总主席陈友信
问:谈到华教的十年计划。五〇年代最重要那个时代任务就是争取公民权,然后,六〇年代是要办独大到七〇年代华校复兴运动,然后九〇年代是华团参政、民权运动。两千年以后,直到现在,你觉得当下除了教育改革,华教运动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永不言倦的华教幕后英雄—悼李亚遨
最初认识亚遨是从他论述华教史的报章文章,当时就深为其对华教的深入了解及剖析而折服。后来才知道他曾是当年马大华文学会的骨干领导,向来把华教事业当成自己终生志业。
他向来寡言,但办事认真,使命感极重。他对林连玉的钦佩,从其编制纪念林连玉的刊物已表露清晰,更不提他一投入林连玉基金就不辞辛劳服务終身!離其遽然逝世的几个月前,他曾告诉笔者,他辞下林连玉基金的要职是为了挪空时间,在自己有生之年着手專注梳理华教史。亚遨呀,你的遗志不易找人接手呀!
和亚遨兄近身互动,就可以感受其全身充满正能量,似乎为华教工作永不言累。当他手扶拐杖抖抖搂搂举步如铅地登上林连玉活动的讲台演讲时,大伙儿都为他心疼。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写照呀!
从活跃于马大华文学会,到受囹圄之灾,而在出獄後依然堅持初心,从没在社会運動中缺席,亞遨對社會囯家的理念貫徹始终。
如今亚遨虽已与世长辞,但他肯定盼望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好更进步,华教发展更蓬勃,也始终将林连玉基金的未来放在心上。不久前,亚遨兄曾亲口表示,自己依然对林连玉基金接班人的問題忧虑,正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懆!安息吧老友,华教大业自有后来人。
近年来,华教元老接二连三不告而别,真怀念和他们共事的日子。
纪念这些华教前辈的最佳方式就是继续做他们会做的事,走他们要走的路。
念华教园丁老莫
称泰熙兄为老莫,是华教同道对他亲切的称呼,也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性格。
在吴健成校长的治丧期间,他连续忙碌几天,且似乎很少离开治丧现场,让人感受到他对健成的依依不舍之情。当时还置疫情高峰期,他身体或许因抗疫能力不强,又或许是疲倦过度,听说在健成出殡后,他就一病不起。我随后公事出国,他进了医院紧急病室,过后不幸挥别世间。我因身在国外无法分身送他最后一程出席其出殡,确是憾事。
老莫是华教战士,为华教大业奋斗一生。最初认识他是在八十年代中旬我活跃于雪华青期间,真正和他较多接触却是我直接进入董总工作后。多次互动中都可感到他对华教的奉献精神及不屈,且疾恶如仇的性格。
老莫是个立场坚定,但又能随着时代变迁而重新调整看法的汉子。他因对于60年代初,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的学府不屑一顾,且公开表明这些都不再属于华教队伍。后来年青华教人士安排他去访问改制中学后,当他亲身了解到国民型中学的华校校园文化/环境,其学生在他主讲华教故事时,求知者渴的表现,他感动非常。承认自己的认识不足。他曾就此事在公开演讲中,眼眶带泪叙述他的感受,且公开承认他需重新认识现时代的改制中学现状及环境。对我们提出改制中学应是华教共同体的一员,他转而全面支持!
当董总到江苏省拜访南京行知中小学集团的发起人杨瑞清校长时,他以视频介绍其中小学创校的艰难时期。我喜出意外看到莫生也出现在该校初期的视频内。杨校长再三强调,当时创建艰难,幸得莫泰熙到访给予鼓励支持。老莫慧眼识人才,赢得了惺惺相惜的海外华教情!
老莫走遍全国各学校讲华教的故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感召众人,效果显著,感召了不少华教队伍的新人。
老莫走了,华教故事的演讲人定会涌现,我深信自有接棒人!
Thursday, December 26, 2024
陈嘉庚与林连玉:士绅精神与以商养文
首先,我必须说,在今年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看到“第一届国际儒商论坛”成功举办,心里非常激动,尤其推动儒家思想在企业与商业中的应用,相信这与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十几年来弘扬嘉庚精神的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使命。再一次祝贺儒商论坛成功举办!
我的演讲题目是“陈嘉庚林连玉:士绅精神与以商养文”。陈嘉庚与林连玉同样来自中国福建集美,一个是校主、一个是校友,虽然两人一生只是匆匆见过三次面,他们因教育相识、又因兴学而结缘,在我国华文教育发展史上更是无法绕过的两位先贤。
一、陈嘉庚与林连玉
陈嘉庚是倾尽财资、兴学办校的华商,且引领一系列华文教育改革,改变早期帮校各自为政的情况,为本地华文教育后续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而林连玉是一介书生,却在华文教育存亡之秋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多元文化,使本地华文教育得以继续薪火相传,而林连玉也是嘉庚精神在马来西亚本土最重要的实践者。
陈嘉庚与林连玉生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遭遇和生活经历,但是两人都展现出大公大勇、爱国爱民、家国天下的精神面貌。在两人如此相似的精神面貌背后,必然有其一脉相承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便是儒家文化内涵——“士的精神”,而陈嘉庚与林连玉两者对发展教育的执着便是最佳的实证。
何为“士的精神”?从词汇释义,“士”是指士大夫,即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或称“士绅”,因此,“士绅精神”便是指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社会领袖所展现出的人格及精神风貌。(备用:儒家精神内涵丰富,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人要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二、陈嘉庚的“士绅精神”
陈嘉庚的“士绅精神”从哪里来?陈嘉庚作为一个商人,将其儒士风范带到了其商业中,以自身商业所得,悉数捐作办学经费,形成其“以商养文”、“以商养学”的理念。因此,陈嘉庚所展现的是一种绅商对民族、国家及社会的责任感。
陈嘉庚九岁入私塾,所读的书是三字经及四书等儒家经典,因此八年私塾教育便是他儒士精神的源头和启蒙。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提到,他“自廿岁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出乎生性之自然,绝非被动勉强者”,表现出他早在青少时期就已经立志为社会公益服务。另一句“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万一”,体现出他对于人格的崇高理想,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谦卑。
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志于道,据于德”的商人,陈嘉庚心怀家国天下,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立下“兴学报国”、“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体现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
陈嘉庚提出实业与教育的相互依赖,“教育之必需经济,经济之必赖实业”、“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主要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有赖于发展教育”,因此,陈嘉庚在开始独立经商时就已经捐资助学,之后每年都例行捐资办校。随着其商业愈加繁盛,他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扩大,创办集美各校及厦门大学。即使后来胶价下跌,陈嘉庚企业开始亏损后,陈嘉庚依然坚定维持两校校费。
今天当我们说社会企业,谈企业目标不应该只是赚钱,而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或为社会服务。在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就已经为我们展示一个社会企业的模范。他将理想和个人品格带到企业中并影响公司上下,举例来说,陈嘉庚公司职员李光前、陈六使出来自立门户,但依然支持陈嘉庚、出资支持兴学办教。
我曾经在其他场合中都说过一句话,陈嘉庚的一生是印证了“为富不一定不仁”。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为富不仁”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商人的观点。然而,陈嘉庚身为一代侨商,他以自己的一生来论证了“为富不仁”不一定完全正确。
陈嘉庚自1912年回乡办学以来,带动了华侨捐办教育,民国时期就掀起华侨返乡办学的热潮,陈嘉庚开创了侨商在桑梓捐办学校的先河,培育了大批人才。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公益模式,现在广泛地被南洋华商继承。如今陈嘉庚不仅仅是华侨旗帜,也是南洋华商各界人士学习的榜样,教育界人士学习他先进的办学理念,慈善界人士学习他创新的公益模式。如今的华商已经不局限于自己国家或故乡的公益事业,而是跨越乡土与民族,走向世界各地,为教育奉献。
陈嘉庚的慈善公益精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陈嘉庚致力于慈善事业长达60年,在过程中逐渐形成嘉庚式的慈善思想,提出了见地深刻的公益思想,例如“公益不待富而后行”、“金钱如肥料,散播乃有用”、“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等,以实践他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今天,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在教育、社会改革与公益事业的发展方面,应有更多的担当。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公益模式、“不待富而行”的慈善思想,是非常值得当代企业家学习的。
三、林连玉的“士绅精神”
林连玉的“士绅精神”又如何呢?
有研究指出,林连玉曾多次在其家书中坦言其性格深受祖父林以仁影响,“家庭教育对我有影响的乃是我的祖父以仁公……以仁公高风亮节,正道廉洁,不仅乡人钦仰,连永春知州也表敬重。我私心崇拜他,认为做人必须那样才算成功”;并且其儒家知识也是由其祖父教授。
因此,要了解林连玉的“士绅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其祖父林以仁的儒士形象。厦门大学教授汪煌辉著《传》说林以仁“以整顿一乡一邑为己任”、“生平律己,严守礼笃,而见利轻类”;《美山林氏族谱》描述林以仁“孝友传家,忠信行善,律己严、守礼笃而见利轻,廉洁奉公,为世楷模”。
林连玉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强国强民、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根本,这实证了儒家“士绅精神”重视教化、崇尚学问的传统。他始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提现了他作为教育家、思想家更是实践者的一种特质,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一种延伸。
在儒家“士绅精神”中的一个特质就是“兼济天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的林连玉关心社会发展,为维护华人权益而奔走呼号,这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源自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关怀与忧患意识。可以说,林连玉的一生都在为改善社会、维护公平正义而奋斗。这种关心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正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核心。
四、总结
“志于道,据于德”,对地方社会展现深度关怀的儒家士的精神,是“嘉庚精神”与“林连玉精神”中一脉相承的核心。陈嘉庚与林连玉的精神,最大的体现莫过于两者极其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兴邦”。
陈嘉庚在尽自己之天职,自身捐资办学,即使后来企业收盘,也毅然将自己仅有的钱财尽用于教育;同时,他在新加坡期间持续领导新马华社筹款建校,为新马华社留下了重视教育的精神火种。而林连玉继承了这种鞠躬尽瘁的教育精神,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不畏强权、捍卫华校,坚守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共存,即使后来被褫夺公民权也不妥协,启发了马来西亚华社。
陈嘉庚落实其正当经营,以商业汇集的资源“治国平天下”,是名符其实的儒商;而林连玉以择善固之、威武不屈的精神,终生捍卫华教,展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儒士风范。儒家的精髓串连了这两位我国的华人典范,-先一后为华文教育奉献并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2024年12月13日
第一届国际儒商论坛主旨演讲
Friday, November 8, 2024
回应:教育部考虑改革废除UPSR和PT3政策
我国教育部在2021年决定废除UPSR 及PT3,至今只是经过两年的短暂实施,竟有在朝政府领导公开宣称要检讨此教育措施,甚至改弦易辙,令人担忧。
朝夕令改的作风凸显我国教育部决策前准备不足与行政不力的缺点。这一点应立即予以改变,而非遇事退缩,避重就轻。
我们可以尝试分阶段分区域执行此教改,或设立实验基地,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同时,加大力度做老师的培训工作。在职教师必须在充分掌握多元评鉴方式,专注于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对学术课程内容的求知欲,当然人格的调塑与道德提升也必须是优秀学校所推行优质教育的指标。这样才能务实的为学生储备应对未来挑战的社会生活的能量和能力。
多元评鉴机制包括校本评估、课堂评估、项目学习等,我们也要考虑以不同地区标准来进行学科集体备课相互评估。但过程中不可产生过度繁复沉重的文书工作程序,否则将影响老师时间花在专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缺少亲近及互信的师生关系,很难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精致人文面貌及文化自信的学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缩小班级学生人数等教改措施,来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及精准照顾学生的身心发展。小班制,即每班不超过30位学生,是应当采取的最基本教育方式,老师可以充分了解和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亦能增加师生的互动频率,进而真正落实团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至于有关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拨款比率可和许多发展国家相嫓美。只要应用得当应,进行小班制应是我国教改的目标。
无论如何,支持废除与保留UPSR、PMR的阵营虽见解各异,其实大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为孩子的教育生命带来最好和最完善的影响。
2024年董总中央委员与行政部工作交流营
“董总的组织文化” 刍议
2024年10月26日
(一)工作重点
1.1) 建设董总形象:我们将继续推动董总的专业化、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致力于与各族群、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深化互动与合作。通过这些努力,董总将进一步巩固在推动华教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提升与其他群体的交流与理解,携手共创和谐社会。
1.2) 推进教育改革:我们将全力落实华文独中教育蓝图,进一步强化三语教育,特别是科学实验、数理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教学,塑造一个充满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型校园文化。这不仅是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全球化时代增强华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
1.3) 推动组织专业化:我们正在努力优化董总的内部管理机制,并且积极推动董总华教综合大厦的建设。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华教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资源,确保我们能够为接班人梯队提供更加系统的培训与支持。
1.4) 促进跨族群交流:将以专业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新形象,主动与友族团体、政府及学术界开展跨族群交流与合作,旨在提升华教的影响力,推动华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1.5) 加强华教共同体的发展:掌握国民型华文中学及国民中学华文教学及相关活动现况,并关注其所面对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其他关心国民型华文中学及国民中学华文教学及相关活动的团体的联系,形成强有力的华教共同体。
(二)处事的准则
董总的愿景贯彻始终,那就是 —— 引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并履行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争取其平等地位的使命价值。这一愿景又贯穿于组织的各项工作和决策中,通过明确的使命和价值观体现,董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董总倡导忠诚、负责、团结与奋进的组织价值观,过程中也始终强调并通过这组织价值观来塑造一套健全完善的组织文化及运作机制。
为实现上述目标,董总鼓励成员在工作实践中关注使命与传承,推动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共同成长,同时保持真诚沟通和创新思维。董总鼓励团队成员坚持追求卓越,保持敬业乐业的态度,以共同促进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董总的组织文化应包括下列几个元素:-
2.1)团队文化:谢绝小圈子心态
要成就对个人生命与群体社会皆有意义的事业,有关团体必须建立团结友爱、相互支援、资源共享、集体成长的团队文化,并拒绝小圈子心态。
我们必须以相互尊重和同理心为基础,乐于聆听和理解,同时积极表达和回应,促进伙伴之间的内部交流沟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互动。
通过构建无障碍的沟通机制,确保高、中、基层之间的信息畅通以及强度互信,可以更人性化地处理内部矛盾,提升对外沟通的有效性,步伐一致积极应对外在挑战。
一个团队的成功基础从来不是“个人秀”,同伴之间的携手共筑与同舟共济十分关键。我们应主动发掘伙伴的能力优势,不吝于赞美、创造个人与团队的展现舞台。当我们欣赏并鼓励彼此的独特才能,并鼓励伙伴发出光芒时,将能互相进步,不仅能够提升团队的士气,还能激发创新和协作。通过相互学习和分享,我们能构建一个更加团结和高效的团队环境。
记住,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个人的能力与团队的目标完美结合起来,唯有团结一致,才能在挑战面前迎刃而解,共同实现成功的里程碑。
2.2)担当文化:任务可以授权,责任不能推卸
董总提倡明确的问责制,强调工作任务可以从高往低授权,但从高层以降的责任分配则不能推卸。
每位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岗位角色与责任担当,都需对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和工作结果负责,培养担当文化。
通过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与权限,从而提升整体团队的效率、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共同努力。
2.3)开放文化:资源共享,相互辅助,突破框框,力求创新
我们倡导开放文化,强调资源共享与相互辅助的重要性,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协助发掘彼此的能力优势。
通过不吝赞美和创造展示机会,团队能够发挥互助合作的精神,实现共同成就。职员各司其职、发挥特长,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从而推动团队在创新与突破中不断前进,迎接新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内部固化工作性质而陷入创造力僵化的桎梏,反而更应该鼓励不同岗位人才相互辅助,从正面的思维心态上寻求突破,力求创新。
2.4)形塑团体共识
始终坚持以组织的愿景、使命与宗旨作为行动的指南针,将“以使命为导向”的理念精神融入各个层面,以引领组织朝着共同的目标前景,致力开创华文教育的新时代。
职员们必须深刻体会到传承华教精神与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相信透过内外部持续的宣导,将能传递组织文化与经验积累,培育华教中坚力量,从而确保我们组织的永续发展。
团队成员需定期省思,积极求取进步,打破固有思维,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通过突破传统框架,激发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思路和运用新工具方法,协助团队能够团结一致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和挑战。
职员们必须充分了解事务的意义与目标,以此激发伙伴的动力和热情,发挥敬业乐业的匠人精神。同时,时刻保持身心健康,确保有能力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愿景,有信心为组织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融合各个个体智慧的群体共识,不仅增强了灵活应变的能力,也促进了组织的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力量。
2.5)健全人才政策:建立学习型组织
我们也倡导灵活变通的人才政策,强调在提拔人才时不拘一格,重视多样化的背景与竞争力,提供异议的空间。
通过打破传统的选拔标准,鼓励来自不同领域和层级的成员展现才华,创造各部门的内在提拔机制,提供成员学习及培训的舞台。
董总的成员务必保持积极心态,“挑战自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6)终身学习:与时代并肩而行
我们希望定期进行有效而具有特定主题的学习分享会,让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通过集体学习提升整体水平。
无论是技能的提升还是知识的积累,我们都鼓励关注每一个小进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成长。
同时,确保所学知识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项目实践,让成员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应变之道在一个组织的管理层面上十分关键。我们鼓励成员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出新的想法与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视角,推动团队的创新能力。
我们也鼓励成员勇敢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甚至是失败中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实验和实践,发现更优的解决方案,并且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结语:
诚然,国内国外大环境的变化对华文教育运动有助力之处,包括中国崛起、华文在国际地位提升、国内华小受非华裔的肯定、砂州争取教育自主权、不少州政府已经正式拨款、拨地等间接承认华教对国家发展的贡献等。
同时,我们也要居安需思危,即时刻关注马来极端单元主义势力灭华教之心的尚存、国家体制内不全面认可母语教育的有效性、立国之基因的单元多元体制争议不休等,皆是华教同道需继续落力监督争取,坚持不懈努力发展华教大业!
Friday, October 11, 2024
开拓教育视野,建设华教事业
雪隆董联会中委交流营
“开拓教育视野,建设华教事业”
谈雪隆董联会的任务与挑战
尊敬的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雪隆董联会在教育领域的任务与挑战。
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华教事业的组织,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十分需要大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一起完成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华教指的是华文教育,而非仅仅为华人教育。
另外,非华裔生的增加是大势所趋,无法改变,也不须改变。
对比2023年,2024年土著学生增加8,175人,而非土著学生减少5,810人。
教育新视野:-
1.0) 教育未来的人才
培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协合力(团队合作)、鉴别力(信息准确性与价值判断),以及抗压能力(情绪管理与危机应对)。
2.0) 跨学科能力,高科技高人文素养
从西方兴起结合艺术与科学、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现代教育模式,值得参考和取经,为培育跨领域能力做准备。
3.0) 智能教育的普及化
对于政府着重在学生对科学、数学和英文掌握能力的新措施有保留。智能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融合到不同学科的教材中,以塑造不同层次的智能化教育进程。
4.0) 综合评鉴 VS 应试教育:
必须重视未来的教育模式并非为了应付考试用途,而是综合评鉴个别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成绩与成长潜能。
建设华教事业:现阶段工作重点
一、弘扬中华文化,提倡尊师重道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我们要积极倡导尊师重道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中的重要角色。同时,我们也应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让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中自信成长。
二、报读报考SPM、STPM华文科
华文教育是华教事业的核心之一。我们必须鼓励更多学生(不分族群)报考SPM、STPM华文科,提升华文教育的地位与认可度。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是整个华族未来的希望。
三、关注州内华小课题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政策环境时,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华小的课题,特别是促请教育部落实在朝政党在大选前的诉求。这需要我们团结一致,争取合理的政策支持,确保华小的生存空间不受到压榨。
近年发生多所微型华小生存受限、迁校的问题凸显出我们必须注重争取承认各源流学校地位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坚持多源流教育的原则,反对任何可能对华教事业造成不利影响的政策。教育是所有族群共同的权利,我们不能允许政策将各族群分化,造成教育政策上的不公平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四、培育华教运动新一代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华教运动接班人。雪隆董联会将继续举办中学生干训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在投入社会前必须具备的个人综合竞争力、组织能力思维以及各项社交技术应用条件。
我们也要支持国民型华中及国中华文学会活动,即提供充足的资源给上述政府体制内的中学的中华文化活动。
五、全力辅助董总
最后,我们希望雪隆董联会将继续全力支持董总的各项工作,共同推动华教事业的长期发展。
内部团结一致,才能推动克服发展华教的困难、更从容迎接外部挑战。
辅助董总倾全力争取统考承认,处理师资短缺,以及力求官方系统性拨款。
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开拓教育的视野,为建设更为美好的华教事业而努力。
“华校一家人”的精神,资源分享,相互支援,强化华教共同体的共识。
谢谢大家!
2024年10月6日